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钻心虫
鳞翅目昆虫
甘蔗钻心虫是一种危害甘蔗的害虫。常见种类有卷叶蛾科的黄螟 (Aryroploce schistaceana)、螟蛾科的条螟(Chilo venosatus)和二点螟(C.infuscatellus)。体长约7~8毫米,灰褐色,翅展5~8毫米,前翅中央有“y”形黑纹。幼虫体长约20毫米,淡黄色,头部赤褐色。体上着生小毛瘤。危害是以幼虫蛀入甘蔗嫩茎,破坏生长点,造成枯心苗。一旦虫害发生,甘蔗减产必成定局。
简介
甘蔗钻心虫就是甘蔗螟虫,能钻入幼苗和蔗茎进行为害造成枯心苗和虫孔节,诱发赤腐病,遇风又产生风折茎,影响有效茎数和茎重,糖分明显下降。严重暴发时造成重大损失。常见的有二点螟、黄螟和大螟。
形态特征
体长约7~8毫米,灰褐色,翅展5~8毫米,前翅中央有“y”形黑纹。幼虫体长约20毫米,淡黄色,头部赤褐色。体上着生小毛瘤。
种类分布
许多蔗区往往是几种蔗螟同时存在的,其中以二点螟最普遍,是广东、广西、福建四川、浙江、江西和湖南等省(区)的主要甘蔗害虫。黄螟在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等省(区)为害也严重。条螟、大螟分布也很广,蔗区都有发生。条螟主要发生在华南、华中两蔗区的局部地方,如广东佛山地区。白螟主要分布在广东湛江地区、海南岛、雷洲半岛和广西的钦州、合浦等地。台湾稻螟主要发生在华南、华中两蔗区的东南部局部地方(广东汕头地区、福建龙溪地区)。大螟在贵州和广东佛山地区秋植稻底蔗上为害严重。云南则以列星大螟是严重为害种。点螟、黄螟和白螟主要为害甘蔗,高粱条螟、亚洲玉米螟又是高梁、玉米的主要害虫,大螟还为害水稻、玉米、高粱等作物。甘蔗从苗期到收获前,不断受到蔗螟为害,苗期受害心叶枯死,形成枯心。分蘖期受害可造成缺株,减少有效茎数。伸长期受害,破坏茎内组织,影响生长,节间收缩,畸形,糖分降低,遇到大风常在虫口处折断。赤腐病菌常从伤口侵入,引起赤腐病,影响蔗糖产量和品质。
为害特点
危害是以幼虫蛀入甘蔗嫩茎,破坏生长点,造成枯心苗。一旦虫害发生,甘蔗减产必成定局。
发病规律
年发生6~8代,无真正的休眠,为害盛期随各地气温和种植期而异。5、6月发生为害大多造成枯心苗,以后为害造成螟害节,直至11、12月仍很严重。成虫夜间活动,在春植蔗拔节前产卵于蔗苗基部,后期产卵在蔗茎上,均散产。幼虫化后,钻入叶鞘间,逐渐下移。在甘蔗幼苗期和分蘖期,幼虫常从地下部的芽生长带或叶鞘间隙侵入为害蔗苗,蛀道弯曲,蛀孔外常露虫粪;甘蔗伸长期多潜入叶鞘间隙,再从芽或生长带侵入茎内。老熟幼虫在叶鞘内侧或蛀孔中作茧化蛹。
防治方法
1.消灭越冬虫源。选用无虫或少虫的甘蔗做种。在甘蔗收获后翌年播种前,燃毁全部枯叶残茎,或堆积制肥,堆肥周围用泥土封闭。宿根蔗蔸的秋笋应全部砍除。
2.铲除献田边杂草,减少大螟野生寄主。
3.斩种芽选和种子处理。斩种时剔除虫蛀节,斩后窖边残茎应带出田间晒干烧毁。螟害严重地区,播种前斩成单芽茁,用90%敌百虫500倍液侵种24小时,螟虫死亡率可达933%。
4.播种时施药。蔗种播种覆土后,在行边撒六六六粉,每亩4~6斤。撤后盖土。
5.防治甘蔗钻心虫还可选用 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50毫升,或 20%杀灭菊酯乳油50毫升,对水60公斤喷雾。喷时药液一定要喷在甘蔗 梢三杈口处,才能收到用药效果。
6.要特别注意,无论是糖蔗或果蔗,在防治害虫时,都不能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荮,以免造成不利影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6 11:14
目录
概述
简介
形态特征
种类分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