瓜纳卡斯特自然保护区
哥斯达黎加境内自然保护区
瓜纳卡斯特自然保护区是重要的自然栖息地,位于哥斯达黎加西北部,这里保持了生物的多样性,包括有最好的旱地森林栖息地、从中美洲到墨西哥北部的生物群落以及主要的濒危植物和动物。这个地方的陆地和海岸环境对于生态学活动来讲是很重要的,包括有:进化、继续和恢复太平洋热带旱地森林;高地移殖、其他交互式的生物和生态活动、以及珊瑚虫群体和暗礁的上升和发展。
世界自然遗产
基本资料
遗产名称:瓜纳卡斯特自然保护区
Area de Conservacion Guanacaste
入选时间:1999年(2004年扩展范围)
遴选依据:自然遗产(ix)(x)
地理位置:N10 50 60 W85 37 00
遗产编号:928
遗产描述
瓜纳卡斯特自然保护区位于哥斯达黎加西北部,它从哥斯达黎加距太平洋12英里的地方开始延伸,沿着太平洋沿岸的低地跨越内陆,翻过三座火山,然后俯冲到低地,全长约105公里。保留区陆地面积88000公顷,海洋面积43000公顷,海拔最高处为1916米。瓜纳卡斯特自然保护区包括一系列的火山地区,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林孔-德拉别哈火山,该火山有3个火山坑、一个泻湖,最近一次观测到的火山喷发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但是仍有一个火山坑一直在喷气,另外有32条河流、16只间歇泉发源于该火山附近地带。保护区的西部地形是碳酸盐岩,岩海岸地区主要为沉积地形,在海滨地区则多见咸水湖。瓜纳卡斯特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自然栖息地之一,这里保持了生物的多样性,其陆地和海岸环境对于生态学活动来讲非常重要。包括:进化、继续和恢复太平洋热带旱地森林,交互式的生物和生态活动等等。
1999年根据自然遗产遴选依据标准(ix)(x),瓜纳卡斯特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扩展范围。
世界遗产委员会
此保护区于199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现新增一块面积达15 000公顷的私人土地——圣艾雷那(St Elena)。这里有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自然栖息地,包括从中美洲蔓延到墨西哥北部的最佳旱地森林栖息地,以及一些濒危或珍稀动植物的主要栖息地。这个地方的陆地和海岸环境展示了重要的生态过程。
遗产简介
瓜纳卡斯特自然保护区位于哥斯达黎加西北部,它从哥斯达黎加距太平洋12英里的地方开始延伸,沿着太平洋沿岸的低地跨越内陆,翻过三座火山,然后俯冲到低地,全长约105公里。1999年,瓜纳卡斯特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保留区陆地面积88000公顷,海洋面积43000公顷,这些统计数字并未包括在随后又新划入保护区的3000至5000公顷地域。瓜纳卡斯特自然保护区海拔最高处为1916米。瓜纳卡斯特自然保护区包括一系列的火山地区,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林孔-德拉别哈火山,该火山有3个火山坑、一个泻湖,二十世纪七十年的观测到有火山喷发,但是仍有一个火山坑一直在喷气,另外有32条河流、16只间歇泉发源于该火山附近地带。
保护区的西部地形是碳酸盐岩,岩海岸地区主要为沉积地形,在海滨地区则多见盐水湖。瓜纳卡斯特自然保护区气候炎热,并且从每年的五月到十月伴随着漫长雨季,年降水量高达1528毫米,年均温28摄氏度,每年的4月至5月是保留区最热的月份。瓜纳卡斯特山脉(Guanacaste,Cordillerade)哥斯大黎加西北部山脉,大陆分水岭之一段。西北-东南走向,长113公里(70哩),最高点海拔2,020公尺(6,627呎)。阿雷纳尔(Arenal)火山於1968年爆发,火山灰覆盖整个的地区,摧毁了牧场,有10万头牛死亡。哥斯达黎加西北部的山脉。大致沿瓜纳卡斯特省和阿拉胡埃拉省边境延伸,呈西北—东南走向,长约113公里。主要由安山岩构成。著称的活火山有4座,其中米拉瓦耶斯火山海拔2,020米,为该山脉最高峰。山坡大部覆盖森林,阿雷纳尔湖畔有集约农业,种植咖啡和甘蔗等。
自然地理
瓜纳卡斯特自然保护区位于中美洲,北纬10度;西经84度。东临加勒比海,西靠北太平洋,有着1290千米的海岸线(东岸加勒比海212千米,西岸太平洋1016千米)。瓜纳卡斯特自然保护区北部与尼加拉瓜接壤(边境线长309千米),东南偏南与巴拿马A接壤(边境线长639千米)。总共有51100平方公里,其中领土50660平方公里,领海440平方公里,比美国的西弗吉尼亚州稍小,相当于爱尔兰。哥斯达黎加地形是:海岸边是平原,而中部被崎岖的高山所隔绝。该国宣布其专属经济区为200海里,领海为12海里。气候属于热带和亚热带,还有一部分是新热带。哥斯达黎加的气候条件截然不同,彻底颠覆了一年四季的分类,这里只有两个季节,4月到12月为冬季,降雨多,12月底到第二年4月为干季,也称为夏季。首都圣何塞的年平均气温最低为15摄氏度,最高为26摄氏度;沿海地区的气温相对来说比较高,加勒比海地区的夜平均温度为21摄氏度,日平均温度A为30摄氏度。
