甑皮岩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桂林市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万年智慧”的历史文化名片,“万年智慧”是桂林重量级文化名片。甑皮岩位于桂林市象山区甑皮岩路独山西南麓(桂阳公路9公里处)。
公园简介
主洞高8米,宽13米, 深22米,洞内面积约200平方米。1973年进行第一次发掘,2001年进行第二次发掘,发现29座人类墓葬、1处石器加工点及火塘、灰坑等生活遗迹,人类食后遗弃的哺乳类、鸟类、鱼类、龟鳖类、腹足类和瓣鳃类动物骨骼113种,代表动物有梅花鹿、小鹿、赤鹿、苏门羚、猪、水牛、椰子猫、食蟹獴、小灵猫、獾、竹鼠、板齿鼠、猕猴和亚洲象等,还发现有新属鹿种“秀丽漓江鹿”和楔蚌属新种“甑皮岩楔蚌”等,均属热带、亚热带动物群。出土打制和磨制石器、穿孔石器、骨器、角器、蚌器数百件,其中打制石器有砍砸器、盘状器、刮削器、砧、杵等;磨制石器有斧、钵、瓮、三足器等。出土捏制和泥片贴筑的夹砂和泥质陶器残片上万件,其烧制温度偏低,多为棕红,次为灰色,纹饰以绳纹、兰纹为大宗,部分为刻画几何纹图案。经碳14C多次测定,该遗址距今1.2万年至7000年,为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的居住遗址。甑皮岩洞穴遗址为民族学、民俗学、古生物、古气候的研究提供了完好的实物资料。
甑皮岩遗址位于桂林市南郊独山西南麓,年代约距今1.2万年至7000年,是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代表性遗址。甑皮岩遗址博物馆1978年12月11日建成开放,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而诞生的中国第三个遗址博物馆,如今已走过了40年的风雨历程。
40年来,甑皮岩已从一处名不见经传的洞穴发展成为国家重要大遗址。特别是2010年甑皮岩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以来,国家、自治区、桂林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甑皮岩遗址保护与利用,加大投入力度,建成了华南地区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为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万年智慧”的历史文化名片。
土地文化资源
甑皮岩遗址是优质土地文化资源的典范,蕴藏巨额考古文化内涵固有经济价值,是桂林先民留给桂林的祖传资产。桂林市优质的土地文化资源是桂林财政经济尚未释放的巨大财富,甑皮岩考古文化内涵固有经济价值不菲,具有释放的潜力。
文化资源优势
桂林拥有独具特色、具有世界级品质的甑皮岩文化资源优势,可以转化为桂林文化发展优势。
桂林甑皮岩遗址考古文化内涵客观存在,博大精深,具有无形的固有经济价值,由此形成的考古文化内涵资产属于国家所有,是国有资产,是典型的文化资产,需要科学量化,更需要科学释放。
文物保护工程
甑皮岩遗址1965年被发现并在1973年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因当时科技水平所限,发掘欠规范,遗址的文化堆积层次和年代分辨不够清楚,将其笼统定为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最早阶段的原始人文化遗址。
1978年,甑皮岩洞穴遗址陈列馆成立并对外开放。1981年公布为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至8月,经中国社科院批准,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工作队队长傅宪国主持,区、市文物工作队和甑皮岩博物馆合作,运用高科技手段在原址重新发掘研究,将其测定区分为32个自然分层和5个时期的文化堆积层,确定距今1.2万年至7000年前,有原始人生活居住在甑皮岩中。重新发掘的遗址发现生存的动植物种类比原先增加了很多(仅动物就由70多种增加为113种),一种特别的鸟类还被命名为“桂林广西鸟”。据出土的陶片分析,桂林是我国陶器的发源地之一。
在历次调查和发掘中,甑皮岩遗址共发现29座人类墓葬、1处石器加工点及火塘、灰坑等生活遗迹,出土打制和磨制石器、穿孔石器、骨器、角器、蚌器数百件,捏制和泥片贴筑的夹砂和泥质陶器残片上万件,人类食后遗弃的哺乳类、鸟类、鱼类、龟鳖类、腹足类和瓣鳃类动物骨骼113种。这些遗迹、遗物依出土地层和文化特征可划分为五期,由此可勾勒出公元前10000至5000年间桂林原始文化的发展轨迹。
2011年到2018年,甑皮岩遗址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
该馆累计落实经费8500多万元,新征博物馆用地42.9亩,完成拆迁10000平方米,实施了甑皮岩遗址危岩治理、洞顶滴水防渗、地下水害治理、出土文物修复、保护展示、环境整治等文物保护工程,建设完成甑皮岩遗址新展示馆、小平足迹馆、游客服务中心、万年智慧体验中心、考古文化长廊、时光隧道影院以及甑皮岩先民雕塑景观、景观大门、保护围墙、小平足迹广场、入口广场、生态停车场等设施。2013年12月,甑皮岩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华南地区首个、也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14年6月19日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隆重揭牌。
桂林文化名片
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揭牌,只是甑皮岩深度挖掘、保护、开发的起点。不断出现的考古新发现,为构筑桂林文化发展新优势添砖加瓦。
