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良格号航空母舰(英文:Varyag Aircraft Carrier)是原苏联海军建造未完工的
库兹涅佐夫级航空母舰2号舰。
发展沿革
历史背景
20世纪60至80年代
冷战时期的苏联,先后建造了三代航空母舰。第三代
库兹涅佐夫级航空母舰,设计代号1143,首舰“定单105”号(又称:1143.5项目),是
俄罗斯海军仅有在役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该舰1981年3月3日订制下单,1982年4月1日最初开工后停工,1983年2月重新动工,1985年12月4日下水,1991年1月21日服役。
该级航母的第二艘“定单106”号(又称1143.6项目,最初该舰命名为里加号,后来命名为瓦良格号),1985年12月6日,“定单106”号航母开工,由当时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又称黑海造船厂)承建。经过3年建造,航母船体于1988 年11月竣工下水,并以苏联加盟共和国拉脱维亚首都的名字命名为“里加”号。其时,苏联已开始出现动荡不稳。1990年拉脱维亚加盟共和国宣布独立,遂“里加”号改名为“瓦良格”号。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宣布解体,俄罗斯国防部停止了对该航母的后续资助。
1992年1月,已完成68%的瓦良格号航母停工。
1995年,未建造完成的瓦良格号航空母舰正式退出俄罗斯海军编制,并以偿还债务的形式留在乌克兰。而乌克兰由于经济状况不佳,也无力继续建造,寻求出售该舰。
中国是陆海兼备的大国,背陆面海,地缘环境复杂。建设一支以航母为核心的海上力量,是中华民族的梦想,但限于国力无法实现。因为航空母舰的研制和建造,受政治、经济、军事、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有赖于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支撑。中国的和平崛起,不可阻挡地谋划“航母梦”。经过1979年以后的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为发展航母奠定了物质基础。国家对科技创新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发展航母提供了技术保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出于维护国家战略利益的需要,中国海军一定要走出近海,从“黄水海军”成为“蓝水海军”,要走向大洋蓝水,就一定要把发展航母战斗群作为装备技术建设的重要目标。
中方购得
1995年,时任乌克兰总统的
库奇马访问中国,随行乌克兰副总理基纳赫谈到,中国和乌克兰政府间正为瓦良格号航母商谈,探讨其在中国进行解体作业的可能。当时,乌克兰政府测算,“瓦良格”号解体需花费2.5亿美元,但解体后的废钢只能卖500万美元。乌克兰方面找到中方,希望能把该舰卖给中国。
1997年,乌克兰公开表示要拍卖出售“瓦良格”号。
1998年4月,中国澳门创律旅游娱乐公司以2000万美元买下该航母。交船前,乌克兰迫于美国的压力,将“瓦良格”上的舰载武器设备和动力系统等设备拆卸一空。“瓦良格”号只剩一个生锈的钢铁空壳:所有电子系统均已拆除或者破坏,完全没有动力,连大轴都被切断,舵被拆除。
艰难航行
1999年7月,澳门创律旅游娱乐公司雇用的拖船,拖着“瓦良格”号开始启航。当该舰驶抵土耳其北部黑海水域,准备通过土耳其控制的
博斯普鲁斯海峡时,“在第三国的提醒下”,土耳其政府以“船体过大、影响博斯普鲁斯海峡其他船只正常航行”等为由,拒绝“瓦良格”号通过,并强行命令“瓦良格”号退回黑海。随后在8月,“瓦良格”号又试图通过海峡,再次遭到土耳其政府的拦阻。 “瓦良格”号被阻挡在黑海中,漂荡了很长时间后,只好返回原海港。
2001年8月25日,在中土两国进行了长达一年半之久的谈判后,土耳其政府才同意让“瓦良格”号通过其海峡。
2001年11月1日上午“瓦良格”号在没有动力情况下,由11艘拖船和12艘救难、消防船的护航拖带下,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继而又通过
