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播新闻,是指
电视播音员进行图像播报新闻的播音活动。适合播送难以用图像表达或没有录像资料以及“刚刚收到的”最新消息。有时播音员背景部分切入与所播内容有关的画片、图表等,但有声语言是主要的表达形式。
对播音员要求
口播新闻是检验—个
播音员政治水平、思想素质、个性特征的最好时机。也是对播音员的重大考验。因此,播音员在拿到稿件后,首先想到的是为什么播,其次是怎样播。这就需要划分层次,概括主题,弄清背景,明确目的,分清主次,把握基调,做好充分的播前准备。在我台,一般情况下,新闻稿件是上午10点左右出稿,但要在上午就将口播新闻和新闻配音做好。由于时间紧、时效性强,所以播音员一拿到稿就得尽快熟练掌握稿件内容,抓住每条消息的新鲜点,把握好基调,在这种情况下,稿件分析就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当然这需要—个熟能生巧、实践经验积累的过程。
刚从事电视播音的同志容易产生新闻就要严肃、高于观众或过分表现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的不正确心理。说实话,刚做电视播音员时,我也曾经历过,这可能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原因吧。后来,通过观看中央台及上级台播音节目、参加播音训练班、阅读有关专业书籍以及工作实践,觉得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在播讲新闻时,要通过声音、表情给观众以清晰的印象,鲜明的态度。在播讲—件事时要用小实声,唇舌灵活有力,吐字要“颗粒饱满”,切不可捏嗓子播音。在播重大新闻、评论时,一般要以语气重为主,速度不能过快,要确切、扎实,不用或少用轻读、夸张等方法。
新闻节目中的播音员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代表一个
电视台。所以,在屏幕上的形象应是端庄、大方、自然、舒展的。形象性和直接性是电视的特点。电视播音员在播报新闻内容的同时,也将自己思想感情的色彩传递给了观众,观众都一览无遗,如神态、化妆、衣着、手势、身势等。
传播技巧
语言表达技巧
播新闻是播意思,不是简单地播句子。播音的过程,是把稿件中的文字符号,用心过脑地转化为头脑中的各种概念,按照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过程,组成一个一个完整的意思,语意清楚准确地播读给听众。这个过程是播音再创造的艰苦劳动的一部分。电视口播新闻在语言表达上要做到如下几点:
语言朴实,表达流畅。朴实即朴素、踏实。播送一篇新闻稿件,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这些最基本的新闻因素一定要“实实在在”地播出来,不能含糊。新闻播音的朴实对应声音状态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要求:首先,声音要大方,要用自如状态下的实声,不能“虚”、“轻”、“喊”;其次,气息要下沉、通畅,发声不宜靠后和偏低,也不能端起架子、高声起调、故意渲染。这两方面若没处理好,都会影响语言的朴实,干扰信息的传递。
语言朴实,离不开语言表达的流畅。要做到流畅,首先要求播音员在备稿阶段,尽量做到上口试播,扫除字词障碍,力求顺畅自如。为了做到语句的连贯和流畅,播音员应从稿件整体上把握新闻内容,不能仅看到一字一词就开口。就整篇新闻稿而言,稿子不同部分的播报要求略有不同。导语播送时,要注意抓住稿件的新鲜点、兴奋点,播出新意,先声夺人。主体部分播送时,要注意新闻事实的内在逻辑脉络,对上下文有一个全盘把握,做到瞻前顾后;同时,要注意到语意的连接、语气的转换。结尾部分播送时,要注意全篇的呼应,同时要有结束感。
态度鲜明,分寸得当。态度鲜明、分寸得当,是对新闻播音的语言感情色彩的基本要求。播音员鲜明的态度来自对所播报的新闻事实有正确的认识和立场。该立场可包括两方面,一是播音员对所播的内容有兴趣,关心自己所播讲的内容。这样,语言就会有活力。另一个更重要的立场在于:新闻是党的喉舌。作为播音员,对我们国家现实状况有一个全面的分析和估价,从思想上真正明确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倾向性的关系问题,明确每一篇具体稿件应该“站在什么立场、以什么态度、用怎样的事实说话”这样的根本问题。它为新闻播音的整个再创造过程规定了方向。
当然,不同稿件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和播音态度,播音员应时刻把握好分寸火候,根据具体的稿件来认真分析,或严谨、或尖锐、或热情、或诚恳、或沉稳、或冷静、或平实、或据理批评、或义正词严。
节奏明快,语势稳健。新闻稿件的时效性特别强,它不仅要求记者抓得快、抓得紧,迅速及时、不失时机;还要求播得快。满足受众“先听为快”的心理。这也就是说,新闻播音的速度比其他体裁稿件的播音速度要稍快,播音员应反应敏捷,出口积极,看准了就果断地播,毫不犹豫,有如“玑珠落玉盘”,声声相连、字字相接,节奏明快,充满活力。
