甸尾乡,隶属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地处
建水县城西北部,东与
曲江镇、
南庄镇相接,南邻
西庄镇,西接
石屏县,北接
曲江镇,距建水县城28千米,区域总面积157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甸尾乡户籍人口为15076人。
历史沿革
1950年,属石屏县第二区。
1966年,划入建水县铁所区。
1970年,设铁所公社。
1982年,更名甸尾公社。
1984年,甸尾公社改为甸尾区。
1987年,由甸尾区改为甸尾乡。
行政区划
截至2007年12月,甸尾乡辖6个行政村,41个自然村。
截至2011年末,甸尾乡辖甸尾、铁所、马黄田、跃进、高楼寨、黑箐6个行政村,下设62个村民小组、44个自然村。
截至2020年6月,甸尾乡辖6个行政村:甸尾村、铁所村、马黄田村、跃进村、高楼寨村、黑箐村,乡人民政府驻甸尾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甸尾乡地处
建水县城西北部,东与
曲江镇、
南庄镇相接,南邻
西庄镇,西接
石屏县,北接
曲江镇,距建水县城28千米,区域总面积15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甸尾乡地势西北高、南北低;地形分为丘陵、山区;境内最高峰位于跃进尖山,海拔2061米;最低点位于香林寺,海拔1450米。
气候
甸尾乡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山区气候,其特点是气温高、降水多、光照强、空气湿润,气象灾害频繁;多年平均气温17.1℃,极端最高气温30.℃,极端最低气温1.7℃;年平均降水量727.2毫米。
水文
甸尾乡境内最大的河流为矿野河,从小矿野至泸江河流经境内马黄田、铁所、甸尾、跃进、高楼寨村,长15千米,主要支流有黑马箐河、泥冲河。
自然资源
甸尾乡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煤炭;有小型煤矿企业1个,可采量50万吨,年产量2万吨;有野生动物鹧鸪、野鸡等;野生菌类有鸡纵、青头菌、牛肝菌等。2011年,甸尾乡有耕地1.47万亩。
人口
截至2011年末,甸尾乡总人口有14802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51人,城镇化率5.1%;另有流动人口75人。总人口中,男性7399人,占49.98%;女性7403人,占50.02%;14岁以下2763人,占18.7%;15—64岁10680人,占72.1%;65岁以上1359人,占9.2%;以汉族为主,达7961人,占53.8%;有彝、哈尼、傣等11个少数民族,共6841人,占46.2%;超过50人的少数民族有彝、哈尼、傣3个民族,其中彝族6353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2.8%;哈尼族368人,占5.4%;傣族87人,占1.2%。2011年,甸尾乡人口出生率12.2‰,人口死亡率0.3‰,人口自然增长率11.9‰,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97.2人。
截至2017年末,甸尾乡常住人口为14526人。
截至2018年末,甸尾乡户籍人口为15103人。
截至2019年末,甸尾乡户籍人口为15076人。
经济
综述
2006年,甸尾乡农村经济总收入3657万元;第二、三产业收入199万元,工资性收入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654元,全村外出务工收入34万元;农民收入以小米辣、烤烟等为主。
2011年,甸尾乡财政总收入521.37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52.86万元,比2010年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3877元。
截至2018年末,甸尾乡有工业企业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6个。
截至2019年末,甸尾乡有工业企业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5个。
农业
2006年,甸尾乡种植业收入3141万元,畜牧业收入281万元,年内出栏肉猪4079头,肉牛117头,鸡、鸭、鹅共15929只;渔业收入11万元,林业收入18万元。
2011年,甸尾乡农业总产值6990.5万元,比2010年增长10.2%。甸尾乡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2011年,甸尾乡生产粮食9178吨,其中水稻8824吨,小麦28吨,玉米326吨。甸尾乡主要经济作物有马铃薯、小米辣、蔬菜等。2011年,甸尾乡马铃薯种植面积16800亩,产量30240吨;小米辣种植面积8800亩,产量8950吨;蔬菜种植面积560亩,产量340吨,主要品种有白菜、青菜等,其中白菜120吨,青菜140吨。甸尾乡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家禽为主。2011年,甸尾乡生猪出栏35560头,年末存栏19015头;牛出栏775头,年末存栏3410头;羊出栏525只,年末存栏1205只;家禽出笼7.44万羽,上市家禽3.45万羽。2011年,甸尾乡生产肉类3690.34吨,禽蛋产量130.05吨,奶类产量20.05吨;畜牧业产值3180万元。
工业
2011年,甸尾乡有小型煤矿企业1家,工业产值1914万元。
商贸
2011年,甸尾乡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达1024万元。
金融业
