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文化是指人们在生育及相关活动中形成的意识形态和相应的规范制度。
定义
生育文化是指人类在婚育繁衍方面形成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制度和道德等。是意识形态范畴,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上层建筑。
中国古代形成了适应封建社会生产方式的生育文化--即传统生育文化,它以“多、男”为特征,认为生儿育女是家庭的私事。
相对于传统生育文化而言,新型生育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现阶段的经济
政治发展的生育文化,即社会主义生育文化,我们还可以称之为先进生育文化,它认为生儿育女不只是家庭的私事,而且关系到国家兴旺、子孙幸福以及人口增长是否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大事,它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新型生育文化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婚育方面形成的科学、文明、进步的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新道德、新制度。
生育文化以婚姻、生育、节育为主要特征。新型生育文化起源于传统生育文化,是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
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形成的生育文化,是先进文化整体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央8号文件提出到2010年要“初步形成新的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也就是说广大育龄群众的婚育观念从根本上得到好转,基本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自觉实行
计划生育、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人们追求的不再是多生、生男孩,而是生育质量;育龄群众对
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科学知识的需求基本满足,生殖保健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生育权利、避孕节育措施知情权和选择权能够得到保障等,为人口、经济、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
人口环境。
新型生育文化正在我国逐步形成,对稳定
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婚育观念是生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层面,群众婚育观念转变的内容、幅度以及趋势,直接关系到新型生育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婚育观念,能够为新型生育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生育意义
新型生育文化是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
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形成的生育文化,主要内容是用科学文明的婚育观念代替旧的婚育观念,是先进文化整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能够促进广大育龄群众的婚育观念从根本转变
新型生育文化建设能够促进广大育龄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自觉实行
计划生育、晚婚晚育、少升优生,由“要我实现计划生育”变为“我要实行计划生育”;人们追求的不再是多生、生男孩,而是生育质量。
能够促进广大妇女身心健康发展
加强新型生育文化建设,育龄群众对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科学知识的需求能够得到基本满足,生殖保健意识明显增强;生育权利、避孕节育措施知情权和选择权能够得到保障,使广大妇女不仅获得身心健康,而且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能够为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加强新型文化建设,能够促进少升优生、晚婚晚育,促进生育观念转变,促进由重数量、轻质量向轻数量、重质量转变,促进生育行为由认为生育是家庭的无计划行为向生育是社会的有计划行为转变等等,从而为人口、经济、社会的
协调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人口环境。
提高素质
随着新型生育文化建设的逐步推进,人们婚育观念的科学转变,将对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稳定
低生育水平产生重要影响。
观念表现
婚育观念包括人们对婚姻、性、生育和家庭等行为的态度及其价值取向的总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婚育观念也发生转变。但由于我国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及受传统影响,群众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婚育观念仍然是传统型,成为建设新型生育文化的障碍。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基本需要
鼓励早婚早育,以能够为家庭尽快增加劳动力,并有利于繁衍后代为主要观念,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等传统观念也广为流行,子女成为私有财产。主要是基于
经济利益的考虑。
重视家族、家庭发展
以家族需要为重,只要门当户对,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能够成为婚姻,忽略了男女双方的感情需要,婚姻的目的是生子,生育的目的就是传宗接代、保持家族的香火不断。
关心孩子数量
传统婚育观念反映的是农业社会中对婚育的需要,传统农业以小农经济为特征,是外延型
再生产,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高,劳动以体力支出为主,儿子多劳动力就多,创造的财富就多,有利于
家庭经济的发展,父母晚年生活就有保障。同时由于生存环境的恶劣,死亡率高需要以高的生育率加以补偿,多子既是主观的选择,也是客观的需要。
重男轻女
男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不平等,男性起主导和支配作用,在婚姻关系和生育行为上,形成了女嫁男、从夫居的婚姻家庭模式,妇女处于依附的地位。
