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
耳鼻喉科疾病名称
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是一种常见的由肠道病毒,主要是柯萨奇病毒A型和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或呼吸道侵入人体并导致该疾病的发生发展。特别是免疫力较弱的婴幼儿和那些接触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的人群,更容易感染该病毒。疱疹性咽峡炎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其中春夏季为高发期,更常见于六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
病因
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因是病毒感染,主要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A型和肠道病毒71型,病毒通过消化道或呼吸道侵入机体引起疾病的发生发展。
发病原因
病毒通过鼻咽、口腔侵入呼吸道及消化道局部黏膜,在黏膜上皮细胞以及咽部或肠道淋巴组织停留和复制,然后释放入血液,引起相应组织和器官发生一系列炎症反应。
诱发因素
免疫力低下的婴幼儿更容易受病毒感染引发疾病。
接触到病毒污染的手、物品,与隐性感染者密切接触等均可引起感染。
症状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较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具有与呼吸道感染相类似的症状,如发热、咽痛、 咳嗽,也可出现消化道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疱疹性咽峡炎的局部典型症状为口腔咽峡部出现疱疹
典型症状
该病起病迅速,常突然发热和咽痛,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部分患儿可出现高热,严重者可高达40℃以上,甚至引起惊厥,发热可持续2~4天。
咽痛明显,严重者可影响吞咽。婴幼儿可因口腔疼痛表现出流涎、拒食、哭闹等症状。
典型症状为口腔咽峡部疱疹,初起表现为咽部充血,进而咽峡部的黏膜上出现散在的灰白色疱疹,直径2~4mm,数目多少不等,疱疹周围红肿,1~2天后疱疹破溃形成溃疡,疱疹也可出现在口腔的其他部位。
伴随症状
可伴随咳嗽、流涕、呕吐、腹泻等症状。
就医
春夏季为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季节,且多发于6岁以下学龄前儿童,值此阶段父母应注意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当孩子出现突然发热、明显咽痛、拒食、呕吐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医生根据患者呼吸道感染症状、典型的咽峡部疱疹,结合流行病学史和病原学检查即可做出诊断。
就诊科室
儿童患者可就诊于儿内科、儿科,成人患者可就诊于呼吸内科。
相关检查
如白细胞总数增多、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应考虑合并细菌感染
一般患儿谷丙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轻度升高;一些病情危重的患儿会出现有心肌肌钙蛋白(cTn)和血糖升高。该检查可协助帮助判断患儿病情。
留取咽部和粪便标本进行检测,可确认是否有病毒感染以及具体病毒类型。
累及到肺部的患儿,可表现为双侧肺纹理增多,可有间实质浸润,也有部分患儿以单侧肺部改变为主。
如果累及到神经系统,可以观察到脊髓灰质和脑干的损害。该检查可协助判断患儿是否有神经系统损害。
鉴别诊断
根据疱疹性咽峡炎的特征及疱疹病损的位置医生一般不难鉴别。
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感染,传染性强,可通过飞沫传播,四季均可发病。多见于6岁以下的儿童,成人也可发病。
主要症状为口腔黏膜上出现聚集性的小水疱,疱疹可发生于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可伴有有发热和局部淋巴结肿大。
该病有自限性,一般7~10天可自愈,无瘢痕,常具有复发性。疱疹性咽峡炎的口腔病损部位多在口腔后部,如咽腭弓、 软腭、悬雍垂等处,可与之鉴别。
多由革兰阳性球菌引起,没有传染性。
常见于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患儿,好发于口腔的唇、颊、软腭或齿龈等处的黏膜。溃疡面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凹陷、有白色或黄色的中心、周围充血微红肿,有明显疼痛感。
大多数患者在1~2周内自行痊愈,可有周期性复发状况出现。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疾病早期出疹前可见口腔黏膜白斑,常见于颊黏膜近臼齿处,病损部位外有红晕。黏膜斑块在皮疹出现后会逐渐消失。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
全年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节多见,呈散发性具有较强传染性。
其感染所致疱疹可见于口腔任何部位,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常有疼痛。皮疹还可出现在头皮、眼结膜及会阴部,会蔓延至全身。
因感染肠道病毒所引起的疾病。
前驱症状有发热、困倦与局部淋巴结肿大,然后在口腔黏膜、手掌、足底出现散在水疱、丘疹斑疹,数量不等。
口腔损害广泛分布于唇、颊、舌、腭等处,初起时多为小水疱,迅速成为溃疡,经5~10日愈合。
同期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的感染病原可能相同,但疱疹性咽峡炎口腔病损部位多在口腔后部,如咽腭弓、 软腭、悬雍垂等处,手、足等处并无疱疹,可与之鉴别。
治疗
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原体主要为柯萨奇病毒A型和肠道病毒71型,目前尚无特效的抗该类病毒的药物和治疗手段。
一般采用对症治疗和病因治疗。此外,发病期间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一般治疗
药物治疗
患儿体温达到38.5℃以上,伴有明显不适时需降温治疗,除进行物理降温外,也可给予退热药物进行降温。
常用退热药物包括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需要注意的是两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4~6小时,24小时不超过4次。
患儿发生高热惊厥时,需要及时进行止惊治疗,常用药物为咪达唑仑水合氯醛
目前尚无特异性抗病毒治疗。
干扰素α
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可抑制病毒复制时蛋白质的合成、增强未感染宿主细胞抗感染能力和激活宿主免疫细胞。可以通过喷雾或雾化给药,局部用药使用便捷,儿童容易接受,且安全有效。
不常规推荐利巴韦林治疗疱疹性咽峡炎。必要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家长不宜擅自给患儿使用。
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可根据中医理论辨证论治,发热出疹期,患儿暑热挟湿,治法以清热解毒祛湿为主;退热消疹期,患儿余邪未尽、气阴两伤,治法以清热除湿、益气养阴为主。
预后
大多数患儿全身和咽部症状在1周左右自愈,预后良好,极少数重症患儿会出现脑炎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肌炎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感染后可对相同血清型病原体产生免疫,但如果感染其他血清型的病毒仍会再次患病。
并发症
感染肠道病毒71型患儿,少数可累及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出现脑炎、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迟缓性麻痹、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这部分患儿病情相对严重,需要住院治疗。
参考来源: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1 21:08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