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山绣水》是当代作家
杨朔写的一篇散文。作者从在漓江上观赏山水自然风景出发,去发掘由于奋斗而获得美好生活的内涵,表现出珍惜现在、创造未来的人生理想。
作品原文
画山绣水(1)
自从唐人写了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多有人把它当做品评山水的论断。殊不知原诗只是出力烘衬桂林山水的妙处,并非要褒贬(2)天下山水。本来天下山水各有各的特殊风致,桂林山水那种清奇峭拔的神态,自然是绝世少有的。
尤其是从桂林到阳朔,一百六十里漓江水路,满眼画山绣水,更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3)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再瞧瞧那沿江攒聚(4)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嶙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5),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想象,可以变幻成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件:这种奇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用诗句、用彩笔描绘出来,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髓?
凭着我一枝钝笔,更无法替山水传神,原谅我不在这方面多费笔墨。有点东西却特别触动我的心灵。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从来却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有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只有桂林山水。
如果你不嫌烦,且请闭上眼,随我从桂林到阳朔去神游一番,看个究竟。最好是坐一只竹篷小船,正是顺水,船稳,舱里又眼亮,一路山光水色,紧围着你。假使你的眼福好,赶上天气晴朗,水面平得像玻璃,满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墨色的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6)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去。
这种梦境往往要被顽皮的鱼鹰搅破的。江面上不断漂着灵巧的小竹筏子,老渔翁戴着尖顶竹笠,安闲地倚着鱼篓抽烟。竹筏子的梢上停着几只鱼鹰,神气有点迟钝,忽然间会变得异常机灵,抖着翅膀扑进水里去,山影一时都搅碎了。一转眼,鱼鹰又浮出水面,长嘴里咬着条银色细鳞的鲢子鱼,咕嘟地吞下去。这时渔翁站起身伸出竹篙,挑上鱼鹰,一捏它的长脖子,那鱼便吐进竹篓里去。你也许会想:鱼鹰真乖,竟不把鱼吞进肚子里去,不是不吞,是它脖子上套了个环儿,吞不下去。
可是你千万不能一味贪看这类有趣的事儿,怠慢了眼前的船家。他们才是漓江上生活的宝库,那船家或许是位手脚健壮的壮族妇女,或许是位两鬓花白的老人。不管是谁,心胸里都贮藏着无数迷人的故事,好似地下的一股暗水,只要戳个小洞,就要喷溅出来。
你不妨这样问一句:“这一带的山真绝啊,都有个名儿没有?”那船家准会说:“怎么没有?每个名儿还都有来历呢。”
这以后,横竖是下水船,比较消闲,热心肠的船家必然会指点着江山,一路告诉你那些山的来历:什么象鼻山、斗鸡山、磨米山、螺蛳山……大半是由山的形状得到名字。譬如磨米山头有块岩石,一看就是个勤劳的妇女歪着身子在磨米,十分逼真:有的山不但象形,还流传着色彩极浓的神话故事。
迎面来了另一座怪山,临江是极陡的悬崖,船家说那叫父子岩。悬崖上不见近似人的形象,为什么叫父子岩,就难懂了。你耐心点,且听船家说吧。
船家轻轻摇着橹,会告诉你说:古时候有父子二人,姓龙,手艺巧,最会造船,造的船装得多,走起来跟箭一样快。不料叫圩子(7)上一个万员外看中了,死逼着龙家父子连夜替他赶造一条大船,准备把当地粮米都搜括起来,到合浦去换珠子,好献给皇帝买官做。粮米运空了,岂不要闹饥荒,饿死人么?龙家父子不肯干,藏到这儿的岩洞里,又缺吃的,最后饿死了。父子岩就这样得了名,到如今大家还记得他们的义气……前面再走一段水路,下几个险滩,快到寡婆桥了,也有个故事……
究竟从哪年哪代传下来这么多故事,谁也说不清。反正都说早年有这样个善心的老婆婆,多年守寡,靠着种地打草鞋,一辈子积攒几个钱。她见来往行人从江边过,山路险,艰难得很,便拿出钱,请人贴着江边修一座桥。修着修着,一发山水,冲垮了,几年也修不成。可巧歌仙刘三姐路过这儿,敬重寡婆婆心地善良,就亲自参加砌桥,一面唱歌,唱得人们忘记疲乏,一鼓气把桥修起来。刘三姐展开歌扇,扇了几扇,那桥一眨眼变成石头的,永久也不坏,
前边那不就是寡婆桥?你看临江拱起一道石岩,下头排着几个岩洞,乍一看,真像桥呢。岩上长满绿盈盈的桉树、杉树、凤尾竹,清风一吹,萧萧飒飒(8)的,想是刘三姐留下的袅袅(9)的歌音吧?
