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岱
清代陆次云所作诗作
《登岱》是一首创作于清代的诗作,文学体裁是诗,作者是陆次云
作品原文
登岱 陆次云
得过三观古,因上岱宗颠。
海吸长河远,天包大地圆。
五更先见日,九点半升烟。
孰谓方域广?回环睥睨前。
登岱 元好问
泰山天壤间,屹如郁萧台。厥初造化手,劈此何雄哉。
天门一何高,天险若可阶。积苏与垒块,分明见九垓。
扶摇九万里,未可诬齐谐。秦皇憺威灵,茂陵亦雄才。
翠华行不归,石坛满苍苔。古今一俯仰,感极今人哀。
奇控忘登顿,意惬自迟回。夜宿玉女祠,崩奔涌去雷。
鸡鸣登日观,四望无氛霾。六龙出扶桑,翻动青霞堆。
平生华嵩游,兹山未忘怀。十年望齐鲁,孤云指层崖。
青壁落落云间开。眼前有句道不得,但觉胸次高崔嵬。
作者简介
陆次云,字云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朝康熙年间召试鸿博。曾做过江阴知县,官声颇佳。善作诗文,著有《峒溪织记》、《玉山词》等近十种诗文集。
元好问(音取hào,喜爱之意,名与字义同),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代著名诗人、史学家。七岁能诗,有神通目。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蒙古南下,避乱河南,诗名震京师,称为元才子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进士;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后不仕元,二十余年潜心编篡著述。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作品赏析
陆次云版赏析
首联采用开门见山的写法,紧扣题目“登岱”,直接写登山。“三观”指登泰山必须经过的三座古时宫观:王母池、斗母宫、碧霞观。“岱宗”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故称岱宗。“因”是顺着。“颠”即“巅”。“得过三观古,因上岱宗颠”是说,要登上泰山,必须经过三座宫观,顺着一路攀登上去,才能到达泰山之巅。首联写的是登山景况,从侧面烘托了泰山的高峻。
颔联“海吸长河远.天包大地圆”紧承“因上岱宗颠”,着力描绘泰山极顶所见的壮丽景象。“长河”即“黄河”。这两句的意思是:站在泰山之巅,举目远眺,不尽的黄河从远方逶迤而来,向着大海奔腾而去;天宇笼罩大地,好像把大地都包裹在其中了。其中“吸”、“包”二字用得好。黄河奔流人海说成被大海吸纳而去.一个“吸”字,赋予景物以动感。“包”字则笔力千钧,大有囊括天地之势。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覆地,地载天,天地相涵”,“天包大地圆”也有此意。这幅图景极富立体感,作者俯视仰望,纵横兼顾,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泰山图。
颈联描绘的是泰山日出的壮丽奇观。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五更”指三至五点,即是拂晓之前。“九点”指九州.中国古代分为九州。从高处俯视。九州如九点烟尘.极言高处之高。泰山之巅在日观峰.由于山高,山南山北泾渭分明:山南已见日出,山北还没天亮。杜甫《望岳》诗“阴阳割昏晓”也是此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在泰山之巅.五更时可先见旭日东升,云蒸霞蔚,俯瞰大地,冉冉升起半笼轻烟.
尾联“孰谓方域广?回环睥睨前”还是烘托泰山之高。“方域”就是疆域,“睥睨”是斜着眼看。这两句的意思是:谁说大地疆域广阔无边.我左看右看,全部收在眼底了。诗人不直接说泰山之高.而是说大地景物尽在眼前.就比前面的直接描绘更进一层,而且更富于变化。同时。这两句诗还巧妙地化用了孑L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篇》)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之意,含蓄自然.富有新意。
纵观全诗.境界壮阔,气势恢宏.采用烘托、夸张的手法,不直接写山高而山高自见。化用前人诗意,丝毫不露斧凿痕迹。《登岱》一诗以高超的手法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峻.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和高瞻远瞩的无畏气概.确是一首咏赞泰山的名篇佳作。
-
参考资料
登岱 元好问.古诗文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1 21:14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