截至2011年末,甸尾乡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为1.29亿元;人均储蓄存款5677元;各项贷款余额2777万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07年12月,甸尾乡有初级中学1所,完小7所,村小2所,一师一校校点2个;该乡中学有1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49人;教职工40人,其中专职教师33人,职工3人;小学有45个教学班,适龄儿童在校生1288人,教职工110人,其中专任教师92人,职工8人,行政人员10人,代课教师4人。
截至2011年末,甸尾乡有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275人,专任教师14人;小学6所,在校生119人,专任教师112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2%;初中1所,在校生504人,专任教师42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甸尾乡教育经费达954.3万元。
科技事业
截至2011年末,甸尾乡有专业技术人才176人,农业技术人才46人。
文体事业
截至2011年末,甸尾乡有文化行业从业人员3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4%。截至2011年末,甸尾乡有体育场地9处,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4%。截至2011年末,甸尾乡有线电视用户数为数为500户,电视综合覆盖率45%,全年公共电视节目播出时间547500小时;卫星接收“村村通”工程覆盖率达99%。
医疗卫生
截至2011年末,甸尾乡有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室6个;设病床28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2张,固定资产总值19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22人,其中注册护士12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人、注册护士1人。2011年,甸尾乡甸尾有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1万人次,出院病人90人次。2011年,甸尾乡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13145人,参合率97.1%;孕产妇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均为0。
社会保障
2011年,甸尾乡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为13户,人数18人,支出4.1万元,比2010年增长16.8%,月人均189.8元,比2010年增长10.4%;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511户,人数1090人,支出84.7万元,比2010年增长7%,月人均64.7元,比2010年增长7.1%;农村五保分散供养4人,支出0.384万元;农村医疗救助222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4人次,共支出0.02万元,比2010年增长20%;农村临时救济58人次,支出6.1万元,比2010年增长144%;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72人,抚恤事业费支出40.9155万元,比2010年增长9.4%;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204人,比2010年末增加42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68人,比2010年末增加2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36人,比2010年末增加40人。
邮政电信
截至2011年末,甸尾乡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30千米,投递点6个,乡村通邮率100%;有电信服务网点1个;固定电话用户577户。
交通
2011年,甸尾乡客运总量74460万人次,货运总量8万吨。截至2011年末,截至2011年末,甸尾乡有县乡(镇)级公路1条,总长28千米;日均发送6辆客车,日客运量102人次,年货运吞吐量8万吨。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甸尾乡因乡人民政府驻甸尾村而得名。
文化遗产
彝族烟盒舞,千百年来在滇南地区流传;有集体的自娱性的圆圈舞套路,也有双人舞、三人舞等表演性的舞套,有高难度的
舞蹈动作。彝族人称“烟盒舞”为“则比”,意即跳鼓。汉语俗称“跳乐”或“跳弦”。烟盒舞的每个舞套都有其所表现的生活内容,如反映生产生活类的舞套:“踩谷种”、“榨甘蔗”、“种黄瓜”、“掼谷子”、“麻老秧谷”、“打草”、“犁地”、“划小船”、“打石头”、“拿鱼”、“放羊”、“扯水”、“搓绳子”、“打草鞋”、“夹火钳”、“摔跤”、“梳头”、“端簸箕”、“抠黄鳝”、“撵秧鸡”等;表现习俗的舞套:“死人拉尸”、“立神主头”、“哭坟”等;表现敬仰人性的舞套:“老人家”、“肃小依勒”、“阿眯若得果西”等;表现战争的舞套:“老将拔刀”、“打开个旧厂”等;更有表现动物形象、习性的舞套:“斗蹄壳”、“鸳鸯戏水”、“鸳鸯断水”、“鹭鸶拿鱼”、“鹭鸶过埂”、“猴子搬包谷”、“公鸡打架”、“癞蛤蟆扳跤”、“螃蟹搬家”、“小蚌壳”、“老鹰晒翅”、“鸽子渡食”、“豺狗撵麂子”、“猛虎扑羊”、“苍蝇搓脚”、“长虫扭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