达达尼尔海峡,进入
爱琴海。11月3日,由6艘拖船拖拽的“瓦良格”号遭遇风暴,在海上失去了控制,后经过救援从风暴中脱险后,“瓦良格”号经
地中海,穿
直布罗陀海峡(
苏伊士运河不允许其通过),出
大西洋,经
加那利群岛的拉斯帕尔马斯,2001年12月11日绕过非洲
好望角进入
印度洋。
2002年2月5日“瓦良格”号通过马六甲海峡,11日晚抵达新加坡外海,12日进入南中国海,2 月20日进入中国领海。2002年3月3日中午,历尽艰险的“瓦良格”号停靠在大连内港西区,结束了航程15200海里、耗时4个月 (123天)的远航。
随后中国政府发现澳门创律公司购买“瓦良格”号的款项是从中国国有
华夏银行贷款,但没有履行合法手续。于是,创律公司被要求还款,在其无力还款的情况下,“瓦良格”号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所属公司正式购得,并拥有完全产权。
技术特点
总体设计
瓦良格号航空母舰,在总体设计上沿袭了库兹涅佐夫元帅级航空母舰的设计特点,其舰型特点、尺寸、排水量、动力装置等都与1号舰基本相同,在上层建筑、防空武器、电子设备、舰载机配备等方面均做了较大改进。其设计参数:舰长304米、水线281米;舰宽70.5米、吃水10.5米;飞行甲板:长300米、宽70米;机库:长152米、宽26米、高7.2米。设计排水量:55000吨(标准)、59000吨(满载);航速:30节;续航力:8000海里/18节,海上自持能力15天;舰员:2100+500(航空人员);
该舰上机库长183米,宽29.4米,高约7.5米,能容纳最多18架苏-27K“侧卫”飞机。右舷有两部舷侧式飞机升降机。舰首使用滑跃式起飞甲板,跑道的升角为12度,斜角甲板斜角为7度。飞行甲板设有4道飞机降落阻拦索及1张应急阻拦网。舰桥岛式建筑位于飞行甲板右侧,前后各有一台往返于甲板机库间的升降机。
舰载武器
瓦良格号航空母舰原设计舰载飞机50余架:苏-33型舰载战斗机26架,卡-27“蜗牛”型反潜直升机20架,卡-31型预警直升机4架。除舰载机外,还配有强大的反舰、防空、反潜武器。舰对舰导弹系统布置在飞行甲板前部的中央。
瓦良格号航空母舰的舰载机着陆对甲板阻拦装置要求极高,其中结构独特的阻拦索支撑系统,是一种使阻拦索升高到指定高度的装置,以便于勾住舰载机尾钩,既不能过高绊住战鹰的“双脚”导致偏倚,又必须赶紧拉住战鹰“尾巴”将其逼停。需历经千百次的磨合试验,才能把一套性能稳定的阻拦装备安装上舰。
动力系统
瓦良格号航空母舰原计划安装4台蒸汽轮机与4台蒸汽式锅炉,作为动力装置,采用4轴4桨双舵推进。该舰未完工的情况下,舰上动力系统原只有锅炉和轴系在。后主机系统包括控制系统、管路在内的其它系统都被破坏掉了,导致该舰只能被拖船拖行前进。
舰载电子
瓦良格号航空母舰原计划安装天空哨兵四面相控阵雷达、顶板对空搜索雷达和蛋糕台战术空中导航雷达,前两者用于对空搜索,后者用于为舰载机提供引导。拜微电子工业在70、80年代早期坚持走电子管路线所赐,苏联的电子设备体积庞大,天空哨兵和雷达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前者甚至庞大到只有4.5万吨以上的军舰才装得下的地步。
性能数据
后续动态
中国改建
2005年,瓦良格号航空母舰的改造报告被批准。同年4月26日,瓦良格号被拖进大连造船厂的干船坞,开始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更改安装及继续建造。同年8月,该航母在大连港开始了舰岛改造作业。
2007年,中国国防科工委正式宣布,中国具有制造航母能力。其时美国公司主动提出想合作帮助建造航母。中国认为大型武器平台的建设,必须靠自力更生,否则会受制于人,所以坚持自己发展建设航母的模式,在吸收改造别人的经验情况下进行创新性发展。
2009年5月,“瓦良格”号上的苏联海军航空兵徽章被拆除,舷侧的舰名“瓦良格”俄文字母被铲去,标志着该舰改装全面开始。8月,舰岛改造作业开始。10月,相控阵雷达基座在舰岛后方安装。
2010年,“瓦良格”号移出船坞,在相邻的30万吨舾装码头停泊,进行大规模舾装。同年5月,汽轮机组安装成功,月底锅炉第一次点火。9月,滑跃甲板前端和飞行甲板尾部安装人员防坠网络支架。10月,舰中部和尾部的武器平台上,安装舰载干扰弹火箭发射炮等近防武器。在舰左右两舷各安装了2套FL-3000N和2套730近防炮。12月,制冷机和蒸汽发电机组启动运转成功,低频段雷达信号干扰机安装完毕。
