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日录》(
朝鲜语:갑신일록)是
朝鲜近代史上的
开化党领袖
金玉均所撰的著作,是研究朝鲜
甲申政变的基本史料。该书用
汉文写成,共计19400字,详细叙述了1884年(
甲申年)
金玉均等开化党人与
日本驻朝公使馆策划与发动“
甲申政变”的过程。但由于《甲申日录》并非
金玉均即时所写的日记,而是事后追忆并以
日记形式完成的,故谬误不少,引用时需要与其他资料相互参照。
1884年12月4日,
朝鲜开化党人
金玉均、
朴泳孝、
洪英植、
徐光范、
徐载弼等联合
日本驻朝公使
竹添进一郎,发动了旨在改革内政与脱离
中国的“
甲申政变”。然而到12月6日,政变即被
袁世凯所率之驻朝清军平息下去,
洪英植死于政变,
金玉均、
朴泳孝、
徐光范、
徐载弼等开化党人亡命
日本。而金玉均写《甲申日录》,则是亡命后约10个月的事。1885年9月5日
日本《朝野新闻》报导:“该人(金玉均)逃亡我邦,流寓
横滨、
神户等地,近日寓居
银座附近,谢绝一切来客,弄笔幽窗之下,著述迄今所经历的崎岖
间关之事。想必完成后令人耳目一新的事实会有很多。”这里金玉均所著述的正是后来的《甲申日录》。到了1886年2月12日(
农历正月初九),
清朝直隶总督兼
北洋大臣李鸿章发给
袁世凯的
电报中提到“我得玉均日记,亲信有据”,这是最早关于《甲申日录》问世的一条史料。也就是说,
金玉均完成《甲申日录》的时间,当是在1885年9月到1886年2月之间。
金玉均为什么要写《甲申日录》呢?他本人并未阐明。一般认为,其著述动机主要有两个,其一是
金玉均作为政变的主导者,怀有将甲申政变记录下来、流传后世的责任感。尤其是当时
朴泳孝、
徐光范、
徐载弼等开化党同志都去了
美国,金玉均倍感孤独,心情郁闷,不禁怀念
洪英植等政变牺牲者,更感到将
开化党的活动及政变过程记录下来的必要;其二是为了谴责
日本政府的背信弃义。金玉均等人是在日本人的主动帮助下发动甲申政变,可如今政变失败后,日本政府却千方百计撇清与政变的干系,并且待金玉均等人极为冷淡,拒之门外。金玉均遂决定披露
日本参与政变的真相,作为对日方背信弃义的谴责并让其难堪。在这两个动机的驱使下,金玉均提笔写就了《甲申日录》这部著作。
金玉均的这一著作名为《甲申日录》,所叙的乃是
甲申年(1884年)之事,但实际上其构成包含了1881年、1882年与1883年这三年的一些要事,而1884年的内容也只集中于10月30日
竹添进一郎归任朝鲜到12月6日
甲申政变失败这38天时间。《甲申日录》用
汉文写成,自“
开国四百九十年
辛巳十二月,奉我大君主命出游
日本”始,至“余等乃决意随后而行”终,全文共计19400字。其中1881年到1883年的部分为简单的梗概,可以看作是序言;自1884年10月30日以后才开始以
日记的形式全面展开。其叙述的内容主要是围绕
朝鲜的对内、对外的政治博弈,具体来说就是
金玉均为首的
开化党(独立党)与
闵泳翊为首的
守旧派(
事大党)之间的勾心斗角以及
日本、
美国、
英国等国使节与
开化党之间的关系。当然最重要的内容则是对
甲申政变全过程的记述,包括政变的谋议、人员构成、进行、政纲以及失败的过程,特别是记录了“十四条政纲”,这是最系统的关于开化党政纲的记录,其他资料只是零散地记载而已。因此人们能从《甲申日录》中窥见
开化党的政治活动与思想主张。
《甲申日录》作为当事人所撰之第一手史料,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后世对
