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奎玉
中国设计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田奎玉,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设计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1954年生人,祖籍山西盂县,1977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现任鲁迅美术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研究生导师,鲁迅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艺委会副主任、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个人简介
田奎玉,1954年生人,祖籍山西盂县,1977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现任鲁迅美术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研究生导师,鲁迅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设计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艺委会副主任、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Tian Kuiyu professor and vice president of Luxun Academy of Fine Arts, a mater tutor.Born in 1954 at Yuxian Country Shanxi Province, he is now also the vice chairman of Academic Committee of Luxun Academy of Fine Arts, director of China Arts Studies Institute, senior researcher of China Design Institute, the vice chairman of China Association of Artists, Art Committee of Design Art Association and vice chairman of Liaoning Association of Artists.
代表作品
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 序厅
浮雕壁画:古代文明 今日辉煌
中心主雕: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田奎玉
2009 作品
Prelude section of “The Way to Revitalization” exhibition held by China National Museum”, the Mural relief titled “Ancient Civilization; Modern Glory” and the central sculpture titled “For the Great Revit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works designed by Tian Kuiyu in 2009.
环氧树脂浮雕壁画《古代文明 今日辉煌》,尺寸:6500mm(高)x66000mm(长)
Ancient Civilization; Modern Glory” A 6500mmx66000mm Epikote Relief in the prelude section of China National Museum completed in 2009
中心铸铁主雕《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6500mm(高)x13000mm(长)
“For the Great Revit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 iron sculpture completed in 2009 with a size of 6500mmx13000mm
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 尾厅
浮雕壁画:祖国颂
作者:田奎玉
2010 作品
mural relief titled “Chant to the Motherland” in the epilogue section of the “Way to Revitalization” a grand Exhibition by China National Museum
铸铜浮雕壁画《祖国颂》,6500mm(高)x36000mm(长)
“Chant to Motherland”, copper relief in the epilogue section of China National Museum, a works by the size of 6500mmx36000mm completed in 2010