船到这儿,渐渐接近阳朔境界,江上的景色越发奇丽。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10)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是在漓江上了呢!觉得自己好像走进一座极珍贵的美术馆,到处陈列着精美无比的石头雕刻。可不是嘛,右首山顶那块石头,简直是个妙手雕成的石人,穿着长袍,正在侧着头往北嘹望。下边有个妇人,背着娃娃,叫做望夫石。不待你问,船家又该对你说了:早年闹灾荒,有一对夫妇带着小孩,背着点米,往桂林逃荒。逃到这里,米完了,孩子饿得哭,哭得夫妇心里像刀绞似的。丈夫便爬上山顶,想嘹望嘹望桂林还有多远,妻子又从下边望着丈夫。刚巧在这一刻,一家人都死了,化成石头:这是个神话,却又是多么痛苦的事实。
江山再美,谁知道曾经洒过多少劳动人民斑斑点点的血泪。假如你听见船家谈起媳妇娘岩的事情,你更能懂得我的意思。媳妇娘岩是阳朔境内风景绝妙的一处,杂乱的岩石当中藏着个洞,黑黝黝(11)的,洞里是一潭深水。
船家指点着山岩,往往叹息着说:“多可怜的媳妇娘啊!正当好年龄,长得又俊,已经把终身许给自己心爱的情郎了,谁料想一家大财主仗势欺人,强逼着要娶她。那姑娘坐在花轿里,思前想后,赶走到岩石跟前,她叫花轿停下,要到岩石当中去拜神。一去,就跳到岩洞里了。”
到这儿,你兴许会说:“这都是以往的旧事了,现在生活变了样儿,山也应该改改名儿,别尽说这类阴惨惨的故事才好。”
为什么要改名儿呢?就让这极美的江山,永久刻下千百年来我们人民艰难苦恨的生活吧,这是值得引起我们的深思的。今后呢,人民在崭新的生活里,一定会随着桂林山水千奇百怪的形态,展开他们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新的神话,新的故事。你等着听吧。
一九六一年
词句注释
(1)选自《
杨朔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杨朔(1913—1968),现代散文家。
(2)褒贬(bāo biǎn):评论好坏。
(3)醇:指酒质纯正浓厚。
(4)攒聚:紧紧地聚拢在一起。
(5)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多指镂空的手工艺品和供玩赏的
太湖石等)。
(6)恍惚:精神不集中,迷迷糊糊。
(7)圩(wéi)子:低洼地区防水护田的堤岸。
(8)萧萧飒飒:形容风吹草木的声音。
(9)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扬。
(10)石乳:指钟乳石。溶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冰锥状的物体,常与石笋上下相对,由碳酸钙0逐渐从水溶液中析出积聚而成。
(11)黑黝黝(yǒuyǒu):光线昏暗,看不清楚。
创作背景
《画山绣水》写成于1961年,具体月日不详。当时是一个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十七年文学不适当地强调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要求作家、文艺家必须当“歌德派”,即只准歌颂祖国、时代、社会“莺歌燕舞”的光明,歌颂工农兵英雄人物,不可暴露社会现实中的矛盾与种种丑恶现象的黑暗。而杨朔则努力以自己的体验表现时代精神,总是注意融入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画山绣水》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成的。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杨朔适应十七年创作的时代要求与采用一 统的思想表现模式,自然是很自觉的,不独是杨朔,那个时代的每位作家都无法规避“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载道”。但杨朔表现时与工农兵却通过“诗”的构思,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所谓诗的构思,是指作者把描写桂林山水的美与歌颂劳动人民结合起来写,在 一一叙写那些附丽于山水的美丽传说中,把对劳动人民的歌颂、尊重与关爱,串联起来成为 《画山绣水》里的一条内容叙写的线索。
