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畿辅通志》为清代官修省级
地方志。共有三部,《畿辅通志》中,光绪版体例完备,资料充实,最为有名,也最为实用,是研究河北省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基本信息
《畿辅通志》为清代官修省级地方志。畿辅,是指京都周围附近的地区,在清代是直隶省的别称。清代共修有三部《畿辅通志》。
首部修于康熙年间,直隶巡抚于成龙、格尔古德先后监修, 延聘翰林编修郭棻任总纂,共46卷 , 分为22门 。
第二部修于雍正年间,初由直隶总督唐执玉奉命延聘原任辰州同知田易等人开始纂辑,后由直隶总督刘于义、李卫相继监修, 聘翰林院侍读学士陈仪继续修纂,共120卷,分为31门。
第三部修于光绪年间,为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期间,延聘莲池书院主讲黄彭年主纂,全书共300卷,由纪、表、略、录、传、识余、叙传等诸体组成,下有若干分目。
三部《畿辅通志》中,光绪版体例完备,资料充实,最为有名,也最为实用,是研究河北省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光绪版目录
卷首:职名 凡例 目录;
帝制‧沿革‧封建‧职官‧选举
卷一·帝制纪一诏谕一;卷二·帝制纪二 诏谕二;卷三·帝制纪三 诏谕三;卷四·帝制纪四 诏谕四;卷五·帝制纪五 诏谕五;卷六·帝制纪六 诏谕六;卷七·帝制纪七 诏谕七;卷八·帝制纪八 宸章一;卷九·帝制纪九 宸章二;卷十·帝制纪十 宸章三;卷十一·帝制纪十一 宸章四;卷十二·帝制纪十二 京师一;卷十三·帝制纪十三 京师二;卷十四·帝制纪十四 陵寝;卷十五·帝制纪十五 行宫;卷十六·表一 府厅州县沿革一;卷十七·表二 府厅州县沿革二;卷十八·表三 府厅州县沿革三;卷十九·表四 府厅州县沿革四;卷二十·表五 府厅州县沿革五;卷二十一·表六 封建一;卷二十二·表七 封建二;卷二十三·表八 封建三;卷二十四·表九 封建四;卷二十五·表十 职官一;卷二十六·表十一 职官二;卷二十七·表十二 职官三;卷二十八·表十三 职官四;卷二十九·表十四 职官五;卷三十·表十五 职官六;卷三十一·表十六 职官七;卷三十二·表十七 职官八;卷三十三·表十八 选举一;卷三十四·表十九 选举二;卷三十五·表二十 选举三;卷三十六·表二十一 选举四;卷三十七·表二十二 选举五;卷三十八·表二十三 选举六;卷三十九·表二十四 选举七;卷四十·表二十五 选举八;卷四十一·表二十六 选举九;卷四十二·表二十七 选举十;卷四十三·表二十八 选举十一;卷四十四·表二十九 选举十二;卷四十五·表三十 选举十三。
舆地‧河渠‧海防
卷四十六·略一舆地一 疆城图说一;卷四十七·略二 舆地二 疆城图说二;卷四十八·略三舆地三 疆城图说三;卷四十九·略四 舆地四 疆城图说四;卷五十·略五舆地五 疆城图说五;卷五十一·略六 舆地六 疆城图说六;卷五十二·略七舆地七 疆城图说七;卷五十三·略八 舆地八 疆城图说八;卷五十四·略九舆地九 疆城图说九;卷五十五·略十 舆地十 疆城图说十;卷五十六·略十一舆地十一 晷度 星野;卷五十七·略十二 舆地十二 山川一;卷五十八·略十三舆地十三 山川二;卷五十九·略十四 舆地十四 山川三;卷六十·略十五舆地十五 山川四;卷六十一·略十六 舆地十六 山川五;卷六十二·略十七舆地十七 