个人观点
田奎玉的公共艺术
————鲁迅美术学院常务副院长田奎玉教授访谈录(节选)
田院长,您做了这么多年的公共艺术,请您谈谈您对公共艺术的解读。
田奎玉教授:现在,公共艺术是一个很时尚的话题,有一些观点认为公共艺术是属于纯艺术范畴的,而我认为公共艺术首先应该是环境上的概念,是与架上绘画有区别的。因为,公共艺术的首要特点是公共性,公共性所能连接到的是人的社会性,它包括人的自然生存环境、人的社会文化环境等,如果我们为一个城市创作一件标志性的公共艺术作品的话,那我们首先要考虑这件作品与这个城市的历史、人文文化的关系。历史是一个城市的文脉,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过程的积淀,也是形成城市特色的重要方面。公共艺术在某一方面来说应该是城市环境、人文历史的文化延续,是城市特色的形象代言。因此,我们在作品生成之初就应该考虑我们的创作与公共空间的生态、环境、历史、人文分不开,与当代审美文化、社会价值观分不开,如果孤立地看待一个作品,这个作品就不能生根。比如我们创作一件城市雕塑作品,如果只把个性放在首位而不去想它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历史的渊源等等因素,那么这个作品最后是不会被称为优秀作品的,至少是没有生命力的。这些年我搞了一些创作,也做了很多实验性的尝诚,对于公共艺术的理念也有一些自己的解读,我想如果一件成功的艺术品能够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作品,那么它对于这个城市的文化发展、影响也将是巨大的,也将是这个城市发展过程的一个历史见证。关于这一点世界各地的典范案例比比皆是,如列宁格勒胜利纪念碑建筑及列宁格勒保卫战纪念馆。该碑及馆就是在战争遗址地建造的,它运用多层次构成原理,使广场、纪念馆和纪念碑,分为上中下几个层次,胜利纪念碑高耸入云,其后是下沉式广场及纪念馆,几组大型雕塑及环状建筑艺术造型,记述了列宁格勒在二战中被围困的900来个日日夜夜,记述了列宁格勒军民在与德军的浴血奋战中创造的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这座大型综合艺术纪念体,由雕塑家米·康·阿尼库申和他的助手库巴索夫等人设计完成,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标志。
请您谈谈中国国家博物馆序厅设计及两组浮雕壁画《古代文明》《今日辉煌》的设计来源、理念、实施过程以及它所产生的里程碑的意义。并且这个设计也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田奎玉教授:关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的艺术作品创作及展示空间设计,当时在国内有很多选择,但是最终有三幅主题泊画作品、三个大型油画场景绘制交由我院李福来先生、晏阳、李武、周福先等几位教授完成,其中几组主题性雕塑作品,由李象群等几位中国当代著名雕塑家完成。而序厅的整体空间设计及艺术创作则委托我来完成,我觉得这个设计尤为重要,责任也很重大。这次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的主题是复兴之路,这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为了迎接国庆六十周年在原有的同名展览的基础上扩充的新展览,是永久性质的基本陈列展,里面的创作多数是命题作品,创作内容全部是由中宣部和国家博物馆确立的,特别是序厅的整体创意,要求主题设计与环境、建筑、内展一体化。大家都知道,文博类的序厅是陈列展览的高度浓缩,是每项展览的概括和前言,其设计既要提炼展览的核心内容,又要通过艺术手段使之升华,因此在设计中我倡导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设计理念,一方面注重建筑、环境、内展一体化的宏观设计,力求中心主题雕塑、浮雕壁画和环境装饰一体化,整体氛围与具体设计一体化,以达到突出重点、弘扬主题、紧扣“伟大的民族复兴”这一主题思想。另一方面深入研究每一件作品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力求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准。鲁美这么多年来完成了诸多博物馆等重点文化设施项目的艺术设计,其中有大量作品在国内产生重要影响并享誉海内外。
