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因素(biotic factor),影响
生物生长、形态、发育和分布的任何其它
动物、
植物或
微生物的活动,属
生态因素中的一类因素,可分为
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
种内关系指的是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叫做种内关系。生物在种内关系上,既有种内互助,也有种内斗争。
种内互助
种内互助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种内关系,表现为同一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相互帮助,共同抵抗不利因素。具有明确社会分工的动物(如蚂蚁、蜜蜂、狮子、狼等)往往集群生活,群体中有的负责捕食、有的负责防卫,共同维系种群的存在,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常见的种内互助。没有社会分工的动物种群内互助关系也是常见的,例如
食草动物羚羊、斑马等通常集中取食,发现捕食者后通过叫声、警惕行为等向其他同伴报警。
种内斗争
种内斗争(有时也表述为“种内竞争”)是另一个种内关系,是同种生物个体之间为争夺光照、食物、空间、配偶、权利等发生的个体相互对抗的关系。例如,植物为了争夺阳光、水分、营养物质,个体间相互制约甚至某些植物会释放有毒化学物质,抑制周围个体的生长;蟋蟀、雄海狗等为争夺配偶,以及雄性猴为争夺“王位”打得头破血流。种内斗争激烈程度是由种群的密度决定的,这是因为在资源一定的前提下,种群密度越大个体平均资源越少,更易造成对资源的争夺。
其余关系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种内关系:
①同类相食:肉食性鲈鱼在水体中没有其他猎物存在时,会以本种幼鱼为食;雄螳螂在完成交配后往往是雌螳螂的一顿美餐,这些现象被称作“同类相食”。
②种内寄生:生长在大海深处的鮟鱇,其雄性发育至一定程度,就会选择一条合适的雌鱼,咬破雌鱼腹部的组织并贴附在上面,而雌鱼的组织生长迅速,很快就包裹住雄鱼。最后,雌鱼带着自己体内的雄鱼一齐遨游海底,雄鱼一生的营养也由雌鱼供给,这被称作“种内寄生”。
种间关系
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正相互作用和负相互作用。所谓正相互作用就是生物之间彼此有利或其中一方有利另一方无害,按其作用程度分为偏利共生、原始协作和互利共生三类。而负相互作用是一方的存在对另一方有不利,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等。
偏利共生
偏利共生对共生的一种生物有益而另一种生物无大的影响。如鲨鱼和向导鱼,向导鱼以鲨鱼吃剩的食物为食,遇到危险的时候会躲到鲨鱼的嘴里。但是,向导鱼的存在对鲨鱼几乎没什么影响,人们所说的“鲨鱼视力不好,向导鱼为鲨鱼识途”是没有科学依据的。鲨鱼的嗅觉十分灵敏,鲨鱼追踪猎物主要依赖嗅觉。藤壶附生在鲸鱼或螃蟹背上,也是典型的偏离共生关系。
原始协作
原始协作也称作协作共生、互惠,共生的两种生物彼此皆获利,但二者分开均可独立生存。如某些食虫鸟以有蹄类动物身上的外寄生虫为食,遇敌时又为有蹄类报警;人体内生活的
双歧杆菌、拟杆菌是典型的协作共生菌;有花植物和传粉动物的共生;海葵和寄居蟹,海葵固着在寄居蟹的螺壳上,被寄居蟹带来带去,使其能够捕食食物,而海葵则用有毒的刺细胞为寄居蟹提供保护,使其不易遭受天敌的攻击;蚂蚁喜食蚜虫分泌的蜜露并将蜜露带到蚁穴喂养幼蚁。蚂蚁常常用触角抚摸蚜虫,让蚜虫把蜜露分泌到自己口中。同时,蚂蚁精心保护蚜虫,驱赶并杀死蚜虫的天敌,有时还将蚜虫掀入巢中进行保护。
互利共生
共生的两种生物彼此皆获利,但二者分离后至少一方不能正常生存。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地衣,它是
单细胞藻类和真菌的共生体。真菌的菌丝已经深深地长入藻类细胞的
原生质体中,使二者结合为一体。在地衣中,单细胞藻类分布在内部,形成光合生物层或均匀分布在疏松的髓层中,进行光合作用为整个生物体制造有机养分;菌丝缠绕并包围藻类,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为光合生物提供光合作用的原料。将它们分开培养,藻类能生长繁殖,但菌类则“饿”死。
白蚁和多鞭毛虫也是典型的互利共生关系,白蚁靠吃木材为生,本身没有消化纤维素的能力,但位于白蚁肠道内的多鞭毛虫能分泌纤维素酶,可以将纤维素分解让白蚁吸收;而白蚁为多鞭毛虫提供栖息地和营养物质。用适当的高温杀死白蚁肠道内的多鞭毛虫后,白蚁会继续取食木材但还是死于饥饿,多鞭毛虫离开白蚁肠道也会很快死亡。
竞争
生物学中“竞争”特指种间竞争,是不同种群或不同种生物个体间为争夺空间、食物等资源而产生的相互对抗的现象。常常是获胜方占据资源,另一方被消灭或被迫离开,但也可能是二者共存,但都受到抑制。两种生物竞争激烈程度受二者生态位(一种生物在群落中占据的位置,包括食物和栖息地两方面)重叠程度大小的影响,重叠程度大意味着二者拥有更多的共同食物来源、栖息地,那么竞争就会更激烈。
捕食
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常见的捕食关系如狼与羊,狮子与野猪等,注意的是食草动物与草的关系也是捕食,前者成为捕食者,后者称为被捕食者。然而,捕食关系中捕食者并非永远是动物,有些特殊的植物也可捕食动物。例如捕蝇草、猪笼草等植物用变态叶(主要部分为瓶状体)捕捉昆虫为食,甚至有些猪笼草会捕食青蛙、老鼠等小型哺乳动物。瓶状体盖复面能分泌蜜汁引诱昆虫,瓶口光滑,昆虫一不留神就会滑落瓶底。瓶底分泌的消化液可以将昆虫淹死,并分解虫体营养物质使其被植物体吸收。
寄生
寄生,是指两种生物一种生活(寄生生物)在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表或体内,通过汲取寄主的养分存活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普遍存在,几乎每一种生物均被其他生物寄生。例如动物体外寄生虱、水蛭、螨虫、蜱等,体内寄生绦虫、蛔虫、线虫、吸虫、疟原虫等。
在寄生关系中寄生生物是受益方,寄主是受害方。根据寄生生物最终会不会将寄主杀死,可以分为寄生和拟寄生。寄生一般不会导致寄主死亡,而拟寄生往往造成寄主死亡,在昆虫中大量存在,例如寄生蝇、寄生蜂等。
寄生昆虫成虫自由生活,在产卵时期雌虫会把卵产在寄主的体表(寄生蝇)或体内(寄生蜂),从卵中孵化的幼虫靠取食寄主的体液和组织生活,待幼虫生长至成熟,在寄主体内化蛹(蚜寄生蜂),或从体内钻出在寄主体表化蛹(小茧蜂),同时伴随寄主的死亡。
偏害
当两个物种在一起时,一个物种的存在对另一物种起抑制作用,而自身却无影响。多存在于植物类群中,很多植物可以分泌特殊的化学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生长。如胡桃树分泌一种叫作胡桃醌的物质,它能抑制其他植物生长,因此,在胡桃树下的土表层中是没有其他植物的。另外,有些微生物会合成并释放抗生素来抑制其他生物生长,如青霉素就是由青霉菌所产生的一种细菌抑制剂。这种关系,也有学者认为只是竞争的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