作者说:“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却从来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按照这样的感悟,作者通过自己所乘坐的“竹蓬小船”上船家的叙述,把一些美丽的传说,一一介绍给读者。如写磨米山, “一看就是个勤劳的妇女歪着身子在磨米”, 突出劳动人民勤劳的本质。如写父子岩,为让 乡亲不至于饿死,父子俩反抗、逃避为“万员外”(即姓万的大财主)造船以囤粮买官,而宁可藏在岩洞里饿死;这个故事突出了劳动人民的义气凛然、敢于反抗强暴的精神。如写望夫石,旱年闹灾荒,夫妻俩带着孩子逃往桂林,丈夫爬上山头遥望前路,恰巧这时一家三 口都因饥饿而死。这个传说是概括劳动人民 在旧时代旧社会难以生存的命运。如媳妇娘岩 (新娘岩)附丽着被大财主强娶的新娘为“终身许给自己心爱的情郎”而在迎亲路上跳岩殉情的故事。这些故事是作者经过选择而写下的,整合起来主要表现了在旧时代旧社会里劳动人民勤奋耐劳的品质、正直侠义的精神、难以逃避苦难的命运以及男女恋人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这些穿插,是整合在“我”游览桂林山水的游踪叙述中间,也就是说,“我”的游踪是一条线索,传说的穿插是一条线索,两条线索整合为一篇完整的游记;在描述游踪的 “画意”里嵌入并融合了歌颂、关爱劳动人民的“诗情”,这就是这篇散文构思出来的“实景”加“传说”的“诗情画意”。
歌颂、关爱劳动人民是《画山绣水》思想的一个方面,热爱、赞美桂林山水是这篇散文思想的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一个爱国主义者,应该爱祖国大地的山山水水,爱这片热土上的一草一木,所谓万水千山总是 情,绿树花草总关情,就是指人的爱国情操或人的本土性。爱国主义思想的内涵除了爱祖国 的每一寸土地及疆土的完整、爱祖国亿万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数千年的灿烂文化之外,还应该包括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杨朔无疑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他赞美、描写桂林山水的美,表达了他对中国大好河山的赤子之情。
艺术特色
精心安排布局,创造诗一般的意境,是这篇散文很鲜明的一个特点。作者把读者带入 “画山绣水”诗的境界,其中是很有讲究的。 全文有很多画面,有山水画、人物画。山水 画中间最多的是“传说写意画”,即山的形状 与传说结合起来写的、以形传神的画面,这是 一目了然的。苏轼称赞王维的诗画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东坡题跋》下卷 《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朱自清则要求“文中有画”(《山野掇拾》序),即散文中也应该像诗那样,创造“文中有画”的意境。执意求诗的杨朔在《画山绣水》中即是如此做到 “文中有画”的。所谓“画中有诗”,就是在形象画面中间融入诗情,就是情与景的交融, 也就是情动于衷而外化为景的画面的描写。随便看一例:作者这样描写漓江的水——“赶上天气晴朗,水面平得像玻璃,满江就会画着一 片一片淡墨色的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去。”表面上看,这幅画面纯然写景,作者的情感没有通过文字的表述而透露、抒发出来。但作者被山水所迷醉、所致幻的感觉被描述出来了,那种热爱、喜欢桂林 山水的诗情在文字的中间,如汩汩泉水流淌出 来了。这是很高明的把丰盈的情感蕴蓄在画面 中间——这就是“画中有诗”。山影倒映在平静的水中,是“静态”的景致,可作者妙笔生花,偏偏说是“漓江”一片一片“画着”画出来的;这是化静为动的描写,是创造诗的意境的灵感,是“晕糊糊”的沉静致幻使然,说到底是作者诗情的曲致表达。