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展序厅的设计是在一个综合的创作理念统调下展开的,它既要达到当代的公共艺术所应有的艺术境界和水准,还要考虑建筑、环境、人文、主题等因素,因此在创作过裎中要解决多方面的问题。首先,在室内有限的空间中,要浓缩表现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而且内容要涵盖从古至今的科学、艺术、文化等所有方面,既要将主题鲜明地表现出来,又要提纯它的艺术性,同时还要与环境相得益彰,这是一个很大的创作难题。因此,我在创作过程中注意把握各方面的关系,将创作难度消解在具体的实施中,并坚持两点:第一,在追求艺术表现的同时首先要关注主题,主题是灵魂;第二,彻底深入研究艺术表现形式与环境的结合,以空间灵动为宗旨,实现艺术与环境的统一。古代文明与今日辉煌的壁画总长66米,高6米5,这在室内作品中可以称为是巨幅作品。它的最大难点就是时空的组合,比如在古代文明部分中既要将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伟大成就如彩陶艺术、青铜文化、万里长城、兵马俑、都江堰、四大发明、浑天仪、地动仪、郑和下西洋、绘画艺术等文化内容作为创作的表现符号,同时又要贯穿时代脉络,形成宏观与微观的协调结合,最终要表现中国古代文明悠久灿烂的主题;今日辉煌表现的是又一个大的时空,比如说珠穆朗玛峰、长江三峡、青藏铁路、南极探险、国防建设、航天建设、港澳回归、奥运鸟巢等等,在宇宙星空、日月星辰、政治事件的这种时空的交融中,我将丌国旗祥云等作为统一画面的符号,以寓意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交融,最后表现出中国发展的今天。这样综合性的内容如何构成一个整体,形成和谐的乐章,这成为我首要解决的难题。在创作过程中我采用了一个理念,将行云流水作为我隐含的题目,使所有要表现的内容都同化在祥和、灵动、飘逸的语境中,将画面引导向讴歌祖国、歌颂走到今天的骄傲的华夏文明,以及面向未来、走向未来的中国的主题。在创作过程中我确立了弘扬主题、突出重点、主线贯穿的创作理念和创作要素。所谓弘扬主题就是要确立主题在创作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即以伟大民族的复兴作为主要的精神内涵进行创作,突出重点就是彰显中华民族古往今来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所做出的伟大的贡献和辉煌的成就,所谓主线贯穿就是重点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探索与奋斗精神。在浮雕的设计上,一是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即以行云流水为寓意,以祥云为贯穿,我所塑造的祥云不是古典样式的祥云,而是当代的富有诗情画意的飘逸和灵动的祥云,使画面形成磅礴之气势,以此贯穿古今整合万物,又象征着中华历史源远流长永续不断的精神。二是打破常规性的构图模式,突破以往浮雕的概念,大胆运用夸张概括的艺术手法,使画面简洁凝练,力图刨造出全新的视觉感受,比如说:穿插、组合、概括以及打散重组。第三点是强调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大胆运用一些直线、斜线,使画面产生强烈的形式感,这也是我个人的风格。第四点是关于画面的历史关系问题,首先是如何解决画面当中的历史顺序和秩序,历史是一个时间性的,尊重历史就必须尊重它的时间性。我这有两句话:关注历史年考顺序,凸显辉煌成就类别展现,这是我当时的一个理念。比如说四大发明就不是一个时代产物。司南是战国时期的发明,蔡伦造纸是东汉时期的,火药是唐以前的东西,活字印刷术是宋代的发明,都是不一样的时期,所以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既要形成画面的秩序还要考虑历史的编年顺序,但重点突出成就类别展现。第五是画面提炼问题,比如彩陶艺术,半坡、马家窑我都不去管它,我挑彩陶文化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来表现。再比如都江堰、大运河都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水利工程,但是都表现就重复了,那么,我就集中表现都江堰,因为它是在世界水利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在科技与军事方面,神7、歼11,都是我国最先进的、最具代表性的,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军事及科技方面的东西都放上,所以需要压缩、提炼、概括、夸张、取舍。表现中国走向世界,表现中国繁荣,表现中国主张世界和谐,证明自我强盛发展的有万国旗,奥运五环旗这样的一个连接,用万国旗代表中国走向世界,具有与世界交融的视觉效果,这些当中都穿插着祥云,看着所有的旗都是云,人也是云,都江堰也是云,都飘逸在无限的历史时空中,所谓在似与不似之间,并且在色彩上把握暖色调,给人以祥和的感觉。中心主雕是一个6米5高的综合体,天空实体部分长度13米5,完全是用碳钢板和局部铸铁做成的。其主题内容原来规定为长城、漫卷的红旗和前仆后继等,后来我觉得这些内容不够经典和净化,不能完全代表中华的精神,提议用五星红旗作为表现内容,红旗的设计以大斜线的构图为主,使室内中的两根柱体化虚,这样就使画面与环境很巧妙地结合了,也使画面具有了强烈的动感,给人以震撼力,起名为——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五星红旗是国旗,当它升起的时候无人不为之落泪,当歌声响起的时候无人不为它动容,所以以五星红旗为创作元素形成中心主雕,使主题具有了无限的包容性和极强烈的情感性。
请您谈谈您一直在设计中倡导的三位一体的文化理念。
