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
电子信息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理学、工学
学士学位。1998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正式出现于《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
发展历程
1953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设立的雷达专业和指挥仪专业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前身。
1985年,雷达专业调整为电子工程专业,指挥仪专业调整为系统工程专业。
1996年,系统工程调整为信息工程专业。
1998年,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电子信息工程(080603)专业由电子工程(080703)、
应用电子技术(080704)、
信息工程(080705)、电磁场与微波技术(080706)、
广播电视工程(080715W)、电子信息工程(080716W)、无线电技术与信息系统(080720W)、
电子与信息技术(080723W)、摄影测量与遥感(部分)(081003)和公共安全图像技术(082009)十个专业合并而来。
2012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代码由080603调整为080701。
2020年2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隶属于
工学、电子信息类,专业代码为:080701。
培养目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具有道德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掌握必备的
数学、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相应
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
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一定的
创新创业能力,身心健康,可从事电子信息及相关领域中系统、
设备和
器件的研究、设计、开发、制造、应用、
维护、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培养规格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四年参考总学分一般为140~180学分。
学生通过学习各门课程修满总学分并毕业考核合格,可获准毕业;毕业环节完成并经院校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者,可授予工学、理学学士学位。
(1)具有在电子信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开发与设计所需要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2)掌握电子信息类相关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有基本的计算机理论、应用与开发能力;具有系统的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相关的工程实践或科研训练经历,了解生产工艺、设备与制造系统,了解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3)能够熟练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初步具备设计与实施电子信息领域工程实验的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具有分析、提出方案并解决电子信息领域理论或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可参与相关系统的设计、运行与维护。
(4)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掌握基本的创新创业方法;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的专业,应初步具备电子信息领域中综合类实践、实验独立设计、分析和调试能力以及进行产品开发与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工程设计与分析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的专业,应初步掌握电子信息领域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具备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电子信息领域及相关学科问题的初步能力;在设计或研究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科技论文写作基本能力。
(6)了解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相关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技术标准、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经济管理知识,能正确认识电子信息技术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效益、环保、职业健康和服务意识。
(7)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8)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
(9)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课程设置应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体系应支持各项毕业要求的有效达成。
(1)通识教育类学分占总学分的40%左右。主要包括:①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分,约占总学分的15%;②数学和自然科学课程学分,约占总学分的15%;③经济管理课程学分;④外语课程学分;⑤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学分;⑥创新创业课程学分;⑦体育课程学分。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学分。
思想政治教育利于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文社会科学类教育能够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
数学和自然科学教育能够使学生掌握理论和实验的方法,为学生将相应基本概念运用到工程问题的表述和恰当数学模型的选择当中,并能进行分析推理奠定基础。
(2)专业教育类学分占总学分的50%左右,其中学科基础及专业类课程约占总学分的30%(3)综合教育类学分占总学分的10%左右。主要包括:①心理与健康教育;②学术、科技与创业活动;③文体活动;④跨专业选修课;⑤社会实践及自选活动等。
(4)总学分中,实践与实训教学学分(含课程实验折合学分)所占比例应不低于25%。各高校可根据具体专业的特点进行确定,专业类实践环节应能体现电子信息领域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创业、工程设计和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理论课程
除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外,人文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文化基础、体育、艺术等内容由各高校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知识包括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基本内容。
数学和自然科学类包括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等基本内容,各高校可根据自身人才培养定位提高数学、物理学(含实验)的教学要求,以加强学生的数学、物理基础。
各高校应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实际情况,开设融合专业发展与社会科学内容的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
(一)学科与专业类基础知识
学科和专业类基础知识须涵盖电路与电子技术、计算机系统与应用、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波等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教学内容可参照教育部相关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基本要求。在讲授相应专业基本知识领域和专业知识时,应讲授相关的专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二)专业基础知识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包括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电路与系统信息理论基础、信息网络、工程图学中至少4个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
语音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数字信号处理专用器件、数字通信、通信网技术、现代交换技术、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天线技术、无线通信、雷达技术、电子测量技术、导航定位等。
实践教学
在电路类、信号类、计算机基础和应用类、电磁场类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必须包括一定数量的实验。
至少完成2个有一定规模的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进行必要的工程技术训练(其中电子工艺实习必修、金工实习或其他相关实习可选)、专业相关的制作实习、生产实践等。
须制定与毕业设计(论文)要求相适应的标准和检查保障机制,对选题、内容、学生指导、答辩等提出明确要求,保证课题的工作量和难度,并给予学生有效指导。选题应符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般应结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条件
教师队伍
(1)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需要,专业生师比不高于25:1,每个专业的专任教师不少于10人。
