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甘什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于1985年。保护区位丁海南省
三亚市东北面,面积1715.46公顷。地貌属低山丘陵地,为五指山脉南麓的延伸部分。
历史沿革
1985年,经
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甘什岭(省级)自然保护区,1990年9月
三亚市人民政府颁发了国有林林权证书[林证书第002号]。
地理环境
位置
海南甘什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三亚市东北面,在海榆中线公路边。地理坐标为东经109°34′—109°42′,北纬18°21′—18°26′。东以海棠湾镇万树山为界,南接林旺北山岭北坡,西至海榆中线公路,北与保亭县毗邻。
气候
属于热带季风
海洋性气候,由于季风和台风的影响,年平均降雨量分配不均匀,呈明显干湿两季,气候年均温25℃,1月均温为20℃,7月均温为28℃。降水集中,年降水量约1800毫米,干湿季明显,每年6~10月为雨季,11月至翌年5月为干季。
土壤
土壤母质是花岗岩,表上层较薄,渗透性铰强.属薄有机质薄土层粗砂褐色粘红壤。由于雨水冲刷,土表有10%的棵岩和约20%的粗砂。
地形
保护区地貌属低山丘陵地,为五指山脉南麓的延伸部分,海拔50~681米,坡度30~50度,地形四周高,向里倾斜,中间夹多个山沟小岔址,状如一朵绽开的莲花,计有大小山头123座,其小300米以上的21座。
河流
保护区内有溪流3条.一条向东北流入山下的沙牛坡水库,一条流入东麓的仲田水库,另一条向西注入保护区内的三浓水库。
区域范围
定界与区划保护区为地跨藤桥、林旺、田独三个区交界的山地,东起仲田水库顶南至北山,西加连三浓水文工团坝、海榆中线、北邻保亭县南林区界。区内核心区面积1166.07公顷。缓冲区面积678.5公顷。实验区面积258.87公顷。
保护目标
甘什岭保护区重点保护海南特有珍贵树种
无翼坡垒,俗称铁棱(国家二级保护),这是海南省最大的也是全国唯一的无翼坡垒自然保护区。
植物
保护区林植物有34科63属88科,94%属乔木。主要科是龙脑香科(2属),其次是大载科、
樟科、
梧桐科、
无患子科、
楝科、
桃金娘科、
壳斗科、
木兰科、
棕榈科等。
主要树种有铁棱、青皮、
蝴蝶树、云南大沙叶、白茶例、硬壳栓、厚克拄、柄木、
红榜、细于龙、
野荔枝、野龙眼、
海南韶子、
香椿、
赤楠、
银叶树、
柯木、野山茶、
海南合欢、油怖、黄月木姜了、枯木、
野桐、
陆均松等。林下铁棱小树幼苗占压倒优势。灌木层有黑面神、谷木海南部罗、
紫金牛、
罗伞树、算盘子、
白茶树、小叶柿、灰叶蒲桃、
灰木、
野桐、
马钱、
刺轴榈。林下草本植物主要是
艳山姜、
高良姜、
益智、割鸡芒以及兰科和莎草料植物等(裸地迹地不止于此)。层间植物以木质藤本较多,附生植物稀少。藤本主要有省藤、
鸡血藤、
黄藤、白藤、锡生藤、崖角藤。植物区系分区同IIG20。其中如铁棱等20多种已列入国家和省保护的树木名录内。
动物
珍稀野生动物有国家一级保护的巨蜥、蟒等,二级保护的动物有
猕猴、
水鹿、
穿山甲、原鸡。
管理措施
管理机构
保护区是根据
广东省人民政府粤府(1985)533号批文建立的。
甘什岭保护区现有工作人员17人(其中保护区9人,派出所6人,专职护林员2人),事业经费由省财政拨给(自筹4人)。保护区人员定编为8名,保护区管理站领导1正1副,其他管理人员6名。
工作职责
负责保护辖区范围内的天然林和抚育造林,护林防火,开展各种经营活动,完成林业主管部门交办的工作任务。工作分工为:站长负责保护区全面管理工作,包括派出所工作,生态项目开发,财务,行政等。付站长负责护林防火,重点公益林管护,数字化保护区建设等。
科研项目
经营活动经营活动拟在核心区内建电台2座。实验区内设固定样地2个,造母树林一片3.3~6.7公顷.试验林地一块3.3公顷。研究项目主要是铁棱的生物学特性、铁棱的生态学特性以及铁棱改造、更新和栽培驯化。该地地理、气候条件很天独厚,有不少具观赏价值的热带珍稀树种和花卉。位下洞田岭与北山之间的坟地,山溪得流,奇花异木比比皆是,不愧为一座天然的热带植物园,如能投资加以改造,则可为保护区锦上添花。计划年投资5000元,10年建成一座初具规模的热带植物园。
生态价值
整个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生态和谐,资源丰富,是三亚市名副其实的“绿色宝库、动物王国。”综合利用保护区的山、林、河、湖、花、鸟、路的优势,开展科学研究,教学实习,生态旅游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