田奎玉教授:三位一体的文化理念是一个大的概念,它并不是指三个固定的内涵,而是指不同方向的事物间的联系,实际土我是想弘扬并倡导一种文化精神,希望我们的设计家能够建立宏观多维的思考方式,而不是孤立地看问题。我特别希望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能够破除门户概念,改变传统定式,比如我们艺术院校的雕塑系可以多开一些环境规划、建筑学理论知识以及当代人文知识方面的课程,设计学科开设一些当代科技知识的课程,而建筑学院多增加一些美学知识方面的课程。我希望通过这样一种互补使学生拓展知识视野,培养更多更好的复合型人才。在信息时代,知识的融合性、全面性已经逐渐成为与世界接轨,与外界交流的一种基础,也是发挥更大作为的一种素质要求。如果把这种多维的理念与思考导入到设计中,我们的建筑师在设计一座博物馆时,就不会单纯地将设计定位于功能与结构,而是将建筑文化及博物馆内涵融合在整个建筑的设计中,这样一种深刻的思考及把控就会大大改变我们目前的城市建设现状,减少目前这种因设计与文化脱节而产生的遗憾。我曾经在一个城市见到一个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很大,说是一个博物馆其实更像一个办公大厦或室内广场,人们从一个厅到达另一个厅要走很长的路,让人感到极其疲乏,这种设计就极不合理。虽然周围都是豪华大理石,投资极大,装饰奢华,但无法从根本解决建筑所应该具右的文化感,如果这个建筑师能仔细研究建筑的文化内涵,设计之初就关注陈展内容及人文特色,那么博物馆的文化感就会出来,伴随的就是新的建筑理念的生成。总之,在一个整体中,如果要设计出具有一定关联的文化意味,那么每一个空间都不是孤立的个体,无论是博物馆中的序厅、尾厅,还是中间亮点部位,甚至是辅助空间环境都是一个可交融、连续的整体,而这就是三位一体的设计理念。
近些年来,我院先后完成了数十项博物馆的设计,在这些设计中我们一直坚持这种三位一体的设计观念,如:大庆铁人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西柏坡博物馆中轴线部分,辽沈战役博物馆,甲午战争博物馆,还有正在设计的丰满水电站等。我们设计的雷锋纪念馆、辽沈战役纪念馆、抗美援朝纪念馆等被列为国内百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中辽沈战役纪念馆整体改扩建设计及全部陈展工程,被列入辽宁省“一府三馆”重点文化建设工程,我们对每一个展馆的内部空间,外部环境,内部陈展都进行了整合设计,由于室内空间布局合理,形成了畅顺的流线,由于序厅内的主雕及环境设计主题鲜明,营造了文化氛围。在辽沈战役纪念馆外部园区整体设计中,我们对中轴线做了重点研究,对门区的功能进行了完善,用大型景观桥的设计连接了两个分开的园区,形成了新的造园特色。这个大型平台景观桥32米宽,采用石材与玻璃材质结合的设计,透过玻璃既能看到桥下,又能起到采光照明作用,更重要的是它使整个纪念馆高度和谐地统一起来,一方面移步易景,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满足人们观赏的需求,另一方面这种设计提高了纪念馆园区的文化品味。再如小丰满水电站的景观设计,我们从宏观的角度构思了一个新老坝址有机结合的设计思想,我和文增著教授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在建成的新坝址之中保留部分老坝址,新旧结合形成一种新的设计景观,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意义的构思。首先,我们在486米长的坝址上,以满足观光功能为主,把即将拆除的水电设旋陈设于新的坝址上,并通过现代的陈设手段,引导人们在漫步中观览历史文化。第二,在坝顶设计80米长的双面壁画,让人们从画中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坝的临水端点处,设计一处下沉式博物馆,使库中水和坝上环境景观尽收眼底,两坝之间也形成了对景关系。在这个设计中,我们以新旧统一为契合点,强调一种“亲水性”情感,因而也产生了和谐统一的设计效果。
总之,设计不能没有文化理念,不能没有思想,而且这是极其重要的。在设计中可能你所采取的艺术手段、技术手段是当代的、先进的,但却无法表达你设计中的文化观念,那么你就无法将设计提高。好的设计不能单纯地谈风格,应该在大的背景下谈风格,在文化的背景下展开你的设计理念,这样才能产生不同的形式美感,比如一个建筑外观无论直线和流线、是刚还是柔,这些都无法代替文化风格,而应强调的是深刻的内涵和个性,所以具体的设计是在文化理念的引导下形成的。在设计博物馆的时候,我们感觉还不仅仅是如此,有一次我们研究一个博物馆的设计方案,夸张一点说,我们当时把整个地区都做了方案。我对当地的负责人说,我们鲁美是负责任的。我们从历史的角度,从宏观规划的角度,从一个城市文化的角度,设计一个整体的区域文化概念。我们研究历史,研究古丝绸之路、昭君出塞、张骞出使西域以及当地的自然山川、峡谷等等,围绕这些搞演绎,寻找一种文化上的感觉,地域文化成为特色。可能由这一点引开去,又会扩散到很多内容。
