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黑胫病是由黑胫茎点霉引起的、发生在
甘蓝的病害。苗期发病,子叶、幼茎和真叶均出现灰色病斑,上生黑色小粒点;茎基部因溃疡容易折断,最后导致全株枯死。成株期发病,叶上产生不定型或圆形病斑,中央灰白色,上生许多小黑点。花梗、花荚上病状与茎上相似。储藏期发病,叶球可发生干腐症状。
甘蓝黑胫病的病原为甘蓝黑胫病(学名:Phoma lingam (Tode ex Schw.) Desm.),为
半知菌亚门真菌。
分生孢子器深黑褐色,埋生,直径100—400微米。分生孢子无色,长圆形,大小(3.5—4.5)微米×(1.5—2)微米。该病原除为害甘蓝外,还可以为害
花椰菜、白菜、芜菁、
苤蓝等作物。
苗床上发生较重。苗期发病,子叶和真叶产生边缘不太明显的灰白色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病斑初为浅褐色,后变成灰白色,其上产生许多灰褐色颗粒点。幼茎病斑长形,微凹陷,边缘紫色,茎基部因溃烂容易折断,最后导致全株枯死。轻病苗由于症状不易被发现,移栽后病害沿茎基部上下发展蔓延,形成长条状灰褐至暗褐色病斑。随着病情发展,病茎和病根皮层腐烂露出木质部,使植株萎蔫死亡。
成株期发病,根部有凹陷黑斑,近圆形,须根不发,莲座期不包心,叶片萎蔫,整株萎蔫,直至干枯死亡。纵剖根、茎可见维管束变褐。发病重时,植株枯死,自土中拔出病株,可见根部须根大部分或全部朽坏,茎基和根的皮层重者完全腐朽露出黑色的木质部。
病原菌主要以
菌丝体在种子、土壤或粪肥中的病残体上,或
十字花科蔬菜种株,或田间野生寄主植物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昆虫传播,从植株的气孔、皮孔或伤口侵入。播种带菌种子可直接侵染幼苗子叶及幼茎。发病后,病部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可传播蔓延再侵染危害。
甘蓝黑胫病喜高温、高湿条件。该病害潜育期仅5—6天即可发病。育苗期灌水多湿度大,病害尤重。此外,连作地块、地势低洼、土质黏重、早春多雨、田间易积水、苗期光照不足、播种密度过大、通透性差、秋季雨天较多、雾多雾重、寒流来得早、氮肥施用过多、植株徒长都能加重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