三叠纪地层发育
瓜纳卡斯特自然保护区前古生代至中生代(中生代是显生宙的三个地质时代之一,可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三叠纪地层发育齐全,缺失中生代侏罗纪、白垩纪和新生代第三纪的地层。地层的分布大致以皮条河为界,东南部为古生代地层,西北部以中生代三叠纪地层为主。东南部大面积出露志留纪茂县群的变质碎屑岩,其岩性为灰绿色绢云母千枚岩,银灰色砂质千枚岩夹有薄层石英岩及薄层状、透镜状结晶灰岩。靠近皮条河条带状分布有泥盆系及石炭─二叠系地层。前者为未变质的灰色、深灰色薄层状灰岩,含泥质灰岩A夹炭质面岩及砂岩;后者为中厚层状灰岩夹千枚岩、炭质千枚岩、结晶灰岩夹砂砾岩。三江口一带零星出露奥陶系灰色中厚层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及砂质板岩。西北部大面积分布三叠系地层,其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板岩、炭质千枚岩、薄层灰岩及细粉砂岩等,背斜轴部出露泥盆系地层,其岩性为炭质千枚岩、砂质千枚岩夹石英岩、碎屑灰岩等,邓生一带有少量石炭──二叠系地层分布,其岩性以炭质千枚岩、结晶灰岩夹砂岩为主。第四系的松散堆积主要有河流相堆积物、泥石流堆积物及冰碛物。河流相堆积物主要分布于皮条河河谷及各支流河谷。花红树沟、龙岩沟A、大魏家沟等泥石流沟沟口分布有大量泥石流堆积物。皮条河上游向阳坪一带的古冰川谷、正河上游古冰川谷内分布有古冰碛物,而现代冰川谷中发育有现代冰碛物。另外,瓜纳卡斯特自然保护区东北部大面积分布有澄江──晋宁期的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西部四姑娘山一带有燕山期花岗岩出露。
主要植被
保护区内最主要的植被占地约60000公顷的旱地林区,该林区的不同的土壤环境、坡面上生长着大约二十几种不同的生物带。瓜纳卡斯特自然保护区内主要的植被类型有:(a)占主导地位的混合落叶林以及一些无花果树红木;(b)沿河流、及洪泛区分布的常绿林木;(c)以红苞茅为主的大草原及希希疏疏分布的矮树丛;(d)橡树林及含栎属植物的大草原;(e)红树林。另外保留区内还有一些海滩植物。在林孔-德拉别哈火山地区有四种不同的植被类型:第一种是生长在贫瘠的水土流失严重的土壤中的热带栎属树木、山榄果树、香椿属植物;第二种是种类繁多的湿地植物;第三种是随地型而变的雨林植物;第四种是矮小的雨林植物。该林区常年为云层覆盖,而且因为该区风力大、土壤贫瘠的缘故,树木一般比较矮小。另外,该林区内的红树林里生长着8个品种的红树,这些红树林保存完好。
自然栖息地
瓜纳卡斯特自然保护区是重要的自然栖息地,这里保持了生物的多样性,包括有最好的旱地森林栖息地、从中美洲到墨西哥北部的生物群落以及主要的濒危植物和动物。据记载,自1973年以来,瓜纳卡斯特自然保护区内的脊椎动物、昆虫、水生动物的品种逐渐增加。保护区内有各种各样的有保护意义的动物品种,其中知名的哺乳动物有白尾鹿、白嘴野猪、美洲貘、白面猴、食蛛猴、吼猴、食蚁兽、美洲虎、中美洲虎猫以及南美洲虎猫等。保留区内的鸟类共有500多个品种,其中最为常见的品种有金刚鹦鹉、美洲白癍鹌鹑、中美冠雉、蓝翼水鸭、水鹭、美洲鹳、朱鹭、猎鹰等。在保护区的河口,也发现了少量的凯门鳄、湾鳄。每到海龟的交配季节(每年十月到十二月),在保护区海滩上有超过250000只海龟在此栖息,大多数海龟是橄榄色的鳞龟属海龟、绿乌龟、棱皮龟以及玳瑁。瓜纳卡斯特自然保护区内有超过12000种线虫类昆虫、20000多种甲虫类昆虫及13000多种蜂类昆虫。
主要景观
,而牛肉则成了在当地兰靛厂工作的来自尼加拉瓜和危地马拉的工人的食物。圣罗莎国家公园成为瓜纳卡斯特自然保护区内最受游客欢迎的景点,游人常常委这里的历史纪念地及海滩上的成千上万的海龟聚集的场面所吸引。1997年,到圣罗莎国家公园游览的游客达到六万四千人,其中一半游客来自哥斯达黎加国内。
参考资料
Area de Conservación Guanacaste./whc.unesco.org/en/list/928.
世界自然遗产—瓜纳卡斯特自然保护区./www.71.cn/2014/0120/754641.shtml.
世界遗产纪录片:哥斯达黎加 瓜纳卡斯特自然保护区./www.360doc.com/content/20/0906/08/35683153_934207807.shtml.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8 18:50
目录
概述
世界自然遗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