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性资源
资源形成的过程
生成性资源表述包含两种潜在意义:1、资源形成的过程是动态生成的,即生成性课程资源是在教学动态进行的过程中才生成的,它不是预先计划和设定的产物: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既不是教学前就安排好的,也不能够预先安排。2、资源作用的结果是生成性的、有生命力的,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能够转化为课程的因素来源,而最终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定义
生成性资源这一表述包含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潜在意义:
一方面
资源形成的过程是动态生成的,即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是在教学动态进行的过程中才生成的,它不是预先计划和设定的产物: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既不是教学前就安排好的,也不能够预先安排。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区别于教学中的传统资源如各种教学物质资源,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资源是可以在教学前安排选定并明确用途的。
这体现了人们在面对课程资源的开放性时所持有的创造性思维。
另一方面
资源作用的结果是生成性的、有生命力的,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能够转化为课程的因素来源,而最终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如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理解而产生的新知识,师生的体验,师生的行为,师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等都可以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对之加以合理的利用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有利于创造良好教学气氛,从而有利于教学生动活泼地展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注重通过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发展过程,体现了课程的实践性质和创生取向,不仅仅关注知识和技能的习得,更重要的是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知识,获得发展。
所谓“动态生成性”,从字面上看,包括两层意思,首先,“动态”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静态”相对而言,强调事物非预定的、变化的、生动活泼的和丰富的特征;其次,“生成”指事物的发生与形成具有过程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的意义,强调事物的生命活力和潜在的创造价值。
开发和利用
我国教学史上有关“动态生成资源”问题的探究由来已久,在记录孔子教育思想的《论语·述而》一篇中就有这样的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学生处于求懂而未懂透、想说而说不出的积极思维状态中时,教师才给予启发开导,教师举其一,学生应该“反”其三。这里已经蕴涵了教师在“动态生成资源”中的作用,体现了“教学过程要注重动态生成资源”的观念。而真正提出课堂生成理论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她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中指出:“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一理论的提出,目的是为突破传统教学“特殊认识活动论”的框架。虽然在此文中并没有对“课堂生成性资源”做出一个具体的定义,但是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把生成性资源理解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共同思考与共同发展中产生的超出教师教案设计的新问题、新情况,即表现在言语、行为、情绪方式表达中出现的“节外生枝”的情况。它具有动态性,是稍纵即逝的。准确、及时地捕捉到这些生成性资源并对其加以合理利用,将使课堂不断涌现精彩、鲜活的画卷。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7-21 10:21
目录
概述
定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