山川六;卷六十三·略十八 舆地十八 山川七;卷六十四·略十九舆地十九 山川八;卷六十五·略二十 舆地二十 山川九;卷六十六·略二十一舆地二十一 山川十;卷六十七·略二十二 舆地二十二 关隘一;卷六十八·略二十三舆地二十三 关隘二;卷六十九·略二十四 舆地二十四 关隘三;卷七十·略二十五舆地二十五 关隘四;卷七十一·略二十六 舆地二十六 风俗;卷七十二·略二十七舆地二十七 方言;卷七十三·略二十八 舆地二十八 物产一;卷七十四·略二十九舆地二十九 物产二;卷七十五·略三十 河渠一 水道一;卷七十六·略三十一河渠二 水道二;卷七十七·略三十二 河渠三 水道三;卷七十八·略三十三河渠四 水道四;卷七十九·略三十四 河渠五 水道五;卷八十·略三十五河渠六 水道六;卷八十一·略三十六 河渠七 水道七;卷八十二·略三十七河渠八 治河说一;卷八十三·略三十八 河渠九 治河说二;卷八十四·略三十九河渠十 治河说三;卷八十五·略四十 河渠十一 治河说四;卷八十六·略四十一河渠十二 堤闸一;卷八十七·略四十二 河渠十三 堤闸二;卷八十八·略四十三河渠十四 津梁一;卷八十九·略四十四 河渠十五 津梁二;卷九十·略四十五河渠十六 水利一;卷九十一·略四十六 河渠十七 水利二;卷九十二·略四十七海防一 图说;卷九十三·略四十八 海防二 附通商事宜。
赋税‧学校‧兵制
卷九十四·略四十九经政一 田赋;卷九十五·略五十 经政二 旗租;卷九十六·略五十一经政三 户口;卷九十七·略五十二 经政四 禄饷一; 卷九十八·略五十三经政五 禄饷二; 卷九十九·略五十四 经政六 禄饷三; 卷一百·略五十五经政七 盐法一;卷一百一·略五十六 经政八 盐法二;卷一百二·略五十七经政九 钱币;卷一百三·略五十八 经政十 仓储一; 卷一百四·略五十九经政十一 仓储二;卷一百五·略六十 经政十二 漕运一;卷一百六·略六十一经政十三 漕运二;卷一百七·略六十二 经政十四 榷税;卷一百八·略六十三经政十五 恤政一;卷一百九·略六十四 经政十六 恤政二;卷一百十·略六十五经政十七 恤政三;卷一百十一·略六十六 经政十八 祀典一;卷一百十二·略六十七经政十九 祀典二;卷一百十三·略六十八 经政二十 祀典三;卷一百十四·略六十九经政二十一 学校一;卷一百十五·略七十 经政二十二 学校二;卷一百十六·略七十一经政二十三 学校三;卷一百十七·略七十二 经政二十四 学校四;卷一百十八·略七十三经政二十五 庆典;卷一百十九·略七十四 经政二十六 兵制一;卷一百二十·略七十五经政二十七 兵制二;卷一百二十一·略七十六 经政二十八 兵制三;卷一百二十二·略七十七经政二十九 兵制四;卷一百二十三·略七十八 经政三十 兵制五;卷一百二十四·略七十九经政三十一 兵制六;卷一百二十五·略八十 经政三十二 兵制七;卷一百二十六·略八十一经政三十三 铨选;卷一百二十七·略八十二 经政三十四 刑律;卷一百二十八·略八十三经政三十五 城池一;卷一百二十九·略八十四 经政三十六 城池二;卷一百三十·略八十五经政三十七 公署。
前事‧艺文‧金石
卷一百三十一·略八十六前事一;卷一百三十二·略八十七 前事二;卷一百三十三·略八十八艺文一;卷一百三十四·略八十九 艺文二;卷一百三十五·略九十 艺文三;卷一百三十六·略九十一 艺文四;卷一百三十七·略九十二 艺文五;卷一百三十八·略九十三 金石一;卷一百三十九·略九十四 金石二;卷一百四十·略九十五 金石三;卷一百四十一·略九十六 金石四;卷一百四十二·略九十七 金石五;卷一百四十三·略九十八 金石六;卷一百四十四·略九十九 金石七;卷一百四十五·略一百 金石八;卷一百四十六·略一百一 金石九;卷一百四十七·略一百二 金石十;卷一百四十八·略一百三 金石十一;卷一百四十九·略一百四 金石十二;卷一百五十·略一百五 金石十三;卷一百五十一·略一百六 金石十四;卷一百五十二·略一百七 金石十五;卷一百五十三·略一百八 金石十六。