有一座城市建立了一个博物馆,这是一座新型的资源城市,它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又有地下新发现的脊椎类古化石,为了石油工业和这座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又引来了生命之水,那么这三者,我称其“三元文化”,我们就挖掘这个城市文化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就形成了这个博物馆的设计理念,但我们还不能单纯定位于这个区域,而是站在世界大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世界石油发展史、工业发展史、人类文化进化史,然后再把这个城市的地域性融进去,使其形成系统性、文化性、知识性、涵盖性,那么这个博物馆的设计也就站在了一个新的视点、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希望所有的博物馆都能成为一个城市酌标志,成为这个城市文化的代表,能够承载一个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鲁艺七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学科厚重、学养深厚、影响力巨大的今天的这个局面,面对国内外大发展空间,我们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五千年文化所拥有的养分,又要面向外部世界不断地学习、创造,不能为了一个设计去搞敷衍,要形成系统的设计文化理念。
请您谈一谈上海世博会辽宁馆设计的构思来源及设计过程和它所具有的意义?
田奎玉教授:我们有幸参与了上海世博会辽宁馆的设计,并且这个方案被采用了,在这之前我们历时三年参加上海世博会数轮方案设计,特别是中国国家馆的设计,在全世界68家招标当中,鲁美名列前茅,排在第一名。但由于其他非专业方面的原因最终未能如愿,尽管如此这也体现了我们学院产学一体化,长期发展的一个优秀成果。这些年我院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师资队伍和设计人才,这些人才在国家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也证明了学校这么多年来学科发展的成就。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让城市更美好,这是展览的主题,也是世界各国各个区域,各个参展方需要共同回答的一个问题,那么辽宁馆的主题是一钢韵海律化辽宁,它以辽宁省老工业基地振兴以及沿海城市开发的历史事件为依据,采用现代的展示手段,成功地实践了本次世博会的主题一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中国,城市化带来了人口爆炸、环境沙化、自然资源枯竭等问题,人类工业文明造成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温室效应,空气污染,汽车尾气,这些都是人类需要面对的问题。鲁美设计团队在大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前提下,具体研究了辽宁的地方特色,我们以第一只鸟起飞在辽宁,第一朵花盛开在辽宁,还有第一个机床,第一架飞机,第一台坦克等等二百个第一在辽宁,以及现代的辽宁正在走向钢韵海韵为主题,采取当代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的600米空间范围内表现出丰富的内容。在展示手殷上,改变了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展板、文字、图像、模型等方式,将展厅变成体验场,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感觉、感知、感悟来展示。将辽宁有历史、有发展,有古韵、有新精神的面貌一展现出来,所以我们一举中标。
田院长,您能否谈谈当今展示设计及博物馆设计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田奎玉教授:对于当今展示设计及博物馆设计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个问题不太好谈,我们国家从建国以来到现在,应该说博物馆行业越来越受到重视。过去的博物馆仅仅满足于展示、收藏、宣传、教育、修复等等这些作用,单单从博物馆学角度来说,过去只是需要博物馆发挥历史作用,然而在今天,经济社会发展、精神文化需求已经大大改变了博物馆的原有的单纯功能。现在我们国家的博物馆层出不穷,当代的博物馆已变成了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城市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到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去参观博物馆,去看看这个国家的历史和地域文化特色及科学发展成就,这些年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方面的投入,比如在一些革命老区井冈山、西柏坡、延安等地建立了一系列革命史博物馆,打造了一系列红色旅游经典,一方面加强了党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促动了区域的经济发展,带动了经济与文化的繁荣。作为一介学科门类,在现代社会,科技手段日新月异、内外交流日益频繁,博物馆除了展示设计以外,还要考虑当代人文需求,在设计理念上除了本民族以外,也在融合外来,在设计手段上既要体现当代科技发展的魅力,同时也要不断更新,给城市大众提供良好的文化场所,这些都给博物馆建设提出一个新的课题。