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 L.)是
旋花科旋花属的
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长可达1米;具木质根状茎,茎平卧或缠绕,无毛或疏被柔毛;叶卵形、卵状长圆形或披针形,先端钝,基部戟形、箭形或心形,两面被毛或无毛;聚伞花序腋生,苞片线形,萼片长圆状椭圆形,内萼片近圆形,花冠白或淡红色,宽漏斗形,雄蕊稍不等长,长约花冠之半,花丝被小鳞毛,柱头线形;蒴果无毛;花期6-8月,果期6-9月。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横走,茎平卧或缠绕,有条纹及棱角,无毛或上部被疏柔毛。叶卵状长圆形至披针形,长1.5-5厘米,宽1-3厘米,先端钝或具小短尖头,基部大多戟形,或箭形及心形,全缘或3裂,侧裂片展开,微尖,中裂片卵状椭圆形,狭三角形或披针状长圆形,微尖或近圆;叶柄较叶片短,长1-2厘米;
叶脉羽状,基部掌状。
花序腋生,总梗长3-8厘米,1或有时2-3至多花,花柄比花萼长得多;苞片2,线形,长约3毫米;萼片有毛,长3.5-5毫米,稍不等,2个外萼片稍短,长圆状椭圆形,钝,具短缘毛,内萼片近圆形,钝或稍凹,或多或少具小短尖头,边缘膜质;花冠宽漏斗形,长15-26毫米,白色或粉红色,或白色具粉红或红色的瓣中带,或粉红色具红色或白色的瓣中带,5浅裂;雄蕊5,稍不等长,较花冠短一半,花丝基部扩大,具小鳞毛;
雌蕊较雄蕊稍长,子房有毛,2室,每室2胚珠,柱头2,线形。蒴果卵状球形,或圆锥形,无毛,长5-8毫米。种子4,卵圆形,无毛,长3-4毫米,暗褐色或黑色。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
吉林、黑龙江、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内蒙古、江苏、四川、青海、西藏等省区;广布两半球温带,稀在亚热带及热带地区有分布。生于耕地及荒坡草地上。喜潮湿肥沃土壤。
生长习性
田旋花的根平伸或斜行在50-60厘米的土壤中,于夏、秋间在近地面的根上产生新的越冬芽,5-8月开花,8-9月成熟。在中国关中地区春季小麦返青后田旋花的始萌发,3月下旬至4月上旬达到出苗盛期,5月份沿小麦秆缠绕向上生长,顶部叶片通常长到麦穗以上。小麦收获后,田间没有遮挡,气候温暖多湿,生长速度加快,先在田间生成小群落,8-9月份形成大群落,连成一片。小麦播种后10-11月份继续生长,天冷后地上部通常干枯,根系入土很深,仍存活,第2年春季继续萌发。田旋花地下盘根错节,地上缠绕拧股,可以覆盖整块地面。
繁殖方法
田旋花的繁殖方式以根芽、茎芽和种子繁殖。种子可由鸟类或哺乳动物取食进行远距离传播繁殖。田间以无性繁殖为主,根下茎质脆易断,每个带节的断体都能长出新的植株。人工锄断或机械耕作下切断,可加快繁殖速度。
主要价值
药用
田旋花全草皆可入药,味辛,性温,《沙漠地区药用植物》记载,田旋花“止痒,止痛,祛风”。主治风湿痹痛,牙痛,神经性皮炎。
田旋花的花和根可入药,具有能活血调经、止痒、祛风等功效,还可治疗神经性皮炎等症状,花可用于治牙痛,根主治风湿性关节痛。
饲用
用于饲喂牛羊,是很好的营养性饲料。
物种危害
田旋花的环境适应能力强,繁殖和再生能力也不弱,常成片生长形成优势种群,与作物争水、争肥,其茎蔓缠绕在作物之上,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甚至引起作物倒伏。
防治方法
人工锄草:人工锄草是防治田旋花的有效措施。冬季小麦出苗后至春季小麦起身前及时锄草,一般冬前11月份1次,春季3月份再进行1次。晴天或多云天气进行,要锄深一些,挖出根茎,利用阳光晒死。
人工捡拾:结合深翻,人工捡拾根状茎节,注意捡拾应做到干净彻底。
轮作倒茬:小麦与油菜、玉米、高粱等高秆作物轮作,利用高秆下的荫蔽、遮光小气候,来抑制田旋花的生长发育,可有效减轻田旋花的危害。
化学除草:化学除草是防治顽固性杂草田旋花的有效手段,省工省时,防效显著。
可在冬小麦返青期或分蘖盛期至拨节期,每667平方米用20%使它隆乳油50-66.7毫升,对水喷雾。
麦田夏闲地在9月初即“白露”前喷药为最佳防治时期,用使它隆20%乳油30-40毫升+苯磺隆10%可湿性粉剂,可杀死地下根茎,作用时间长,防效显著。也可用41%草甘磷水剂200-300毫升兑水30千克,均匀喷雾于全株茎叶上,施药后10-15天,茎叶可变枯黄,20天后地上部分整株死亡,地中茎干枯深度可达9-17厘米,后逐渐枯死。
在玉米收获后,整地前可以每667平方米用200毫升开路生(41%草甘磷异丙胺盐)+60毫升使它隆(20%氯氟比氧乙酸)对2桶兑水均匀喷雾即可。上述两种除草剂都是内吸传导型除草剂,使用后需要茎叶传至作用部位才能起作用,需要时间。玉米收获后应尽快喷药,在整地前让药液有足够的时间传导到作用部位,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