古迹(城址‧陵墓‧寺观)
卷一百五十四·略一百九古迹一 城址一;卷一百五十五·略一百十 古迹二 城址二;卷一百五十六·略一百十一古迹三 城址三;卷一百五十七·略一百十二 古迹四 城址四;卷一百五十八·略一百十三古迹五 城址五;卷一百五十九·略一百十四 古迹六 城址六;卷一百六十·略一百十五古迹七 署宅一;卷一百六十一·略一百十六 古迹八 署宅二;卷一百六十二·略一百十七古迹九 署宅三;卷一百六十三·略一百十八 古迹十 署宅四;卷一百六十四·略一百十九古迹十一 署宅五;卷一百六十五·略一百二十 古迹十二 陵墓一;卷一百六十六·略一百二十一古迹十三 陵墓二;卷一百六十七·略一百二十二 古迹十四 陵墓三;卷一百六十八·略一百二十三古迹十五 陵墓四;卷一百六十九·略一百二十四 古迹十六 陵墓五;卷一百七十·略一百二十五古迹十七 陵墓六;卷一百七十一·略一百二十六 古迹十八 陵墓七;卷一百七十二·略一百二十七古迹十九 陵墓八;卷一百七十三·略一百二十八 古迹二十 陵墓九;卷一百七十四·略一百二十九古迹二十一 陵墓十;卷一百七十五·略一百三十 古迹二十二 祠宇一;卷一百七十六·略一百三十一 古迹二十三 祠宇二;卷一百七十七·略一百三十二 古迹二十四祠宇三;卷一百七十八·略一百三十三 古迹二十五 寺观一;卷一百七十九·略一百三十四古迹二十六 寺观二;卷一百八十·略一百三十五 古迹二十七 寺观三;卷一百八十一·略一百三十六 古迹二十八 寺观四;卷一百八十二·略一百三十七 古迹二十九寺观五。
人物(宦迹‧列传‧杂传)
卷一百八十三·录一宦绩一;卷一百八十四·录二 宦绩二;卷一百八十五·录三 宦绩三;卷一百八十六·录四 宦绩四;卷一百八十七·录五 宦绩五;卷一百八十八·录六 宦绩六;卷一百八十九·录七 宦绩七;卷一百九十·录八 宦绩八;卷一百九十一·录九 宦绩九;卷一百九十二·录十 宦绩十;卷一百九十三·列传一 三代;卷一百九十四·列传二 汉一;卷一百九十五·列传三 汉二;卷一百九十六·列传四 三国 晋;卷一百九十七·列传五 南北朝一;卷一百九十八·列传六 南北朝二;卷一百九十九·列传七 南北朝三;卷二百·列传八 唐一;卷二百一·列传九 唐二;卷二百二·列传十 唐三;卷二百三·列传十一 唐四;卷二百四·列传十二 唐五;卷二百五·列传十三 宋一;卷二百六·列传十四 宋二;卷二百七·列传十五 辽;卷二百八·列传十六 金一;卷二百九·列传十七 金二;卷二百十·列传十八 金三;卷二百十一·列传十九 元一;卷二百十二·列传二十 元二;卷二百十三·列传二十一 元三;卷二百十四·列传二十二 元四;卷二百十五·列传二十三 元五;卷二百十六·列传二十四 明一;卷二百十七·列传二十五 明二;卷二百十八·列传二十六 明三;卷二百十九·列传二十七 明四;卷二百二十·列传二十八 明五;卷二百二十一·列传二十九 明六;卷二百二十二·列传三十 明七;卷二百二十三·列传三十一 明八;卷二百二十四·列传三十二 明九;卷二百二十五·列传三十三 明十;卷二百二十六·列传三十四 国朝一;卷二百二十七·列传三十五 国朝二;卷二百二十八·列传三十六 国朝三;卷二百二十九·列传三十七 