(2)新开办专业至少应有10名专任教师。在120名在校生基础上,每增加20名学生,须增加1名专任教师。
(1)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不低于60%,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30%,35岁以下专任教师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
(2)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30%;具有企业或相关工程实践经验教师的比例不低于20%(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的专业可适当降低比例);实验教学须配备专任专职实验技术人员,35岁以下实验技术人员应具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有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
(1)教师应遵守《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
(2)专业负责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熟悉并承担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工作。
(3)从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要具有电子信息类专业或相关学科的教育背景,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①本科毕业于电子信息类专业,或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物理学学科之一;②已从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科研工作5年以上;③已获得电子信息相关行业的国家或国际资质或认证。
(4)教师应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能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实践,参与学术交流,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所有专任教师均须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
(5)教师应熟练掌握课程教学内容,能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与特点、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情况,结合现代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做到因材施教、注重效果。
(6)教师应至少承担一门本科生的学科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指导毕业设计(论文)或专业实习等,为学生职业发展提供必要指导。
设施资源
一、教学实验室
(1)具有物理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室、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实验设备完好、充足,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生均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00元。
(2)有良好的设备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近5年年均更新仪器设备值不低于10%,现有仪器设备完好率不低于95%,满足实验教学需求。
(3)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提倡一人一组,特殊情况下每组不超过2人;综合实验、大型仪器实验每组不超过4人,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及独立操作能力。
(4)实验室应提供开放服务,满足学生课内外学习要求,提高设备利用率。
(5)实验教学过程管理规范,实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等资料齐全。实验室建设有长远建设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既要注重专业基础实验,又要注重新方向、新技术的发展,还要结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长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建设专业实验室。
(6)实验技术人员数量充足,能够熟练管理、维护实验设备,保证实验环境有效利用、学生实验顺利进行。
二、实践基地
(1)因地制宜建设校内实习基地,能为参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生提供充分的设备使用时间,并设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践内容、实践过程等进行全面跟踪和指导。
(2)根据学科特色和学生的就业去向,本着“就地就近、互惠互利、专业对口、相对稳定”的原则,与科研院所、学校、行业、企业加强合作,建立具有特色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创新创业基地,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员应理解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应具有项目开发和管理经验,为全体学生提供稳定的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和环境,满足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3)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的专业可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需要确定是否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1)根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加强图书馆服务设施建设。注重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保证图书资料购置经费的投入,使之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图书资料包括文字、光盘、声像等各种载体的中外文献资料。
(2)具有一定数量、种类齐全的专业相关图书资料(含电子图书)和国内外常用数据库,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
(3)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加强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具有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完善的图书流通、书刊阅览、电子阅览、参考咨询、文献复制等服务体系。能够方便学生学习网络课程与精品共享资源课程,满足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科研所需。
(4)信息资源管理规范,共享程度高。
教学经费
(1)教学经费有保证,能满足专业教学、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2)新办专业应保证充足的专业开办经费,专业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不低于300万元,且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00元;近5年年均更新教学科研仪器总值不低于设备总值的10%;有充足的仪器设备运行维护费,满足日常实验教学需求。
(3)已办专业除正常教学运行经费外,应有稳定的专业建设经费投入,满足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维护更新、图书资料、实习基地建设等需求。
质量保障
各高校应具有制定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含实验大纲)、教学计划的管理规定,具有定期修订培养方案的机制,一般每4年对培养方案进行一次研讨和全面调整,修订工作有毕业生、用人单位校外专家参与,并综合考虑各方反馈意见和专业发展情况,确保专业培养定位和规格适应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各高校应对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课程、实验课程等)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并对课堂教学、课程考核、实验与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
各高校应建立对课程体系设置和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定期评价机制,评价时应重视学生与校内外专家的意见。建立完善的评教、评学制度,有分级教学督导队伍对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有专业学情调查和分析评价机制,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综合发展进行有效测评。
各高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各高校应釆用科学的方法对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等在内的人才培养工作意见和建议,以及对毕业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评价,并形成分析报告,作为质量改进的主要依据,使反馈信息能有效用于指导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各高校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定期开展由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内部评估,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使质量监控结果、毕业生跟踪反馈结果及时用于人才培养工作的改进。
每年对人才培养质量取得的成效和进一步改进措施进行分析、评价和总结,形成该专业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培养模式
(一)转变和优化教学观念
