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屏县,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辖县,位于
云南省南部、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北部,地处哀牢山脉以东,属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总面积3042平方千米。截至2024年4月,石屏县辖7个镇、2个乡。截至2023年末,石屏县户籍人口为315126人。
历史沿革
汉代,属益州郡胜休县。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属兴古郡。
西晋泰康二年(282年),属宁州之梁水郡
隋,属昆州。
唐,曾属黎州。天宝十一年(752年),本地土著民族掘地得石坪,聚为居邑,始号“石坪邑”。乾符六年(879年),南诏政权时,隶属通海都督。
宋大理国时,石屏邑属秀山郡。
元至元七年(1270年),石坪邑置为州,设土官,隶属
临安路(明改临安府,属秀山把总、迤南道、开广道)。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石坪州”为“石平州”,后改“石屏州”。嘉庆十五年(1810年),亏容、思陀、落恐、左能、瓦渣五土司并入。
清代,袭明制。
民国二年(1913年),改石屏州为石屏县,隶属蒙自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裁蒙自道后属行政专员公署。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划石屏、新平、峨山、河西、通海五县部分属地,并设龙武设治局,玉溪管辖。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7月,云南省政府奉政务院核准电令将龙武设治局改置龙武县,仍隶属玉溪专署。
1950年3月,于
建水设滇南行署,石屏、龙武两县隶属之。同年4月,迁蒙自专员公署,石屏、龙武两县随属之。同年9月,因龙武县人口太少、区域太窄设县条件不够,改设龙武设治局。
1953年5月,龙武设治局人民政府驻地由龙武迁至龙朋。
1955年12月29日,龙武设治局复改龙武县。
1957年11月18日,撤蒙自专署,成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龙武两县隶之。
1958年11月1日,石屏县、龙武县合并,称石屏县至今。
行政区划
截至2024年4月,石屏县辖7个镇、2个乡:
异龙镇、
宝秀镇、
坝心镇、
龙朋镇、
龙武镇、
哨冲镇、
牛街镇、
新城乡、
大桥乡。县人民政府驻异龙镇湖滨路13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石屏县位于
云南省南部、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北部,介于北纬23°19′—24°06′、东经102°08′—102°43′之间,东与
建水县接壤,南与
红河县隔江相望,西与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毗邻,北接
通海县、
峨山彝族自治县。全县总面积3042平方千米,南北纵距88千米,东西横距59千米。
地质
据《石屏县志》记载,石屏地处杨子板块构造中的昆阳古陆南端,云南山字型构造体系中的石屏弧与红河弧之间,境内地层出露齐全,褶皱平缓,除无失中生代的
白垩纪地层外,从元古代的昆阳群、震旦纪地层至古生代,中生代乃至新生代的地层均有出露。石屏地区为规模较小的山字型构造,称石屏弧。主要由两个构造带组成,内侧为以甸尾—蚂蚁断裂为主体的构造带,西段被放射状横张断裂切错强烈;外侧为以何保寨—白石岩断裂及其东小关—利民大断裂为主体的构造带。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成矿地质条件差,多为小型矿床。异龙湖以北的宝秀、牛街、龙朋等地多岩溶,“乌龟壳”属上第三纪时(0.25亿年)的陆相生物灰岩,地下水富含重石灰酸根离子,地下岩溶发育,有采之不尽的卤水(酸水)和喷出的二氧化碳气泉(一中喷珠池)。
地形地貌
石屏县地处哀牢山脉以东,系山地高原的西南边缘,与横断山脉纵谷区隔河相望,北有曲江断裂带,南有红河大深断裂带,是康滇凌形块体南东运动的前冲部位,是应力易于高度集中的地方。境内地势呈北高南低,倾向元江河谷,海拔最高点为南部大冷山主峰,标高2551.3米,最低点为与建水交界的元江河利浦村,标高259米。其中,山地面积2875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94.65%;坝子面积162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5.35%,是一个“九分山有余,一分坝不足”的典型山区县。
气候
石屏县属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立体气候特点突出,年均气温18.3℃,年降水量在786毫米—1116毫米之间,年日照时数2176小时,年均相对湿度75%,雨热同季、干湿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最冷月(1月)月均气温11.6℃,最热月(6月)月均气温22.2℃。极端最高气温34.5℃(1960年8月10日),极端最低气温-2.4℃(1974年1月2日)。无霜期317天,初霜期12月14日左右,终霜期1月30日左右。年均降雨日134天。偶有降雪,年最大降雪量32.5毫米。以东南风居多,平均风速1.9米/秒。
水文
