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鹨是雀形目鹡鸰科鹨属鸟类,又称花鹨、理氏鹨。成鸟头部和上体棕褐色,眉纹和颊纹近白色,头顶、肩和背具暗褐色纵纹;翼黑褐色具棕黄色羽缘;尾暗褐色具沙色羽缘,外侧尾羽白色;下体淡皮黄色,胸和胁皮黄色带褐色纵纹;虹膜褐色,喙褐色,基部淡黄,脚肉色至褐色,后爪甚长,长度几乎等同后趾。体型小,纤瘦;脚趾细长。
田鹨上体主要为黄褐色或棕黄色,头顶、两肩和背具暗褐色纵纹,后颈和腰纵纹不显著或无纵纹。尾上覆羽较棕、无纵纹,尾羽暗褐色具沙黄色或黄褐色羽缘,中央一对尾羽羽缘较宽,最外侧一对尾羽大都白色或几全为白色,仅内翈近羽基处羽缘灰褐色,次一对外侧尾羽外翈白色,
内翈羽端具较窄的楔状白斑,羽轴暗褐色。翼上
覆羽黑褐色,小覆羽具淡黄棕色羽缘,中覆羽和大覆羽具较宽的棕黄色羽缘。
初级飞羽和
次级飞羽暗褐色具窄的棕白色羽缘,三级
飞羽黑褐色具宽的淡棕色羽缘。眉纹黄白色或沙黄色。颏、喉白色沾棕,喉两侧有一暗色纵纹。胸和两胁皮黄色或棕黄色,胸具暗褐色纵纹,下胸和腹皮黄白色或白色沾棕。 虹膜褐色,嘴角褐色,上嘴基部和下嘴较淡黄。脚角褐色,甚长,后爪亦甚长。后爪长于后趾。
大小量度:体重♂20-43克,♀20-38克;体长♂150-201毫米,♀150-200毫米;嘴峰♂12-19毫米,♀11-15毫米;翅♂77-99毫米,♀73-94毫米;尾♂58-91毫米,♀56-82毫米;跗蹠♂25-34毫米,♀24-29毫米。(注:雄性♂;雌性♀)
在中国主要为
夏候鸟,部分在南方为
冬候鸟或留鸟。通常在4月中下旬迁来北方繁殖地,10月中下旬开始南迁。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迁徙季节亦成群。有时也和云雀混杂在一起在地上觅食。多栖于地上或小灌木上。飞行呈波浪式,多贴地面飞行。鸟鸣起伏飞行时重复发出chew-ii,chew-ii或chip-chip-chip及细弱的啾啾叫声chup-chup。
主要以昆虫为食,常见种类有鞘翅目甲虫、直翅目蝗虫、膜翅目蚂蚁以及鳞翅目成虫幼虫等。在蝗虫一带,食蝗虫为主,是消灭蝗虫天然助手。多在地上奔跑觅食。夏季食昆虫,秋冬吃草籽。
旅鸟:阿富汗、比利时、保加利亚、刚果、捷克共和国、
芬兰、法国、德国、希腊、
爱尔兰、
拉脱维亚、黎巴嫩、
卢森堡、
马耳他、黑山、
荷兰、挪威、巴基斯坦、波兰、卡塔尔、塞尔维亚 、西班牙、瑞典、瑞士、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土耳其。
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河边或湖畔草地上,也在沼泽或水域附近草地和农田地边营巢。巢多置于草丛旁或草丛中地上凹坑内,借助草丛的掩护一般不易发现。巢呈杯状,巢材为枯草叶、枯草茎。营巢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巢的大小为7-8厘米,深4.5-5厘米。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每窝产卵4-6枚,多为5枚。卵的颜色变化较大,多为灰白色或绿灰色、被黑褐色或紫灰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5.5-17.0毫米×19.0-22.0毫米,重1.7-3.1克,平均2.6克。孵卵主要由
雌鸟承担,孵化期13天。
雏鸟晚成性,雌雄
亲鸟共同
育雏。
1.
田鹨指名亚种(学名:Anthus richardi richardi )分布于
西伯利亚西南部、哈萨克斯坦东北部,东到
贝加尔湖,冬季主要在亚洲西南地区越冬。
2.
田鹨东北亚种(学名:Anthus richardi dauricus)分布于俄罗斯、
鄂霍次克海、蒙古、中国东北(黑龙江西北部),在南亚越冬。
3.
田鹨新疆亚种(学名:Anthus richardi centralasiae)分布于哈萨克斯坦、蒙古,中国新疆(喀什、天山、
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阿拉善)、青海(
祁连山西部,
柴达木盆地),在南亚越冬。
4.
田鹨俄罗斯亚种(学名:Anthus richardi ussuriensis)分布于俄罗斯东南部、中国东部(南到四川和
长江流域)、韩国,在东南亚越冬。
5.
田鹨华南亚种(学名:Anthus richardi sinensis)分布于乌苏里地区、朝鲜、
中南半岛,
马来半岛,苏门答腊。中国东南部,南到长江流域、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湖南、江西、福建、四川
乐山、广西、广东(广州湾)、海南、
西沙群岛。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