2011年2月,舰岛的前后安装2座364雷达,舰岛上安装多套电子战系统天线。5月,舰岛后方相控阵雷达安装完毕。7月,舷号为“88”的一艘大型辅助船停靠到“瓦良格”号旁边,表明该船是为改造进入关键时刻的航母提供服务。
2011年7月27日,中国国防部首次证实,正对一艘废旧航空母舰平台进行改造,以用于科研试验和训练,表明中国对该航母的改造已接近尾声。同年8月10日,该艘航母从港湾驶出,首次进行出海航行试验。
重新命名
2012年9月25日, 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按计划完成建造和试验试航工作,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正式交付海军。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胡锦涛出席交接入列仪式并登舰视察。经中央军委批准,该舰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辽宁舰”,舷号为“16”。“辽宁舰”交接入列后继续开展相关科研试验和军事训练等工作。
总体评价
中国从改造废旧航母平台开始,选择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要掌握建造航母的全过程,必须从科研试验开始,主动力、管路设计、材料、电子等各方面解决技术问题。旧航母翻新、复原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其复杂程度无异于建造一艘崭新的航母。改造“瓦良格”号,为中国大型舰艇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改装的过程中,更加真切地发现瓦良格航母设计的缺陷与不足,为设计中国新型航母提供更有实际意义的指导和借鉴。改装瓦良格的过程,可以加速中国相关武器的整合、研发和检验。中国有关航母方面的技术,除了弹射装置、动力等技术需要突破外,很多单项技术并不落后,与其花费更长的时间、更大的代价,研发出全新的航母去整合验证这些武器,不如改装瓦良格平台,早日实现这种验证。
改造“瓦良格”号,还带动了中国一系列尖端技术的研究。另外,现代航空母舰是集各种高新技术于一身的海上“巨无霸”, 需要大量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要靠整个国家来支撑。中国尚处于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的过程中,大量工作需要从头做起,要想建设一艘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航母,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人民网 评)
事实证明,中国领导人建造航母的决策虽然历经曲折,终于在国家财力和科技力量都已具备的时候得以实现,应该说是恰逢其时。走向世界的中国需要航母,不过中国拥有航母就像拥有核武器一样,主要是为了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一兵法的最高境界。有了这种具有远洋威慑力的武器,其战略作用并不亚于当年的“两弹一星”(导弹、核弹、人造卫星),远非经济账所能计算。中国作为一个世界性海洋大国的地位,也将就此得以完全奠定。
一艘航空母舰,就是一项高技术密集的军事系统工程。它不仅是一个国家军事技术、国防能力的象征,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世界上拥有航空母舰的国家共有11个,除了中国以外,还有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印度、巴西、阿根廷、西班牙、意大利和泰国。作为最后一个拥有航空母舰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拥有航空母舰,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中国网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