种的延续
人类早期因生存环境恶劣,死亡率高,需要用高生育率加以补偿,形成了早生早育和多育的生育文化。并且,农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劳动力尤其是男性劳动力是
家庭经济的基本来源和养老的保障,使原始时期的婚育观念认为只有男人才能发挥种族的延续作用。
落后的婚育观念成为建设新型生育文化最大的障碍。由于传统婚育观念存在一定的惯性,对根深蒂固的民众观念的改造和重建,不能期望象搞政治运动那样一呼百应、一蹴而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把先进的文明和新型婚育观念传播和推广到千家万户,引导人们走出传统的经验主义的生活,最终走出传统的生活模式和生育模式,实现新生活方式基础上的婚育观念的现代化。
文化特征
社会主义先进的生育文化具有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它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代表着时代进步方向的生育文化。新型生育文化建设充分反映和体现了用先进的生育文化引导群众转变婚育观念的要求,从根本上保证稳定
低生育水平的实现。
建设新型生育文化不是对某一个体的单纯说教,而是要力争形成一个群体性的大众化的文化体系。新型生育文化是民众的文化,它是根据不同阶层人群的需求,从婚育理念、制度,向婚育知识、避孕节育知识、优生优育知识、生殖健康知识、性科学知识作了拓展延伸。
新型生育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组织、动员广大群众同旧思想、旧观念、旧习俗彻底决裂的思想武器。建设新型生育文化,有助于广大群众提高文化品位,丰富精神内涵,有助于更大范围地动员人民群众参与人口与
计划生育工作实践,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真正成为计划生育的主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条件的变化,广大群众的传统生育观念有了较大改变,传统的生育观念正在被弱化。但在中国农村,传统生育观念的负面影响远未彻底肃清,传统的生育精神需求仍在深层次存在着,束缚着人们的生育行为。而先进生育文化的历史任务,就是要彻底转变群众的传统生育观念。
当前,中国
计划生育工作的形势和任务都迫切需要把先进生育文化的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只有先进生育文化取代了传统生育文化,使支配人们生育行为的生育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稳定
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出生素质的工作才能建立在可靠的思想基础上。所以,重视和加强先进生育文化的建设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任务。
建设新型生育文化不是一句空话,要有主线、有切入点。我们开展的“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就是建设新型生育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最佳切入点。
它是指在跨世纪中启动的面向21世纪的把新的婚育观念和科普知识传播到千家万户中去的活动。它不是单纯的宣传品进村入户,而是婚育新风在千家万户的“生根发芽”。因此,这一活动应把握的三个关键词是:新、进、家。
“新”指的是新的婚育观念即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进”,指的是把婚育新风积极地进入、送到、传播到、影响到、服务到的意思;“家”,指的是传播婚育新风的立足点和着眼点在家庭,在千千万万的家庭,旨在使广大育龄群众建立新型的婚育观。
1998年10月在延安召开了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座谈会,1999年3月
中共中央宣传部、
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出了《关于广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通知》,2003年国家人口计生委提出了开展“关爱女孩行动”,这是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深入和发展,为我们基层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指明了方向,明晰了思路。因此,观念的统一和认识的提高才能为推动“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开展和新型生育文化的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对于新型生育文化建设而言,“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既是形式,又有内容。它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精髓,体现先进文化对群众婚育观念的影响力,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力,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愿望和要求。
建设新型生育文化,在模式上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以人为本的方针,因地制宜的原则,不能搞“一刀切”。应做到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要在如何将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送入、传播到、影响到和服务到千家万户,达到入心、入耳、入脑上下功夫,那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服务到人。随着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广大群众对
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的愿望和需求不断增长,并呈多样化。
因此,“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起来,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有的把“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融入渗透到当地的生产、生活和民俗文化活动中,如“新型生育文化民俗艺术节”;有的利用重大节日、重大活动纪念日开展活动,如举办图片、书画展览,召开演讲会、故事会等,构成品位较高的新型生育文化活动;也有的地区把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把与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把“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新型生育文化氛围。