国朝四;卷二百三十·列传三十八 国朝五;卷二百三十一·列传三十九 国朝六;卷二百三十二·列传四十 国朝七;卷二百三十三·列传四十一 国朝八;卷二百三十四·列传四十二 国朝九;卷二百三十五·列传四十三 国朝十;卷二百三十六·列传四十四 国朝十一;卷二百三十七·列传四十五 国朝十二;卷二百三十八·列传四十六 国朝十三;卷二百三十九·列传四十七 国朝十四;卷二百四十·列传四十八 国朝十五;卷二百四十一·列传四十九 国朝十六;卷二百四十二·列传五十 国朝十七;卷二百四十三·列传五十一 国朝十八;卷二百四十四·列传五十二 流寓;卷二百四十五·列传五十三 列女一 周至元;卷二百四十六·列传五十四 列女二 明一;卷二百四十七·列传五十五 列女三 明二;卷二百四十八·列传五十六 列女四 明三;卷二百四十九·列传五十七 列女五 明四;卷二百五十·列传五十八 列女六 明五;卷二百五十一·列传五十九 列女七 国朝一;卷二百五十二·列传六十 列女八 国朝二;卷二百五十三·列传六十一 列女九 国朝三;卷二百五十四·列传六十二 列女十 国朝四;卷二百五十五·列传六十三 列女十一 国朝五;卷二百五十六·列传六十四 列女十二 国朝六;卷二百五十七·列传六十五 列女十三 国朝七;卷二百五十八·列传六十六 列女十四 国朝八;卷二百五十九·列传六十七 列女十五 国朝九;卷二百六十·列传六十八 列女十六 国朝十;卷二百六十一·列传六十九 列女十七 国朝十一;卷二百六十二·列传七十 列女十八 国朝十二;卷二百六十三·列传七十一 列女十九 国朝十三;卷二百六十四·列传七十二 列女二十 国朝十四;卷二百六十五·列传七十三 列女二十一 国朝十五;卷二百六十六·列传七十四 列女二十二 国朝十六;卷二百六十七·列传七十五 列女二十三 国朝十七;卷二百六十八·列传七十六 列女二十四 国朝十八;卷二百六十九·列传七十七 列女二十五 国朝十九;卷二百七十·列传七十八 列女二十六 国朝二十;卷二百七十一·列传七十九 列女二十七 国朝二十一;卷二百七十二·列传八十 列女二十八 国朝二十二;卷二百七十三·列传八十一 列女二十九 国朝二十三;卷二百七十四·列传八十二 列女三十 国朝二十四;卷二百七十五·列传八十三 列女三十一 国朝二十五;卷二百七十六·列传八十四 列女三十二 国朝二十六;卷二百七十七·列传八十五 列女三十三国朝二十七;卷二百七十八·列传八十六 列女三十四 国朝二十八;卷二百七十九·列传八十七列女三十五 国朝二十九;卷二百八十·列传八十八 列女三十六 国朝三十;卷二百八十一·列传八十九 列女三十七 国朝三十一;卷二百八十二·列传九十 列女三十八 国朝三十二;卷二百八十三·列传九十一 列女三十九 国朝三十三;卷二百八十四·列传九十二 列女四十 国朝三十四;卷二百八十五·列传九十三 列女四十一 国朝三十五;卷二百八十六·列传九十四 列女四十二 流寓。
杂传·识余·叙传
卷二百八十七·杂传一三代;卷二百八十八·杂传二 南北朝一;卷二百八十九·杂传三 南北朝二;卷二百九十·杂传四 唐;卷二百九十一·杂传五 五代;卷二百九十二·杂传六 宋一;卷二百九十三·杂传七 宋二;卷二百九十四·杂传八 辽金;卷二百九十五·杂传九 元明;卷二百九十六·杂传十 国朝一;卷二百九十七·杂传十一 国朝二;卷二百九十八·识余一 拾遗述异;卷二百九十九·识余二 方伎仙释;卷三百·叙传
卷后:索引说明 四角号码检字法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