石屏县境内河流分属红河水系和南盘江水系。元江(红河上游)从南部流过,成为石屏、红河两县界河长39千米。元江边海拔259米,为境最低海拔。其主要支流小河底河环绕西部边缘在县境内西南端注入元江,河长164千米。县境内共有16条河流和两个天然湖泊,其中属红河水系的河流有大桥河、新城河、甸中河、昌明河、五郎沟河、八抱树河、大塘河、记母白河、高川河、扇尾河、小河底河等11条,总长164千米,径流面积2107.7平方千米,年产水量4.16亿立方米;属珠江水系河流有大练庄河、邑堵河、小路南河、新街海河、芦子沟河等5条,总长60.4千米,径流面积929.3平方千米,年产水量1.86亿立方米。由北向南,有记母白河、大桥河、高川河、扇尾河、大塘河、五郎沟河等大小河流注入小河底河。东北部小路南河、邑堵河、大练庄河。中部的赤瑞海河、新街海河、芦子沟河等,均为南盘江水系的泸江支流。赤瑞湖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湖泊自身老化等原因,早已名存实亡。异龙湖正常水位为1414.2米(黄海高程,以下同),相应蓄水量为1.13亿立方米,最低运行水位为1412.08米,相应蓄水量0.5亿立方米,实际年未蓄水常年保持在0.82—0.94亿立方米之间。
土壤
石屏县有红壤、燥红土、棕壤、紫色土、冲积土、水稻土土类5个,亚类10个,土属23个,土种46个。在土壤类型中,红壤面积36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83.83%;燥红土1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45%,紫色土3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8.34%,其余为水稻土和冲积土,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4.07%和0.22%。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截至2019年末,石屏县有耕地42263.45公顷(633951.8亩)、种植园用地16816.26公顷(252243.9亩)、林地212245.35公顷(3183680.3亩)、草地7173.87公顷(107608.1亩)、湿地396.86公顷(5952.9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6151.85公顷(92277.8亩)、交通运输用地3937.09公顷(59056.4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5775.60公顷(86634.0亩)。
矿产资源
石屏县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拥有铁、锡、铅、锌、银、锰、煤、泥炭等二十多种工业原料,总储量为3.32亿吨,开发潜力巨大。
植物资源
石屏县境内植物共有11类,48科,336种,还有药材65种。
水资源
石屏县水资源总量并不丰富,但受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多样的气候影响,水资源总量5.33亿立方米。
人口
数量
截至2023年末,石屏县户籍人口为315126人,其中,城镇人口99463人,农村人口215663人。常住人口25.71万人,城镇化率为42.73%。人口出生率为8.50%,死亡率为8.89%,自然增长率为-0.39%。
民族
截至2024年4月,石屏县境内居住有汉、彝、哈尼、傣、回等22个民族,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62.4%。
政治
经济
综述
2023年,石屏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44.47亿元,同比增长3.6%;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28.54:30.41:41.05;财政总收入13.24亿元,同比增长73.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24亿元,同比增长84.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3.73亿元,同比增长22%;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6.1%;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69元,同比增长6.0%。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1879元、19440元,同比分别增长4.4%、8.0%。
第一产业
2023年,石屏县第一产业增加值41.24亿元,同比增长4.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8.5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5.41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农业总产值48.73亿元,同比增长10.2%;林业总产值4.74亿元,同比增长-6.0%;牧业总产值19.18亿元,同比增长-15.3%;渔业总产值5818万元,同比增长-9.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18亿元,同比增长3.9%。粮食播种面积392363亩,同比增长0.1%;甘蔗播种面积15065亩,同比增长0.26%;油料播种面积24108亩,同比增长8.5%;烤烟播种面积83700亩,同比增长1.8%;蔬菜播种面积361909亩,同比增长2.3%。