语言的清新、隽永,使诗意的表现更落到实处,也是这篇散文的特点。杨朔擅长文字的推敲,不仅把语言打磨得干干净净,没有多余的一个字、一句累赘的话,达到完全精粹的境界,另一方面这种锤炼又能够达到表情的最佳效果。《画山绣水》的语言之美,主要表现在通过精致的遣词造句,使语言极富诗意感。这无需赘言,只要 随便从作品中捻出几句,细细品读分析,就能体会出其字字表意、句句含情的味道。就像前面“赶上天气晴朗⋯⋯最恬静的梦境里去”的引例那样,情感蕴含在字句之中,这是杨朔语言“隽永”的特征。说到语言的“清新”,主要是指这篇作品的语言是在口语基础上提炼而成的清净、通畅,通俗又自然,俗中带清新, 一如朱自清所提倡的“谈话风”(《内地描写》)那样,像平时说话那样亲切有味,活脱明快。如“尤其是从桂林到阳朔,一百六十里漓江水路,满眼画山绣水,更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再如“如果你不嫌烦,且请闭上眼, 随我从桂林到阳朔去神游一番,看个究竟”,等等,这类句子都是谈话的口吻、节奏及语感,是经过提炼之后艺术的“口语”。
《画山绣水》的叙述人称,使它不同于一般常见的游记,成为它一道很瞩目的艺术表现形式的风景。缘于“谈话风”的需要,作者采用了特殊的叙述人称。具体说,作者使用第一 人称“我”与第二人称“你”结合的叙述方式,定下了文本由“我”向作为读者的“你”叙说桂林山水美妙情境的基调与氛围。全文只在第3节的开始两句出现两个“我”字(“凭着 我一枝钝笔⋯⋯原谅我⋯⋯”),明确交代使用的是第一人称;而从第4节开始,几乎每一小节都出现“你”字,诸如“一路山光水色, 紧围着你”,“你也许会想”,“你千万不能⋯⋯怠慢了⋯⋯船家”,“船家⋯⋯一路告 诉你”,等等,一共使用了17个“你”,且将“你”的称谓一贯到底,营造了整篇作品“诉说”的语境。显然,作者故意强调了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及其效能。从表面上看,是作者跟读者面陈,营造了全文与读者“拉家常”交流的亲切氛围。往深处看,这也是作者满腔的诗情——那种被桂林山水所迷醉的惊叹、喜悦之情,急于向读者倾诉,仿佛别无选择,“直面对话”的方式才是唯一;唯其如此,内心的思想感悟与万斛诗情才能得到最率真、最快慰的畅达。一些评论家在批评杨朔的时候,说他“矫情”,这种说法有些严苛,也不符合实情。在很多情况下,杨朔在散文中抒写的思想和 情感不是作秀,不是故意“装”出来的,而是确 确实实地源于他作为一个公众知识分子热爱祖国的一颗真心,《画山绣水》就是一个证明。
作品评价
香港学者黄绳:杨朔的《画山绣水》,写得很有特色,表现了他自己的独特风格。短短的一千几百字,读来兴味盎然,读了一遍还想再读第二遍,比之某些令人粗读一遍便毫无余味得作品强得多了。杨朔对桂林山水的特殊风致,作了形象化的、极富艺术性的描写。作者连接几个片断也很自然、很巧,读来但觉作者挥洒自如,笔下灵活极了,但这一定不是信笔写来的,而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读这样的文章。真正是艺术的享受。
作者简介
杨朔(1913—1968),原名
杨毓晋,现代散文家,山东蓬莱县人。和
刘白羽、秦牧一起被称为中国当代散文三大家。青年时代从事过翻译和古典文学的研究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革命,一面跟随部队转战南北,一面从事文学创作,著有中篇小说《
红石山》。解放战争时转入部队,任新华社特派记者,同期写有《北黑线》、《英雄列车》等l0多篇反映人民解放军战斗事迹的短篇小说及中篇小说《北线》、《望南山》等。1950年入朝鲜参战,写出了著名中篇小说《三千里江山》,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颁发的二级国旗勋章。50年代中期以后,专力进行散文写作,在当时有相当大的影响。 杨朔创造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的长处,于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达到诗的境界。他营造意境时,常在谋取“情”的新意上做文章,如借蜜蜂的勤劳创造而无所求的特点,来寄情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高尚情操。他作品的基调是歌颂新时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劳动者,代表作品有《
荔枝蜜》、《
蓬莱仙境》、《
雪浪花》、《
樱花雨》、《香山红叶》、《
泰山极顶》、《画山绣水》、《
茶花赋》、《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