要做到“节奏明快”,语言应迅速、短暂、干脆、利落。在一般情况下,要注意突出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成分,根据语法关系处理好词组间的停顿和连接。一个基本原则是:应根据句子本身来处理节奏。当然新闻播音,也不是越快越好。一个人对有声语言的理解过程,要从“感知”了,到“理解”了,这样的新闻传播才能算是一次“有效传播”。如果播音员为了盲目求快,忽视了人们的接受能力,进行“填鸭式”的传播,表面上似乎增加了词语密度、加快了传播速度,扩大了新闻节目的容量,但它失去的却是更多的东西:新闻信息的内涵及内涵的深度无法有效传递,观众的接受以及与观众的交流受到阻碍。这就是“欲速则不达”、“过犹不及”。因此,即使在播那种要求播读速度相对快些的新闻时,仍然要做到不慌、不忙、不乱,要播出新闻的意思,让受众接受和理解。这就是我们在强调“节奏明快”的同时,也应讲究“语势稳健”。
“节奏明快”和“语势稳健”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在新闻节目的播送中,播音员必须注意气息的控制,不能越播越松,也不能越播越紧,语势要稳健、连贯,要有顺畅、自然、舒展的感觉,有如行云流水之势。做到“声断意不断”。形成积极连贯的思维和含义深刻的语势。
形象塑造技巧
在口播新闻中,播音员面对观众,屏幕上的形象会直接影响观众的感受。播音员的屏幕形象主要包括生理形象和态度形象两部分。生理形象主要指面容形体,态度形象体现在面部表情和与观众的视觉接触上。面容形体塑造技巧。在口播新闻中,由于画面多是用肩部以上的特写镜头或胸部以上的近景,播音员除了装扮要得体外,表情、形态应自然大方。应抬头正面对观众,头不要抬得太高,过高会显得傲慢。特别要注意抬头和低头动作,速度不要过快、过慢。低头太快不仅显得匆忙,还给人以不知下面内容,忙于找词的感觉。可利用语句停顿抬头、低头,这样可与语句节奏一致。并且抬头和低头应保持表情连贯,不要抬头面对观众时笑容满面,低头看稿时眉头紧皱。播音员在播口播新闻时,除抬头、低头动作外,伴随语句,还会有轻微的点头或向两侧移动等动作,但不要有肩部晃动,肩部移动会使画面晃动。
面部表情的把握技巧。在口播新闻中,播音员的表情主要来源于对稿件内容的态度和对观众的认识,以及由此而来的自我身份定位。三者结合在一起,可以使播音员更准确地把握表情色彩。如果将三者割裂开,播音员的表现会使观众感到不自然,甚至怪异。例如,有这样一条新闻: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昨天晚上遭受严重暴风雨袭击,福建、浙江两省普降大到暴雨,部分地区风力达到12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惨重。
如果播音员不顾稿件内容,面带微笑去亲近观众,会使观众感到播音员缺少同情心;如果播音员过分注重稿件内容,忘记了自己作为电视播音员和公众人物应具有冷静、坚毅的品格,他的表情可能会略显惊慌;如果播音员只从自己的身份去考虑,不顾稿件内容和观众,他的表情又可能显得冷漠。比较容易被观众接受的表现是既带着一份担忧,又有一份冷静,还有对观众的真挚。实践证明,电视新闻播音员所面对的新闻内容多种多样,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播报那些非同一般的新闻时,的确要用蕴含复杂感受的表情去面对观众。
但电视新闻播音员的表情不应像演员那样,过分强调和夸张。应当遵循“露而不显”的原则,将表情控制在与身份相符的范围内。通常,播音员应当对新闻保持与大众同步的感受,背离大众自然会引起观众的反感,过分亲近也是不妥的。
与观众的视觉接触技巧。对只有面部特写镜头的口播新闻来说,播音员和受众的视觉接触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播音员会遇到的一个现实性问题是:观众可以从屏幕上看到你,而你却只能面对
摄像机镜头说话,而看不到观众。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观众,完成与观众的视觉接触呢?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利用眼睛注视的焦点和意念。对播音员而言,“镜头就是观众”。把目光集中在镜头上,就是集中在电视机前的观众脸上。这样,观众在屏幕前会感到播音员是在真诚地注视着自己。因此,播音员与“观众”进行视觉接触时,抬头的时间应当尽可能长些。这样可以把电视机前真正的观众带入交流环境之中。口播新闻中的“播”,并不是完全照着稿子念。而是依靠敏锐的反应和良好的记忆力,在熟悉稿件的基础上,借助眼睛快速地扫描,将稿件中的一些重要的段落、句子记忆下来,然后脱离稿件,面向观众将内容播出。
通常,播音员对每条口播新闻的开头导语应当熟悉,达到开口之前看一眼就可以背下来的程度。这样就可以在新闻开始时,有短暂的时间注视“观众”,和他们打个“招呼”。事实上,从一开始就面对“观众”说,而不是低头看稿子,也表明他(她)对新闻内容较为了解,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
因此,播音员应该多抬起头来,面对观众进行播音。有些内容复杂的新闻稿,低头读稿的时间可能会长于抬头讲的时间,即便如此,也需要不中断地与观众交流。在播送到稿件尾部时,一般应该抬头与观众沟通,表达出这条新闻即将播报完毕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