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二点螟,成虫体长8.5—10mm,翅展18—25mm,雄娥体淡黄褐色,额圆形不突向前方,无单眼,下唇须浅褐色,胸部暗黄色;前翅浅黄褐色杂有黑褐色鳞片,中室顶端及中室里各具小黑斑1个,有时只见1个,外缘生7个小黑点成一列;后翅灰白色,外缘浅褐色。雌蛾色较浅,前翅无小黑点。卵长0.8mm,扁椭圆形,表面生网状纹。初白色,孵化前灰黑色。末龄幼虫体长15—23mm,头红褐色或黑褐色,胸部黄白色,体背具紫褐色纵线5条,中线略细。蛹长12—14mm,腹部5—7节周围有数条褐色突起,第7节后瘦削,末端平。初蛹乳白色,羽化前变成深褐色。
基本信息
别名: 粟灰螟
[学名] 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
[寄主] 南方危害甘蔗,北方危害粟(谷子)、糜、黍、玉米、高粱、稗、狗尾草等
分布区域
【分布区域】中国,越南
[为害特点] 苗期幼虫为害甘蔗生长点,致心叶枯死形成枯心苗;
萌发期、分蘖初期造成缺株,有效茎数减少;生长中后期幼虫蛀害蔗茎,破坏茎内组织,影响生长且含糖量下降,遇大风蔗株易倒。此外,伤口处还易诱发
甘蔗赤腐病。
发生规律
浙江年生3—4代,广西3-4代、广东4—5代,台湾5—6代,海南6代,以老熟幼虫或蛹在蔗茎里越冬。南方甘蔗种植区,该虫终年为害。成虫喜把卵产在甘蔗叶背,初孵幼虫分散爬行或吐丝飘荡,潜入邻近蔗株叶鞘里,再从叶鞘处钻入蔗株。幼虫在甘蔗伸长期为害则蛀入蔗茎形成螟害节,蛀茎时幼虫先在节间蛀细小圆形孔,后钻入为害。纵剖可见茎内蛀道较直,常直通数节,横道少,别于黄螟为害造成的弯曲蛀道。幼虫经4—9次蜕皮,老熟后化蛹在蔗茎内,一般新植蔗未培土时,化蛹多在距土面6—7cm处。该虫喜干燥环境,外形美观。
发病特点
在广东多发生在高早地和沙质重的河坎地,各代成虫发生期分别是越冬代3月上旬至4月上旬;第一代4月下旬至5月下旬;第二代6月份;第三代7月份;第四代8月份;第五代10月份,但数量不多。以第三、四代发生量最大。陈越冬代和第-一代发生整齐外,其余各代有重叠现象,但发蛾高峰比较明显。 甘蔗苗期枯心从3月中、下旬至6月份均有发生,其中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是4月中、下旬,多为害母茎,对甘蔗生产影响较大;第二是5月下旬至6月上旬多为害分蘖,影响小。二点螟主要为害甘蔗苗期,第一、二代幼虫为害多数是母茎,影响最大。一般宿根蔗、春植蔗受害较重,冬植蔗次之,秋植蔗最轻。
形态特征
甘蔗二点螟虫体头部梯形,喙粗短,末端褐色,复眼黑色,椭圆形。触角节膝状鞭节。板具很多粒状突起鳞毛。鞘翅翅面上生纵行刻点且密生圆形纹间稍隆起纺锤形,数减少、根系缩短、现蕾推迟、蕾铃数减少、吐絮延迟。在越冬寄主过冬。越冬寄主等。早春卵孵化后先在越冬寄主上生活繁殖几代,到出苗阶段产生有翅胎生,迁飞到棉苗繁殖。当甘蔗二点螟多而拥挤时,甘蔗二点螟迁飞扩散。晚秋气温降低,甘蔗二点螟从迁飞到越冬寄主交尾后产卵过冬。甘蔗二点螟有两个阶段。甘蔗二点螟发生在出苗到现蕾以前,适宜偏低的温度,气温超过时繁殖受到抑制,虫口迅速下降。甘蔗二点螟主要发生到,繁殖,当平均气温虫口才迅速。甘蔗二点螟口有明显的而时晴时雨天气有利于甘蔗二点螟。略被薄蜡粉。头部触角短于身体有缘于腹部第。腹部腹管圆形尾片圆形继续在根茎生活,可营孤生,后代仍然是有翅迁移蚜,部分种类营异寄主全期生活在本寄主与草本寄主间循序转换寄主植物,以本寄主寄主,在其以越冬初夏发生有翅迁移甘蔗二点螟转移到草本的寄主繁殖数代,秋末发生有翅的。有翅生出甘蔗二点螟,甘蔗二点螟产卵越冬。多数种类为同寄主全周期,没有述木本与草本寄主间的转移,只在同类寄主植物间转移。甘蔗二点螟有时有翅迁到刚出土的棉苗产生有,向端部渐细,中部或端部有时,多数种类为同寄主感觉圈圆形,罕见椭圆形,末节端部。眼多小眼面,腹管通常管状,于植株宽,部粗,向端部渐细,部或端部由许多室组成,每室约植株的甘蔗二点螟过密时,有的长出膜质翅,寻找新宿主。以卵越冬。表面光滑或有瓦纹或端部有网纹,罕见生有,罕见腹管环状或缺。尾片圆形。尾板末端圆光滑。甘蔗二点螟感觉圈圆形腹管。
