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病(拼音:bìng)是汉语一级通用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也见于《左传》《论语》等战国以前的著作。病的本义是困苦,由此又引申指精神、身体、国家人民方面的困苦,如困扰、(病情)危重、灾祸等。战国以后,由病情危重衍变为重病义、疾病义。
文字源流
形声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主流形体从疒(nè),丙声。“”的古字形像一个病人依靠床上的样子,于此作为形符,表示义与病痛有关;“”字作这个字的声旁,指示读音。有人说,“丙”代表南方,代表火。人伤风感冒后,身体发烧,重者“烧得像炭火”,所以在疒字下面加丙,造出病字。战国楚系文字或作从疒、方声(图2)。“方”为方国,于此仅作为不示义的声符,表示音读。字中像床腿的部分,隶书(图5、6)中变为两点。上的一横后来加上一点,变为“疒”(图6)。“疒”旁在隶书中还有省略为“广”的(图7)。
“病”的本义曾被认为是重病,依据是《说文解字》:“病,疾加也。从疒,丙声。”“疾加”就是加疾,意思是疾病加重。《论语·子罕》:“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何晏集解引包咸曰:“疾甚曰病。”“子疾病”谓孔子病重。后来经过考证,《论语》《左传》等上古早期文献中的“病”指的是生病的状态,作形容词,而不是名词性的“疾病”。由此学者们判断“病”本义应为(病情)危重。
后来又有学者指出“重病”和“危重”都不是本义,通过观察、分析上古八部文献(《诗经》《山海经》《易经》《尚书》《论语》《国语》《仪礼》)所述“病”的诸义,有困苦、困难、贫困、饥困、忧虑等,可见都是各种各样的困顿、乖蹇的遭遇,不难发现有共同的义素“困”,“困”是许多“病”义的共同核心。其次是苦、痛苦、重危、惫困之类是肉体之苦,忧虑、耻辱、怨恨等是种种精神之苦:至于困、困难渚义则肉体精神有之;侵害、灾祸是加于国家人民之苦。困与苦是“病”的词义的最大公约数。若此,作为一个词的所有引申义的起点的本义当是困与苦两个义素的结合体。于是,根据“病”的早期训诂和文献用义从而得到困是“病”的本义。所谓困苦,指艰难痛苦。通过统计上古八部文献中“病”字的使用情况,无一例用作“疾病”。“疾病”的含义一般用“”,“疾”字的产生也比“病”早,按照语言简约性原则,重复出现本义为疾病义的“病”也是没有必要的。
作为本义的困厄、困苦义,是人的身体与精神的总称;人生活在国家社会之中,因此又常用于国家和人民。于是其适用范围很有规则,大率是人的身体、人的精神、国家人民三方面。引申方式总体是从困义的辐射式,下面简约梳理三个引申系列:
1、用于人的精神方面:①困苦常常遇到困难造成,故引申为困难义,可作名词、动词。困难不能解决产生困惑,也多忧虑,遂引申为忧虑义。②精神上的困苦常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对于造成自己困苦的人或事往往不满、怨恨,于是产生怨恨义。③如能为自己的遭遇或错误而困苦,即会有羞耻之情,遂产生羞辱、耻辱义。若是此种困苦缘于自己的因素所致,或出于自咎自责,就产生惭愧义。
2、用于人的身体方面。①困苦对身体造成痛苦,故产生痛苦义。②经常性遇到困苦,遂有困扰义。③不断的困使身心消耗而疲乏,故引申为疲惫义。④食不果腹的饥俄,常给人造成困苦,故引申为饥困义。⑤对身体最大的困苦莫过于危及生命,即致病重、病危,故引申为危重义,先用于“疾”后,貌似“疾病”连用;后有时也可“病”单用作危重义。通过长期“疾病”连用,受“疾”的词义渗透,至战国时期危重义终于演变为疾病义。
3、用于国家人民方面:①国家的困苦常由于天灾而致,故有灾祸义,②国家人民之困苦还由于外患,故有困扰义;重者是侵害义。③对于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的失败等于降临困苦,故引申为失败义。④国家的困苦常表现为国与民之贫乏故引申为贫困义。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七】【疒部】皮命切(bìng)
疾加也。从疒丙声。
说文解字注
“疾加也”注:苞咸注《论语》曰:疾甚曰病。
“从𤕫,丙声”注:皮命切,古音在十部。
广韵
皮命切,去映並 ‖丙声阳部(bìng)
病,忧也。苦也。《说文》曰:“疾加也。”皮命切。四。
康熙字典
【午集中】【疒部】 病;部外笔画:5
《唐韵》《集韵》《正韵》竝皮命切。音寎。《说文》:疾加也。《玉篇》:疾甚也。《释名》:病,并也。并与正气在肤体中也。
又《广韵》:忧也。《礼·乐记》:病不得其众也。注:病,犹忧也。以不得众心为忧。
又苦也。《书·吕刑》:人极于病。传:欲使恶人极于病苦,莫敢犯者。《左传·襄二十四年》: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又恨也。《左传·文十八年》:阎职曰:与刖其父,而弗能病者,何如。注:言不以父刖为病恨。
又困也。《礼·表记》: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注:病谓罪咎之。疏:谓不以已之所能使他人必能。若他人不能,则为困病。
又辱也。《礼·儒行》:今众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注:诟病,犹耻辱也。
又短也。《晋语》:公曰:舅所病也。注:病,短也。
又病,坊闲曹也。《类要》:唐以祕书监望虽清雅,实非要剧,以监为宰相病坊,丞及著作郎为尚书郎病坊,祕书郎及著作佐郎为监察御史病坊。
又《韵补》叶被旺切。音傍。《黄庭经》:宅中有士,常衣绛,子能见之,可不病。横立长尺,约其上,子能守之,可无恙。
近义辨析
疾、病
二字在“疾病、生病”的意义上是同义词,并没有轻重的区别,都既可指重病,也可指一般的病。《吕氏春秋·贵公》:“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又《知接》:“管仲有疾,桓公往问之。”同一件事,有时用“病”字,有时用“疾”字,可见这两个字没有轻重之分。《吕氏春秋·异宝》:“子培疾而死。”“疾”而至于死,可见“疾”并不指轻病。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病”可指病情加重,“疾”不具备这个意义。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疒”从上、左包围“丙”,底部“疒”“丙”齐平。“疒”,首笔点在竖中线右侧,末两笔点和提分写在横中线上下。“丙”,短横在横中线上方;竖在竖中线左侧;㇆(横折钩)的横段在横中线下侧;框内撇、点收笔处点笔稍高,底部“冂”低。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30 08:17
目录
概述
文字源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