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井是处于开采生产状态的井田,在油田及气田开发中用于直接采出地下石油和天然气的井,即采油井(又分
自喷井、抽油井及气举井)和采气井。
依据井下管柱完整性、
环空流体性质、环空带压情况等进行划分,并结合现场实际管理需要,对生产气井实行分类管理。
(2)电性组合特征对比。根据标准电测曲线形态、峰尖高低,以及组合关系等特征,将井剖面划分出若干个具有明显差异的组合段,然后根据相似的电性组合应属于同一地层的原则进行对比。
可动
凝胶体系注入地层后会引起地层液流的转向、扩大波及体积,进而使产出液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相应的变化,通过
油井产出液物理化学特性的评价可间接评价可动凝胶深部调驱的效果。
注入水的矿化度与
油藏原生水的矿化度是有差别的,而注入水总是和地层原生水混合从油井中产出,使得产出水的矿化度发生变化。油井进入高含水阶段以后,产出水的矿化度趋于稳定。可动凝胶段塞通过油层时,由于扩大了波及体积,使得水驱时波及不到部位的地层原生水与注入水混合一起被采出。由于注入水的矿化度一般较低,因此可动凝胶见效后,产出水的矿化度明显增大。通过矿化度增大的幅度和持续的时间,可以判断可动凝胶深部调驱的效果,矿化度增大幅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则其效果也就越好。
在可动凝胶深部调驱过程中,由于波及体积的扩大、产油部位的不同造成原油性质发生变化。一般来说,注入的可动凝胶体系首先进入水驱较好的、油层渗透率较高的部位,使其中聚合物驱难以采出的重质成分含量较高的原油得以动用,原油密度和黏度增大。随着可动凝胶体系的胶凝,后续注入水发生液流转向,波及体积增大,水驱动用较差的低渗透率部位的原油被采出,引起原油密度和黏度的下降。例如,胜利油田某区块的监测结果表明,原油性质发生了明显变化:原油密度由注可动凝胶前0.9606g/cm3上升到0.9710g/cm3,后又逐渐下降到0.9601g/cm3;原油黏度由929.6mPa·s上升到1 433.9 mPa·s,后又下降到916.3 mPa·s。
可动凝胶体系注入地层后导致产出液中交联剂的含量(主要是检测铬离子的含量)增加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注入体系在地层条件下未成胶,就直接就沿大孔道窜流出来;另一方面是即使注入体系在地层条件下成胶了,但是其强度不够大,且大孔道的渗流阻力极低,在后续注入流体的作用下,形成的可动凝胶被带出来。但不管哪种情况,可动凝胶体系在地层中停留的时间越短,它的调驱作用也就越差,生产井中检测到的交联剂含量也就越高。所以,在注入可动凝胶体系过程中及后续转水驱一定时间内,通过检测生产井中交联剂的有效含量,就可间接判断可动凝胶深部调驱的效果。生产井中产出交联剂的时间越晚、交联剂的含量越低,则可动凝胶深部调驱效果越好;反之,可动凝胶深部调驱效果越差。
通过对注入可动凝胶前后示踪剂产出曲线的分析,可以评价可动凝胶深部调驱的效果:一方面,通过各见剂井见剂时间的变化,计算示踪剂沿各方向平均推进速度的变化,从而评价可动凝胶在各方向的作用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对注入可动凝胶前后示踪剂产出曲线的定量解释,可确定等效高渗透层几何和物理参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