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茶,属于生态农业的范畴。源于我国的生态农业是继传统农业、石油农业之后的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农业模式,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使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协同提高的综合农业体系。
原则
坚持生态标准原则,就是以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统一为主题,推进生态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群建设,发展循环经济,集中解决水污染、大气污染、森林覆盖率低、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局部环境脏乱差问题。对生态功能区和重点生态资源实施强制性保护。搞好中水回用,开发新水源,建设节水型城市。发展清洁能源。大规模植树造林,提高人均占有绿地水平。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加强环保能力建设。
典型模式
应用生态学原理,依据茶区的自然条件、经济结构和社会需要,可以设计组装出多种多样不同目标的生态茶业建设模式。
茶园立体种植
这是一种以改善茶园微域生态环境,提高茶园单位面积产出为目标的时空结构型生态茶业建设模式。常见的复合种植方式有:
1.茶—防护林复合种植:即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树种如
杉、湿地松、
泡桐、
合欢、托叶楹等,在茶园周边及茶园内布置成带状或网状的防护林带,以调节茶园小气候,增强茶树抵御害性天气的能力。
2.茶—经果林间作:在茶园中按适宜的密度间作适生条件与茶树基本一致、与茶树共生互利、没有共同病虫害、分枝高、春季展叶迟、生长快、效益高的果树或经济林木,如
梨、
栗、
猕猴桃、
柿、橡胶、
乌桕、山苍子、
杜仲等,配置成乔—灌两层结构,经果林不仅具有防护林的生态效益,而且能增加茶园收益。据各地测定,茶与经果林间作的综合经济效益比纯茶园高50%左右。
3.茶—草本作物套种:在茶树树冠覆盖度较小的幼龄茶园、台刈茶园和农村丛播稀植茶园中,套种具有固氮作用或经济效益高的草本作物,如
花生、
黄豆、绿肥、
蔬菜及中药等,形成灌—草两层结构,既具有增加地面覆盖、保持水土和改良熟化土壤、促进茶树丰产结构形成的作用,又能提高这类茶园的土地利用率,增加茶园收益。
茶叶产品开发
该模式是以开发生产适应国内外消费潮流的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为目标,将生态茶业建设与生态茶叶产品开发合为一体的环境保护型生态茶区建设。其基本做法是依环境质量分层次开发第一层次为对生态环境受到一定污染,茶叶品质较差或农残超标的产地,在进行环境综合治理、消除茶园周围污染源的基础上,建立无公害茶区,运用无公害生产技术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按照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原则,推广生防技术,在必须进行化学防治时,要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确保茶叶农残逐步降至国家标准及欧盟规定的新标准以下,成为无任何公害的健康饮品。第二层次是在远离城镇与工业区,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大气、地面水和土壤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标准的产地。
茶区多元化
这是一些茶叶主产区近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运用生态学原理进行食物链对接而形成的一种以茶区经济全面发展、茶农稳定增收为目标的复合结构型生态茶业建设新模式。该模式对减缓茶业受市场经济冲击而出现的波动,实现茶区生态经济结构优化和茶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