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工夫茶,是畲族茶艺,以烹治和品饮均极讲究“工夫”技艺而名,集清代煎水与烹茶艺术之大成。流行于闽(福建)粤(广东),尤其是广东之
潮州,福建之福州、漳州、泉州四府。其间聚居或散居着
畲族,亦为其所好。
历史渊源
福安是
坦洋工夫茶的发源地,也是畲族的聚居地。在福安方言中,“茶”被唤作“茶米”,把茶列于粮食之前。另有俗语“茶哥米弟”,把茶称为“哥”,把米称作“弟”,茶在畲乡人生活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形成了具浓郁民族与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坦洋村,位于福安境内白云山麓社口镇西北部的,是历史名茶坦洋工夫红茶的发祥地。产区遍及寿宁、周宁、霞浦、柘荣及浙江泰顺县,区域跨五县,方圆数百里。
2021年,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申报的
红茶制作技艺(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茶具
被称为‘’“四宝”的最基本茶具组合为潮汕洪炉(茶炉)、玉书(煎水壶)、孟臣罐(茶壶)若琛瓯(茶盘)。
炉亦有用白铁做者,小巧玲珑,燃料或用炭,或用甘蔗渣及橄榄核,以取其易燃和清香之气味。
烹治时所用茶具,茶炉,形如截筒,高约-尺二三寸,以细白泥制成;壶以宜兴紫砂陶者为最佳,“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所用杯盘,多为花瓷,“内外写山水人物,极工致,类非近代物”炉及壶盘各一,惟杯之数不一,则视客之多寡而定。
杯、盘、壶的形状,大小各异,典雅精巧,十分可爱。其中,有“杯小而盘如满月”者。此外,尚有煎水用的瓦铛,放置杯盘等物的棕垫;扇火用的纸扇,夹放炭火的竹夹等。“制皆朴雅”,但壶、盘与杯,皆以常饮常品常烹煎之“旧’者而为佳。
烹治过程
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精”。
主人“先将泉水贮之铛,用细炭煎至初沸,投茶于壶而冲之,盖定,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呷之。
如果以茶“饷客”待客至,将啜茶,则取壶,“先取凉水漂去茶叶尘滓,乃摄茶叶置之壶,注满沸水”。
待盖好之后,再取煎好的沸水,慢慢“徐淋壶上”,壶在盘中,俟水将满盘为止,再给壶上“覆以巾”即敷上干净毛巾。
“久之,始去巾”掀掉毛巾后,主人再“注茶杯中”以为奉客。
此时“客必衔杯玩味”拿起茶杯,由远及近,由近再远,先闻其香,然后细细品尝其味,并盛赞主人烹治技艺;否则,此时客人“若饮稍急”,则主人将嗔怒于色,而“怒其不韵也”。
待客先敬客人、尊长,在坐若是三人以上,其他人则待下-轮才喝。如是冲泡三四次,再加新茶或换茶重泡。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兴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