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山
陕西省佳县白云山
白云山,位于陕北佳县城南5公里处的黄河之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云山古称双龙岭,亦叫嵯峨岭,后因终年白云缭绕,而称白云山,庙也因“山门无锁白云封”而叫白云观。
地理环境
庙也因“山门无锁白云封”而叫白云观,每年的4月8为大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是相当的多,我看见当地人 一般都去求财 求官,求儿女的很多。听说很灵验的。有求必应。
这里山水相映,白云缭绕,松拍参天,庙宇林立,是全国著名风景名胜区和道教名山,据《佳县志》记载,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终南山道士李玉凤云游四方,来到白云山,观其山其景秀,便结庐而居,采药治病,设化教民,普济众生,他医德高尚,医术好,一时间名扬四方,被万姓尊为玉凤真人。白云观便是在真人的主持下开始修建的。
历史由来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神宗皇帝朱翊钧给白云山颁施对旨一道,亲赐《道藏》4726卷,从此白云山名声大震,当地大兴土木,营造道观,后经历代续建补葺,建成了以道为主兼有儒、释庙宇各类建筑100余处、占地200余亩的宏大宫观。成为全国著名道教圣地,为西北地区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
白云山属典型的庙观文化,它把祖国的传统文化、宗都文化、黄河文化、黄土文化、民族文化等有机地熔于一炉,其内涵深刻,形式多样,内容广泛,不失为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
诸神荟萃
白云山由崇尚道教起步,因建庙立神成形。54座宫、殿、楼、祠等组成的庙群,自成格局,各具特色,都是因神建庙,每庙必神,200多位神,400多尊像司职各又相互联系。其中以道教系列神为主,儒、释、道三教交汇。即供华夏大地供奉的传统神,也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神。白云山神之多,神之全,真可谓诸神荟萃,集于一山,这在各地的古观古寺中是少见的,其间记述和演绎了许许多多宗教故事、神话传说。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知白云山神,亦知天下神。宗教现象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和现实存在,白云山这座宏大完整的神的宫阙,为我们研究宗教文化提供了一个丰富的资料库,它让人们从历史的、现实的眼光去审视神,了解神,认识神,体会神,监别神,从而甄别真伪,领悟虚实。
白云山白云观,又名白云庙,位于佳县城南的白云山上,濒临黄河,蜿蜒跌宕,景色壮观。因庙依山而建故得名。这里白云缭绕、松柏苍郁、庙宇林立,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素以关西名胜闻名于西北、华北等地。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庙宇古迹
白云观创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重修并扩建。数百年来,经过不断营建修葺,共建庙宇53座,建筑面积8.3万多平方米,规模宏伟,气势壮观。这座古建筑群依山势高低起伏而建,以真武祖师殿为中心,殿、亭、阁、楼参差错落,星罗棋布。经黄河滩头登白云观,须攀618级台阶。观内底层建筑为五龙宫,有正殿、两廊、观音楼等。宫北为四道天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祠分列其上。真武殿是白云观的主要建筑,屋宇崇高,辉煌雄伟。殿前有钟鼓楼。钟楼的钟声,隔黄河的山西境内亦可清晰听到,因而有佳县八景之一的“白云晨钟”之誉。真武殿四周的建筑有藏经阁、瑞芝阁、超然阁、七圣楼、玉皇楼文昌楼、东岳庙、关帝庙、三灵庙、二斗祠、圣母祠、三清殿、三宫殿、白云洞、真人洞等。
白云观建筑精巧,别具一格,古朴典雅。观内保存有叙述道、佛教经变故事和山水人物的彩色壁画1590余幅。壁画内容丰富,绚丽多彩,系古代陕北民间和明代铁钟、清代铜钟等珍贵文物。1947年,毛泽东主席转战陕北来到佳县,两次登山赏景,并告当时县委领导同志要保护文化遗产,白云观现已成为陕北独特的旅游胜地。白云山庙是一座存留完整、规制宏大的古建筑群,包括庙堂、牌坊、亭台、通道、桥梁等,古建面积8.1万平方米。这座恢宏的古建群在平面布局上依山势渐次升高,形成三条轴线,鳞次栉比,疏密得当。主轴、次轴均采用两翼对称这一传统布局,建筑大都用木结构,并充分利用榫卯结合之木构架,种类多达20余种。建筑屋顶依照庙堂的尊卑、作用、位置等,采用了歇山、悬山、硬山、重檐等众多形制,同时分别覆以高贵琉璃瓦或布瓦,产生了高低有别、主次分明、色彩缤纷的效应。屋脊兽头也形式繁多,造型优美,是很有价值的工艺珍品。木牌坊在白云山古建中享有特殊身份,它兀然独立,飞檐出挑,翼角翘起,搏风击雨数百年不倾不圮。白云山出类拔萃的建筑,和谐地体现了明清营造法式,又融入了鲜明的地方风格,显示了历代建造师的工艺水平。
雕塑艺术
白云山的雕塑艺术渗透于整个建筑群的各个角落,数量之多,名目之繁,令人目不暇接。白云山雕塑艺术取材极为广泛,有石作的栏杆,旗杆、石狮、牌坊、台基、柱础、香楼等;有木作的梁、坊、雀替、门窗、神龛、神像、匾额、供器等;有砖瓦作的勾头、滴水、墀头、钱檐、脊兽等;还有金属,琉璃泥塑等多种多样雕塑饰品。白云山的雕塑题材也有多种形式,有龙、凤、麒麟等传说中的动物,更有飞禽、走兽、花卉、风景、人物等。雕刻的表现手法也种类繁多,即有剔底起突,也有浮雕、立体圆雕等等。这些艺术作品有的朴实庄重,有的简洁明快,有的粗犷雄浑,有的精细流畅,不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而且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书画珍品
白云山现存碑刻157块,或以功德记事,或云游名山大川之文人雅士挥豪泼墨,留下了许多书法精品。其中明代万历年间山西粮道吴宗义所书的两块草书碑,如飞龙流水,自然有势;悬挂在真武大殿由开山道人李玉凤所书的木匾额“玉虚宫”苍劲有力,壮实浑厚,当年毛主席看到时也伫立良久,赞不绝口。近年来,也有赵朴初、启功等书法名家留下的真迹。
壁画艺术
是白云山最有艺术价值的民间艺术之一,现存在1300余幅。这些壁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色彩艳丽的大型工笔画,有描述神话传说的彩色连环画,有中堂、条幅式山水风景画,有色调清淡的花草水墨画。这些壁画,都出自民间画匠之托手,大都为明清之作,保存了古代民间的绘画艺术特色。
白云神韵
白云山道教音乐被誉为白云神韵,圣境仙乐。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北京白云观道士王真寿等,持陕西布政使司贴来白云山总理教务,首次把北京白云观的道教音乐传到白云山,因而白云山道教音乐具有古典音乐和宫廷音乐的双重成份,即古朴典雅,又庄重肃穆。清康熙年间,白云山道士苗太稔云游江南各地,广集名山道乐,因而,白云山道教音乐又具有婉转优美、清新秀丽的江南风格。在长期的演出活动中,道士们吸收佛教、晋剧、唢呐、民歌中的曲调和技巧,形成了以经韵曲调、笙管音乐、打击乐为主的独具特色的白云山道教音乐,并成为道教音乐四大流派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一派。白云山道教音乐曾传播四方,誉满省城,这一神韵仙乐仍诵唱古观,经久不衰。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06 10:01
目录
概述
地理环境
历史由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