这么多年来鲁迅美术学院,除了绘画学科发展以外,设计学科面向国内文化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参与了国内重大的文化设施建设与设计,我们参与的诸多设计项目都成为国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2009年我院设计完成的大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沈阳金融博物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获国家十大陈列精品金奖,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被评为中国装饰业十大优质样板工程奖,淮海战役全景画被评为十一届全国美展金奖,这些设计都成为了城市标志。
请您从一个大的观念和视点谈谈展示艺术。
田奎玉教授:展示艺术,是一门新兴学科,但是面对未来却是有无限发展前景的。一个城市博物馆的建立及会展业的繁荣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中包括博物馆的自身体系,旅游业的构成,旅游产品的研发等等,因此我们的展示艺术设计的理念以及走向,应该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研究。学术与文化应该结合起来,应该与文化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形成良性循环的体系。把理论运用到实际,至从书本中来再到书本中去,那是空的,是没有实践内容的空架子,是没有用的。如果艺术与经济、文化形成相互促进的局面,那我们就有了新的发展视点。比如,旅游产品,你在这个城市不去买,等到下个城市就没有了,文化保护,知识产权,不单纯是一个学科的发展方向问题。面对城市经济发展,如何打造我们的设计学科,面向一个大的发展态势及未来的一个探索的结合很重要,绝不单纯是产品,也不是单纯的设计理念,是一种大文化大背景概念,我们必须走出去,必须参与进去。如果我们不研究这个领域或深入发展这个学科,不去引导学术的前瞻性,就会失去很多,更谈不上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建立这种信念,逐步打造和建立学科体系。展示设计走到今天不再是过去的橱窗,商品的标价和标签,它是综合性概念的知识。
请您谈谈当下您最关注的问题?
田奎玉教授:我最关注的问题是学校学科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设计学科如何发展的问题。鲁迅美术学院走过七十年,在发展的今天,应该说两大学科群体系一一绘画学科和设计学科都在迅速发展,特别是设计学科,今后如何发展是我们应该商榷和探讨的问题,这些年我们在国内确立了我们学院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改变和更新我们的教学体系,使我们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这是一个大的理念、大的思考。
作为一个设计师应具有怎样的修养,您能给我们青年学生一些什么样的建议?
田奎玉教授:我送给学生们这样一句话,也是我的座右铭“研究历史,学习大师,走自己的路”。设计师的修养是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中磨练出来的,比如我们创作一个作品,首先要研究文化、研究历史,在学习、研究中找到创意,那么这个设计,也就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根基,而我们的修养,也就在这种日积月累的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其实研究历史,学习大师很重要,大师的东西是很辉煌的,但是他们的足迹也是很坎坷的,只有用自己毕生的经历不断研究,才能创造经典的作品。学术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我们需要精品,需要实践,更需要艺术家自我的实践。
访谈时间:2009年12月26日
访谈地点:鲁迅美术学院
访谈者 :席田鹿(鲁迅美术学院《美苑》编辑部编辑)
受访谈者:田奎玉(鲁迅美术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历年作品
2009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 序厅 环氧树脂浮雕壁画 《古代文明 今日辉煌》
2009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 序厅 中心铸铁主雕《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10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 尾厅 铸铜浮雕壁画 《祖国颂》
参考资料
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07 15:37
目录
概述
个人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