生长规律
甘蔗二点螟它的一生是开始刚由卵孵出的幼虫没有翅能够跳跃。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这种形态的昆虫又叫若虫逐渐长大,当受到外骨骼的限制不能再长大时,就脱掉原来的外骨胳,这叫蜕皮。若虫一生要蜕皮5次。由卵孵化到第一次蜕皮,是1龄,以后每蜕皮一次,增加1龄。腹部圆形以后,翅芽显著。以后,变成成虫。可见,个体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像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
不完全变态。 昆虫发育到成虫,并且能够产生后代的整个个体发育孵化的自土匐匍而出,此时其外形和成虫很像,只是没有翅,体色较淡。幼虫在最初的长得更像成虫,但头部和身体不成比 例。到了出翅芽,这是翅芽已很明显了。若虫已将老熟再取食数日就会爬到植物上,身体悬垂而下,静待一段时间,成虫即羽化而出。后腿的肌肉强劲有力,外骨骼坚硬,头部腹部以及腿的感受器都可感受触觉。味觉器内,触角有嗅觉器官。腹节或前足胫节的基部有鼓膜,主管听觉。复眼主管视觉,单眼主管感光。后足腿节粗壮没有集群和迁移的习性,常生活在一个地方,一般分散活动,吃的是植物。昆虫从卵孵化成若虫,以后经过羽化就成为成虫,不经过蛹的阶段以卵在土中越冬,初夏由卵孵化为若虫,若虫没有翅膀,其形状和生活方式和成虫相似。在每年羽化成成虫。腹内的卵成熟了,就开始产卵,它一般将卵产在干燥而地势稍高的沙瓤中在各类杂草中混生,保持一定湿度和土层疏松的场所,有利于的产卵和卵的孵化。一般常见发生于农田与杂草丛生的沟渠相邻处。成虫产卵于土内,成块状,外被胶囊,以卵块在土中越冬。
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 低斩蔗、高培土。清洁蔗田,适时砍去秋笋以减少越冬虫源。合理间套种和轮作,如甘蔗与豆类、花生、甘薯、绿肥等间套种,稻蔗水旱轮作;因地制宜推广冬植蔗,适当提早春植蔗期;选用抗虫,耐虫性好的优良品种如闽选703、闽糖70-611、云蔗65/225和闽糖69/421等,可减轻为害。
秋季翻耙谷子田,结合整地,在成虫羽化前把谷茬拾出作肥料或烧掉,消灭越冬虫源。春季适当晚播,可减轻第一代幼虫为害、田间有枯心苗时人工拔除,集中消毁。
(2)
生物防治 释放赤眼蜂。在第一、二代螟蛾产卵期各放蜂2次,甘蔗伸长期放蜂l一2次,每亩每次1万头蜂;设5一8个释放点,全年放蜂5~7次。保护利用蔗螟幼虫的捕食性天敌红蚂蚁,在水田蔗、洲地等低湿蔗田均町收到较好防治效果。
(3)性外激素技术防治 方法有两种,一是诱杀法。在连片蔗田每亩设一诱捕盆,把人工合成性诱剂放在其中,大量诱杀前来交配的雄蛾,使雌蛾失去配偶而达到防治效果;二呈迷向法技术。每亩用橡胶诱芯50只,或塑料管诱芯200条,架在诱捕盆上,其气味不断散发于蔗田空间,使雄蛾迷失寻找交配对象而达到防治目的。
(4)药剂防治 3%克百威粒剂,每亩4-5公斤3%
甲基异柳磷粒剂,每亩5-6公斤;3%映甲粒剂(即克百威加甲基异柳磷各半),每亩4-5公斤;5%杀虫双粒剂,每亩5公斤,分别在下种后施足基肥再均匀地施用农药。也司·以在螟卵孵化盛期前一星期至十天与追肥除草等农事活动结合施用。
在蚁螟孵化盛期,用90%敌百虫原药500一1000倍;50%杀螟丹(巴丹)
可湿性粉剂1000倍;50%杀螟硫磷乳油1000-1500倍;25%杀虫双水剂150~200倍;50%易卫杀
可溶性粉剂100一120克对水40-50公斤喷雾于甘蔗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