甲申政变的叙述,无不以《甲申日录》为依据。但是,《甲申日录》并非是
金玉均在1884年所逐日记录的
日记,而是金玉均在将近一年后的追述并以日记形式写就的,并且他手边没有任何类似
备忘录的参考资料,完全是凭个人记忆写成,这样就难免有不少纰漏,也使史料价值大打折扣。不仅许多记载与其他史料有出入,而且不少记载明显失实,如
甲申政变爆发时在
邮政局的宴席中漏掉了
徐光范、将高宗所写的教旨“日使来卫”写为“日本公使来护朕”等。正是由于《甲申日录》谬误颇多,所以
甲申政变的另一主导者
朴泳孝就曾对该著作委婉地批评道:“甲申政变前后的金古筠君的日记乃是依当时君(指金玉均)之一时方便,故与事实相异之处不止一二”,并强调《甲申日录》中关于
开化党自策划政变以来就与高宗合谋决行的记述完全迥异于事实,是最重要的错误。
日本学者山边健太郎则认为《甲申日录》是一个不可信的史料,更有甚者认为《甲申日录》是假托金玉均的日本人所写的伪作,作者是与井上角五郎和
福泽谕吉(两人均是
开化党的支援者)有密切关系者,为了掩盖伊藤博文与
井上馨在甲申政变中的作用而写了《甲申日录》,全部说成是驻朝公使
竹添进一郎的责任。
但是
韩国历史学家李光麟则对此持不同意见,他通过将《甲申日录》与《尹致昊日记》、《统署日记》、《甲申大逆不道罪人喜贞等鞫案》、《秘书类纂·朝鲜交涉资料》等可信度高的史料进行仔细地对照分析,发现《甲申日录》在甲申政变前的记录只有11月1日、4日、19日、23日、12月2日的记述是可以得到印证而没有问题的,10月30日、11月5日、18日、24日、30日的记录的事实则是日期上有偏差,而10月31日、11月6日、9日、10日、12日、13日、14日、15日、29日、12月1日所记录的则与事实不符,其他日期所记事实则没发现可资印证的史料。李光麟认为这是
金玉均记忆失误所致的,并得出结论认为:“尽管《甲申日录》能发现部分错误,仍可以说是整体内容值得信赖的著作物。”因此从《甲申日录》的史料价值来看,既没必要因其记载存在讹误而全盘推翻,也不能因为是当事人
金玉均所写而无批判地相信与引用,而是需要慎重地与其他史料相互参照才是。
金玉均在当时是一个焦点人物,不仅发动了
甲申政变,还在亡命
日本后试图反攻
朝鲜(参见词条
大阪事件),因此令中日朝三国政府十分头疼,均对其严重关注。所以
金玉均《甲申日录》成书后没过多久,就以抄本形式流传出去,最早的记录就是前面提到的1886年2月
李鸿章发给
袁世凯的电报。其后在1886年4月,《甲申日录》又被日本总理府所誊写,以“金玉均自书日记(甲申月(日)录略抄)”的题目被伊藤博文收录于《秘书类纂·朝鲜交涉资料》上卷中。可见其流传速度是相当快的,但原本已经亡佚,当今所存的都是抄本。鉴于《甲申日录》对研究
金玉均与
甲申政变的重要意义,
韩国学文献研究所将其收录进《金玉均全集》(
亚细亚文化社,1979年)中,并且
韩国学者赵一文根据
奎章阁所藏的《甲申日录》将其翻译为
韩文,1977年由
建国大学校出版部刊行。
日本学者月脚达彦则依据
东洋文库所藏的《甲申日录》将其翻译为
日文,收录进《朝鲜开化派选集》中,2014年由
平凡社出版。
中国方面,《甲申日录》则被收录进
王芸生所编的《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一卷)与20世纪50年代
中国史学会编纂的《中日战争》(第2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