第二产业
2023年,石屏县第二产业增加值43.94亿元,同比增长0.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41%;工业总产值70.51亿元,同比增长31.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6.53亿元,同比增长41.8%;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13.99亿元,同比增长-2.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1.55亿元,同比增长10.5%。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2.82亿元,同比增长3.4%;制造业7.55亿元,同比增长22.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1.18亿元,同比增长-27.5%。建筑业累计完成合同签订75.41亿元,同比增长19.8%。全年建筑业总产值66.05亿元,同比增长22.2%;建筑业竣工产值31.28亿元,同比增长26.4%;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7.9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5%。
第三产业
2023年,石屏县第三产业增加值59.3亿元,同比增长5.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1.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7亿元,同比增长2.1%。城镇市场消费品零售额39.75亿元,同比增长2.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0.95亿元,同比增长2.5%。餐饮收入额7.67亿元,同比增长3.6%;商品零售额43.03亿元,同比增长1.8%。接待游客总数306.3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8.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28%、18.2%。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68.24亿元,同比增长8.82%。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50.64亿元,同比增长9.39%;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92.9亿元,同比增长10.62%。其中,住户贷款余额55.76亿元,同比增长13.84%。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3年末,石屏县拥有各级各类学校264所,其中,职业高级中学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普通中学13所(初中9所、完全中学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小学121所、幼儿园127所。拥有职业高级中学专任教师58人、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9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271人、小学专任教师1500人、幼儿园专任教师628人。职业高级中学招生631人,在校生873人,较上年减少231人,毕业生818人。普通高中招生1938人,在校生5669人,较上年增加128人,毕业生1779人。初中招生4001人,在校生11693人,较上年增加281人,毕业生3648人。小学招生3297人,在校生20989人,较上年减少731人,毕业生4039人。学前教育在园(班)幼儿8475人,较上年减少112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3%,升学率达102.25%,巩固率达100.05%。初中学龄少年入学率达99.61%,升学率达97.72%,巩固率达99.37%。
文化事业
截至2023年末,石屏县共有文化馆1个,乡镇文化站9个,公共图书馆2个,图书馆藏书量达32万册,同比增长3.2%,博物馆1个。有线电视实际用户4478户,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73%,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76%。
医疗卫生
截至2023年末,石屏县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02家,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床位数1988张,卫生技术人员235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784人。卫生部门16个,拥有床位数1470张,卫生技术人员170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40人。拥有民营医院9所,床位数494张,卫生技术人员34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95人。
