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浚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07年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
我国疏浚业历史悠久,百年来的发展一路沧桑。当代国内疏浚市场需求巨大,技术向工程应用转化紧迫。当前我国应用的大型疏浚设备还一定程度上依赖进口,疏浚关键技术与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制约了疏浚业的国际竞争力和疏浚业的深入发展。
中心简介
疏浚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是2007年经教育部正式批准立项建设。2007年11月29日,疏浚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挂牌仪式在河海大学常州校区隆重举行。2011年11月23日,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验收。该中心同时是“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疏浚研究基地。疏浚工程中心位于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疏浚工程研究中心是在教育部“211”工程、教育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中荷水利教育与科研国际合作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主持实验室建设项目、水利部“948”计划,以及水利、交通行业委托重大科研项目的共同支持下,历经“十五”、“十一五”艰难创业建成的。
实验室拥有3000平米的实验研发场地,研究设备总值约1300万元,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仪器和良好的实验条件。工程中心现有正高职称人员18名,副高职称人员37名,中级职称人员29名,实验人员4名,在校博士生17名。
疏浚
疏浚技术是保证水利工程、水运交通、环境建设、土地资源再造乃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程手段。我国疏浚市场需求巨大,技术向工程应用转化紧迫。而我国目前应用的疏浚关键技术主要依赖进口,不仅制约了国内疏浚技术的研发、创新和工程应用能力,而且限制了疏浚工程界的国际竞争力和疏浚市场的深入发展。
河海大学
河海大学是目前国内惟一培养本科层次疏浚技术学生的高校,建成了国内惟一的疏浚综合实验室,已经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学科团队,并有与国外疏浚工程技术领先的高校和国内疏浚工程企业开展教育与科研合作的基础。河海大学疏浚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将直接面向我国疏浚工程市场需要,发挥学校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和共建单位的工程资源优势,就疏浚工程中的物理本质和机理问题、实验平台范围内各类原创技术的应用效果、疏浚工程的关键技术和保障技术、疏浚理论和技术的工程转化途径等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努力成为该领域内具备核心技术、转化效率高、示范作用明显的工程技术原发地、聚集地和成果转化枢纽,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内容包括设备硬件体系、研发保障体系、人力资源体系、成果转化体系等,项目总投资1200万元。
中心主任
倪福生(1961~ ),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1996年3月毕业于上海理工大学,获热力叶轮机械专业博士学位,安徽无为人。现任疏浚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疏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水力发电学会机械疏浚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疏浚协会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疏浚工程基础理论研究,疏浚装备关键机具研究开发,疏浚工艺及仿真等。近年来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利部公益项目、交通系统、水利系统委托疏浚设备与技术研究开发等多项纵向、横向科研项目,科研项目经费累计超过6000万元。撰写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检索3篇,EI检索9篇。已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50余人。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水利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发明专利授权5项、实用新型授权4项;发明专利受理25项、实用新型受理15项。曾获得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高等学校“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水利部优秀教师、常州市劳动模范、严恺教育奖二等奖、严恺科技奖二等奖等荣誉称号。
评估情况
2019年10月至12月,依据《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评估细则》,教育部对该中心评估结果为良好。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7 11:22
目录
概述
中心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