应用型本科人才和学术型人才是有明显区别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也不仅仅是本科和高职的叠加,需要在本科教育层次达到基本要求时,还需全面进行整合和优化,使学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以及解决工程实际的实践能力。由于高校所处地方和区域经济在发展中存在较大差异,学校需要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应综合考虑教学资源倾斜度、教学资金的配备和教学体系的构建,要有精确的评价体系来适应地方经济电子信息行业发展需求。
(二)构建全新的培养体系
优化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实践方面的能力,以便以后进入企业后能有很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以此为背景,在电子信息专业教学过程中采用“3+1”的教学模式,也就是前三年形成扎实的理论知识,最后一年强化实践能力,为“最后一公里”的路程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为了能够与行业需求接轨,在教学过程中还需积极突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丰富学生实践知识的经验,促进形成专业素养。
(三)创新课程内容
在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创新课程体系,优化人才结构,促进行业所需人才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在应用型教育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模拟法、案例法、项目驱动法以及渗透教学法等,在教学中要横向联系,纵向推进,整合教学资源,在实训过程中完善就业技能和本领。
(四)创建“双师型”队伍,提高教师水平
建立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梯形队伍,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鼓励进修,也可给教师挂职锻炼的机会,促进教师对教学和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同时,也可聘请优秀经验丰富的专家或者企业技术人员对师资队伍进行补充,让学生第一时间感受最新的电子信息专业研究成果,为毕业后进入该行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构建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需将“课内课外”训练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线,教师采用采取循序渐进的分阶段模式,更好地将实践课程项目化、专业课程模块化,同时并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中综合性实验比例。坚持以提升学生能力的导向,结合实际,构建创新实践训练体系,在课外方面坚持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或是科技竞赛为载体,通过实践训练与创新训练的结合,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目的。坚持线上线下的融合方式,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从线上而言,要积极引入并加强慕课,资源共享课程、翻转课堂的等等,让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利用数字资源平台,进行探究性学习,促使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线下。教师从学生实际入手,实施小班化教学,在教学个混合式教学方式,小组合作探究、启发式等,实现学与用的有机结合。
(二)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夯实创新创业基础
高校需立足于实际将创新教育和实践训练结合起来,同时并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在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实施院、校二级双重管理体制,全面推进新创业教育实践工作。开辟第二课堂创业实践活动,对此高校可以举办或是组织学生去参与“创青春”“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投入资金和物力,构建“创业者模拟演练沙盘”“校内外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高校要加强与企业或是政府的之间的合作,最大的利用社会资源,成立校外平台,比如“实践教育基地”、“科研成果转化基地”等,以便通过利用多元化、开放式的创新创业平台,让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更好地接受创新创业教育。
(三)重点提升师资建设,打造复合型教育团队
高校可以通过兼职或是高薪聘请的方式,引入优秀教师、优秀企业家、专家学者等行业领头羊,指导高校的转型布局和电子工程信息专业建设的方向,在校内构建一支复合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高校充分利用校企合作,鼓励或是定期安排教师深入到企业参与信息工程项目,通过实践锻炼,促使教师创业教育背景的增强。高校可以通过走出去的方式,选派优秀教师到科研院进行进修,还可以选派优秀教师到优秀企业进行学习,让教师国际化视野得以开阔,促使自身智知识储备量的完善。
(一)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质量评价体系革新
①课程体系革新:新工科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应以传统的课程体系为基础,根据国家教育基本方针和经济发展趋势,利用区域特点,注重学生身心健康、思想素养、知识结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及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等多方位发展。新的课程体系应该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浓入到专业核心课程中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努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和卓越技术技能型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体现人才培养特色。
②教学模式革新: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设备,跟踪和整合该专业最新技术和成果,多渠道获取数字化课程资源,结合多元的教学工具,将丰富的课程资源传授给学生;积极创建开放的教学环境和自主选择的课外知识体系,让学生多途径多渠道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引入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知识传授模式,以学生为课堂之本,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③质量评价体系革新:新工科背景下,积极构建符合专业发展趋势、有预见性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对人才培养质量有指导意义。各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该根据区域特色,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特点、规范的多维质量评价体系。
(二)改善教学环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对实践教学条件、设备的投入,为课程配备完善的实验条件,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要求教师除了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职业道德、综合素质以外,还需具备开阔的视野,捕捉新资讯的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合作,熟悉企业经营运作模式和流程,具备行业职业素养,能在学生专业形成和就业方向给予专业指导;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行业培训和进修,丰富自身实践经验,并在教研室内进行传帮带作用,打造一批高学历精专业高素质的教师团队;鼓励教师依托专业知识和背景,积极参与科学课题研究,相互合作,提高科研水平;鼓励教师以教研室为单位,定期围绕课程教学,进行教学经验分享、教学方法探讨,大胆探讨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师的整体水平。
(三)构建科学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科学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对人才培养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当前,大部分高校还是根据国家教育指导部门的相关文件,通过专家评审,进行审核评估来评价高校的培养质量。新工科背景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应该包括学校、政府、用人单位多元多方位的因素。学校主体中,评价体系由课程体系、教学质量、师资质量、教学条件、学生的道德修养、身心素质、知识能力水平、生源质量、就业率、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组成;政府主体中,评价体系包括办学资格、办学条件、管理水平;用人单位主体中,评价体系包括学生的职业道德、知识技能、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基本办公技能(计算机和外语水平)。只有综合这些因素的评价体系,通过追踪各个指标在一段时间内的评估及反馈,进行及时调整,才能培养出符合新工科背景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
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可在
通信与
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
技术及相关专业继续攻读
硕士、
博士学位。
就业方向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可以在
工业制造、
通讯工程、
智能控制设备等相关领域和行业从事数字
电子系统、
嵌入式系统、物联网产品等方面的设计、开发、
系统集成、生产、营销、服务,以及工程项目的具体施工、运行和维护工作。
开设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