社会保障
2023年,石屏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413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451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3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9445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69125人;参加工伤保险16187人;参加失业保险9700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88024人,其中,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69780人,参加职工医疗保险18244人;参加生育保险11066人。共拥有敬老院8所,床位共计500张。其中,正式运营的有4所,拥有床位320张。
交通运输
截至2023年末,石屏县公路通车里程达2545千米,完成异龙湖环湖旅游观光道连接线项目、龙朋镇老石冲农村公路、哨冲镇撒妈扎至哈期黑农村公路建设,建成绿美农村路16条198千米,新建和改造电网路线127.2千米。全年旅客运输总量达54.9万人,同比增长1.1%;旅客运输周转量达1.01亿人千米,同比增长4.77%。境内铁路直通省会昆明,经国家级口岸河口到达越南,国道323线(鸡街至石屏高速和在建的石屏至杨武高速)贯穿石屏境内,西至云南临沧、西双版纳,省道高红公路南至红河,北至玉溪
通海,贯通石屏县境南北。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石屏一词,由掘地见石、聚为居邑而得名。最早见于《元史地理志》卷六一《云南行省临安路》“石平州”条:“在路之西南,阿僰蛮据之,得石坪,聚为居邑,名曰石坪。至元七年,改邑为州,隶临安路。”《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三《临安府》“石屏州”条云:“蛮云旧忻,汉云林麓。其地乃盘石而方平五里许,公廨民居皆在其上,名曰石坪,蒙氏为石坪邑,元改为石屏州,讹坪为屏,今因之。石屏地名来源,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种说法。清康熙《石屏州志》的一段历史,是这样写的“古石坪考:建兴三年孔明南征购町,北望云凝如盖,恐蛮兵潜伏,密访其境,就云之团聚处掘土尺余,遍地皆石,其形如盘,处迥旷俱土。孔明占云:石为云根,云为文彩,千余年后必有规方是域,而文明俨中州焉。这段大意是说三国诸葛亮南征,遥望其地疑云如盖,恐有伏兵,秘使人访之,掘得石坪一块,故名石坪—此其一者。以上同书还如是记载到:唐天宝十一年(752年),本地土著居民掘得石坪一块,聚为居邑,始号石坪邑—此其二者。还有说以县南石屏山而得名—此其三者。
非遗文化
综述
截至2024年8月,石屏县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省级非遗项目10项,州级非遗项目21项,县级非遗项目38项,共计72项;国家级传承人3人,省级传承人14人,州级传承人36人,县级传承人106人,共计159人;有传统村落45个。
彝族烟盒舞
彝族烟盒舞,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传统舞蹈。石屏彝族烟盒舞又称“跳弦”“垄偬”等,流传于石屏县的彝族村寨,元明时期趋于成熟,清代和民国时期达到鼎盛。彝族烟盒舞包括正弦和杂弦两部分,形成了山区和坝区两种风格和多种流派,舞蹈套路多达220套,目前仅搜集整理117套,其中正弦62套,杂弦55套。其舞蹈形式有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等,舞者手持旧时盛火草烟的圆形木制烟盒,在四弦的伴奏下,弹击盒底击节作舞,节奏明快,气氛热烈。石屏彝族烟盒舞个性鲜明,技巧多样,著名的技巧动作有“仙人搭桥”“蚂蚁搬家”“倒挂金钩”等。这种富有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既可健身又可怡情,动作流畅潇洒,极富艺术感染力,深受群众喜爱,传播范围遍及城乡,现已发展成为集歌、舞、乐、竞技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艺术。2006年5月20日,彝族烟盒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乌铜走银制作技艺
乌铜走银制作技艺,云南省石屏县传统技艺。始创于清雍正年间(1723年—1735年),为云南省石屏县岳家湾村抗金名将岳飞后裔岳永兄弟特创,历来为岳氏独家经营。历史上,乌铜走银曾与北京景泰蓝齐名,并称“天下铜艺双绝”。乌铜走银是以铜、金等贵金属为原料,按一定比例熔化后做成坯,在坯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熔化的银(金)走入细密的花纹图案中,冷却后打磨光滑,再用祖传工艺使底铜变成乌黑色,透出银(金)纹图案,呈现出黑白(黄)分明的装饰效果,由于一般多以镶嵌白银为主,故称“乌铜走银”。经过数百年累积的冶金、錾刻、绘画等传统技艺也极具历史、科学和文化艺术价值。2011年6月9日,乌铜走银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彝族海菜腔