文化建设
转变婚育观念是建设新型生育文化的重要内容新型生育文化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育文化。新型生育文化建设一般由制度层面、习俗层面、观念层面、发展层面所构成。
制度建设
是生育文化的最外显部分,包括成文及不成文的生育制度、组织机构等。我国新型生育文化建设是以婚姻制度为突破口,以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为宗旨,将
计划生育纳入国家《宪法》和《婚姻法》,建立了全国各级计划生育常设机构,建成了以政府行政为主导、以民间组织 (计生协会、人口学会、性学会)为辅助的规模庞大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网络系统。进入新世纪后,《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于2002年9月1日在全国实施,各省市 (区)也都纷纷出台新的配套政策。同时,
计划生育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健全也为新生育文化建设增添了新内涵。
观念建设
这就是前面所提的婚育观念,它在整个新型生育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在一般情况下婚育观念对生育行为的影响具有决定意义,因为它包含的有关生育的价值理想,是人们对于生育的追求信念,它很难随外界环境的变动而改变,它赋予人的生育行为以神圣感和使命感,鼓舞人们为实现其生育理想而奋斗。经过 30多年
计划生育工作的努力,我国人民群众的婚育观念正在发生转变。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开展把新型生育文化建设推向新高潮,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它的内容越来越广泛,但其核心的问题就是作为公民,要履行
计划生育的义务,也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实行计划生育,更重要的就是要树立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孩也是后代,女儿也是传后人,这样的一个新观念。这个活动已经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促进了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新型生育观念在人民群众中的传播。
习俗建设
经历漫长的历史岁月,每一个民族和地方,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有关生育的习俗,如中国广大农村婚嫁仪式、求子仪式等。这些习俗对生育行为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多次开展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移风易俗的活动,为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和新型生育文化的建立拉开了序幕。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特别是
计划生育的宣传,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摆脱了旧生育习俗、婚嫁习俗的束缚。
发展建设
在新形式下
计划生育工作正在发生转变,与之相配套的生育文化也必须做相应的变化。在不同范围内,新型生育文化的建设重点正在发生递进,在城市,生育观念的转变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而在农村,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转变婚育观念仍然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建设途径
转变婚育观念是建设新型生育文化的首要任务和重要内容,而婚育观念的现代化程度最终也决定了新型生育文化的层次,一种文化形态只有深深扎根于群众当中,才是巩固和成熟的。要建设新型生育文化,就必须以转变群众婚育观念为着力点,在各个层面上辐射开来。建设新型生育文化,我认为应从教化、约束、利益着眼,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知识传播
调整
计划生育宣传方式,改变教育方法,突破主要靠标语、传单宣传的简单呆板的宣传形式,改革宣传品内容平播直叙枯燥无味的表现手法,围绕破除传统婚育观念,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大力宣传计划生育、优生优育、马克思主义生育思想等新知识,是建设新型生育文化的最基本的途径。在这方面,我们胶南市开展了“菜单式”宣传教育,采用互动交流宣传,村村建设瓷砖式图文并茂宣传一条街,使宣传教育存在与发展的无限丰富性得到充分展示。
行为引导
即典型引路。在建设新型生育文化过程中,既要传播知识,让群众知道怎么做才对,更要让群众看到这样做收到的好处,并鼓励人们都去做。树立一批典型,组织一系列活动,创造一种社会环境,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服务教化
结合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开展优生优育、生殖保健服务,进行面对面的咨询与交流,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服务,让人们通过切身感受和体验,主动要求掌握新知识,改变生育领域的一些不良习惯。从面对面交流和亲身感受有利于知识接受的角度看,技术服务也是必不可少的
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形式,而且优质的技术服务可以收到教育和感化的双重效果。
法制约束
计划生育法律制度虽不属于狭义生育文化的范畴,但对破除传统生育观念和生成新的生育观念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严格的生育政策和管理措施,会逐渐增强人们对
计划生育的认同感,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
利益导向
在人们生育观念的破旧立新过程中,利益导向机制发挥着宣传教育和法治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此,应加快建立有利于计划生育的社会经济政策体系,落实已有的优惠优先政策,建立与完善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
社会保障
探索并逐步建立健全
社会保障制度,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既是促进新型生育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化形成的最终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