根据调查复核,桂林市辖区现在已发现史前遗址点169处,成为中国发现史前文化遗址点最丰富、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大岩、螺蛳岩、新岩、象鼻岩、父子岩、塔山等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成果,建构了桂林史前文化基本序列,填补桂林史前文化多项空白,系统彰显了万年来桂林先民开发桂林山水胜地的智慧,建立了岭南岭北史前文化交流融合的新坐标,为研究桂林融入“多元一体”中华文明进程提供了最新的考古证据。
2014年实施的甑皮岩遗址博物馆与中国水下考古中心合作实施的洞穴水下考古调查项目,则开创了中国史前洞穴水下考古的先河。为了配合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实施“考古中国——— 华南史前考古”国家重大课题。2010年11月,由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题词的“中国桂林洞穴遗址考古研究中心”在甑皮岩国家考古公园成立。2012年9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南一队在桂林成立。2015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南史前考古研究基地”、“中国骨蚌质文物保护科研基地”相继落户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2011年以来,甑皮岩遗址博物馆出版了《2010中国桂林·史前文化遗产国际高峰论坛论文集》、《桂林史前文化》、《桂林文化遗产精粹》等5部著作,发表《陶雏器——— 桂林甑皮岩首期陶》、《桂林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战略中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机遇与挑战》等论文20篇,形成了《桂林市史前文化资源调查(复核)报告》《关于甑皮岩陶雏器研究成果的综合意见书》。
2016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桂林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院、中国民主同盟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经济委员会等五方单位一致认为:甑皮岩先民是具有高智商的智慧人,双料混炼技术是万年前人类的发明,桂林是万年人类智慧圣地。2017年6月22日至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桂林举行“中国南方史前考古暨桂林父子岩遗址发掘学术研讨会”,专家们一致同意将桂林命名为“万年智慧圣地”。就此,桂林增添一块新的文化名片。
社会教育功能
2015年,
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实施完成了新展示馆基本陈列项目——— 《桂林·山水家园》,并分别在象山景区、七星景区完成了象山顶遗址、丹桂岩遗址的保护展示标识景观。2017年,该馆举办了《甑皮岩大遗址考古成果展览》、《邓小平与甑皮岩》、《公众考古从娃娃抓起》等专题展览。
除了借助本馆的场地和资源开办展览,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还走出去,深入桂林市30多所大中小学开展了“青少年模拟考古科普基地创新示范”、“甑皮岩公众考古大篷车进校园”、“考古一天,穿越万年”、“甑皮岩人指尖上的科技”、“炫技——— 桂林先民创造陶器的伟大发明”等主题体验考古科普活动。该馆的学术专家还登上“桂林百姓文化大讲坛”,先后开展了《甑皮岩探秘》、《桂林“小时候”的故事》、《万年智慧出桂林——— 甑皮岩陶文化最新研究成果揭秘》等科普讲座,让更多普通市民了解了甑皮岩的厚重历史。
更为难得的是,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还曾在一年中三次亮相央视。
2017年,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与央视合作拍摄了《神秘的甑皮岩星象文化》、《探访中华陶器之源》,《考古进行时——— 少年考古记》,一年内先后在央视播出,形成了一年三次亮相央视的宣传效应。此外,该馆还在2018年与广西科教频道合作拍摄文化专题片《桂学故事——— 甑皮岩》,将甑皮岩的故事播撒到八桂大地。
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还坚持文旅融合,创新“异地开发甑皮岩文化”的新思路,以甑皮岩文化为支撑,在阳朔十里画廊建设阳朔甑皮岩古人类遗址展示馆,并延伸开发“图腾古道·智慧源”景区,在全国开创了史前文化与旅游融合的“一址两馆”发展新模式。图腾古道·智慧源景区现已被评为AAAA景区,年均接待游客100万人次。
甑皮岩从遗址博物馆升格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全国探索了“以小见大、一园多点、由点带面”的大遗址保护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甑皮岩模式”,其经验先后在2014年第38届
世界文化遗产大会和2017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现场工作会予以宣传推广,成为了桂林市委市政府实施“寻找桂林文化力量、挖掘桂林文化价值”战略的重要组成,唤起了更多桂林人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