彝族海菜腔,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传统音乐。又称大攀桨、倒扳桨,俗称石屏腔,主要流传于石屏县彝族尼苏人村落。石屏彝族海菜腔属海菜腔变体的民歌,与其他三种变体曲调沙悠腔、四腔、五山腔并称“四大腔”,彝族称之为“曲子”。海菜腔歌唱历史悠久,在形成及发展过程中深受明清时期汉族移民所带来的汉族文化影响。清代以来的地方志中,有很多关于海菜腔歌唱的记载和诗文。一首完整的海菜腔曲调通常由拘腔、空腔、正七腔及白话腔等部分组成,结构复杂,篇幅宏大,是一种由多乐段组合,集独唱、对唱、领唱、齐唱、合唱等形式于一体的大型声乐套曲。海菜腔代表性曲目有《哥唱小曲妹来学》《石屏橄榄菜》等。作为特定环境下产生的传统艺术形式,海菜腔在特定的生态、社会文化中有高度的适应性和广泛的群众性,在彝族发展史、文化史、道德价值观、艺术思维方式及彝汉文化交融等课题的研究上有重要的价值。对以海菜腔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歌进行系统发掘、抢救和研究,对于丰富和完善中国传统音乐体系和音乐史的研究,也具有积极的意义。随着20世纪50年代以来,海菜腔所依存的男女交际习俗“吃火草烟”的消亡及其他文化娱乐形式的传入,海菜腔的歌唱渐趋式微,现已鲜有能完整歌唱成套海菜腔的“曲子师傅”“曲子老板”(均为对著名歌手的尊称),年轻一辈中也少有海菜腔的爱好者,其传承面临严重危机,亟待保护。2006年5月20日,彝族海菜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物古迹
综述
截至2024年8月,石屏县共有文物1775件,其中,不可移动文物418项(其中,国保6项、省保10项、州保24项、县保文物保护单位101项);可移动文物1337(套)件,其中一级文物1(套)件,二级文物3(套)件,三级文物141(套)件(其中9件套借调到红河州博物馆),其他文物1192(套)件,主要涉及青铜器、陶瓷器、书画等。
石屏文庙建筑群
石屏文庙建筑群,包括石屏州衙、石屏文庙及玉屏书院、李恒升旧居,其建筑群位于石屏县城中心点。建筑均为座北朝南向,创建于元代至正年间(1341年—1368年)及民国时期,总占地面积26638.92平方米,均为砖木结构穿斗式和抬梁式硬山顶四合院式建筑结构。石屏文庙建筑群于2013年5月公布为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氏宗祠
陈氏宗祠,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宝秀镇郑营村,始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占地面积1240平方米,门口有旗杆石,分列石狮一对。祠门为牌坊式,高6米,砖石结构;三开间,门框均以砖石拱券,大门门额上镶嵌四块青石匾,长宽均为80厘米,阴刻“陈氏宗祠”四字,为清代云南华宁人朱家宝所题。2006年5月25日,陈氏宗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企鹤楼
企鹤楼,与郑营陈氏宗祠、石屏文庙等齐名,既是一栋古建筑,也是一处景点,是石屏人民感戴乡贤名士陈鹤亭先生对教育作出巨大贡献而兴建,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风景名胜
综述
截至2024年8月,石屏县有A级景区5个。其中,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2个,2A级景区2个。
异龙湖国家湿地公园
异龙湖国家湿地公园,为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湿地面积3636公顷,湿地率达97%,是一个集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科普宣教于一身的大型公园。主要景点有末束晓雾、瑞城滴水、焕文迎晖、九曲叠翠等。
石屏古城
石屏古城,为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不仅较完整、集中保留了明清时期建筑,而且是滇南地区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汉文化最为发达,历史文化遗址、遗物最多,文物古迹最为富集的地区,有保存完整的明清古民宅、府第192座,素有“滇南明清民居博物馆”之称。
著名人物
荣誉称号
2018年2月,石屏县入选“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9年8月23日,石屏县入选“2019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
2020年2月13日,石屏县入选2019年度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名单。
2020年7月29日,石屏县入选2019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乡镇(县城)名单。
2021年1月19日,石屏县入选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名单。
2021年2月18日,石屏县入选2020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名单。
2021年7月15日,石屏县入选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2022年8月10日,石屏县入选第三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