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即陕西省北部地区,包括延安市、榆林市两个市,延安、黄陵、洛川、黄龙、富县、宜川、甘泉、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吴旗、榆林、府谷、神木、佳县、吴堡、清涧、绥德、子洲、米脂、横山、靖边、定边等25个县市。东隔黄河,与山西省的保德、军渡相望;西邻甘肃、宁夏,与华池、盐池接壤;北连沙漠,与内蒙的伊克昭盟(东胜)为邻;南至金锁关,以铜川、白水、韩城为界。
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榆林的部分地方(
神木、
府谷、
佳县等地)在
雍州白翟的一部分,战国时为
秦国上郡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秦始皇分天下为
三十六郡,上郡是其中一个。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
项羽三分关中,封秦朝的降将
董翳于上都为翟王,二年翟王降汉高祖,汉又置上郡,七年(公元前200年)置
西河郡(郡址在
内蒙古境内),领言阴、言阳(神木市
秃尾河两岸)和榆谷(
府谷县北河套中)三县。其时
定边县属
北地郡马岭县地。 三国时期,上郡、西河郡为
匈奴占据,未设置
郡县。东晋时期,匈奴王
赫连勃勃在
统万城(今
靖边白城子)建立
大夏国。公元427年,
北魏灭大夏,设立统万镇,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改设
夏州,并在境内设置化政、阐熙、朔方三郡。
西魏大统十二年(公元546年),增设长州及
大安郡,同时把
化政郡改称
弘化郡。废帝元年(公元552年),撒销
朔方郡,另设绥州及安宁、安政、
抚宁三郡。
北周保定二年(公元562年),增设
银州及中
乡郡。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因避
文帝父亲
杨忠的名讳,将中乡郡改称真乡郡(今佳县真乡川);三年撤弘化、大安、阐熙、安宁(今
绥德以南)、安政(今
清涧境内)、抚宁(今
米脂西部)、真乡郡,仍设夏(治统万)、长(治长泽,今靖边境内)、绥(治龙泉,今绥德县城)、银(治儒林,今
横山境内)四州;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将绥州改称上州,三年撤销州制,设立朗方、雕阴二郡。
隋末唐初,榆林为地方豪族
梁师都占据,自称
梁国,潜皇帝位。贞观二年师都被灭,唐复设银、绥、夏三州,均属
关内道管辖。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在本区东北部增设
麟州(治所今神木杨城)。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撤州设上郡(今绥德)、银州郡(今党岔)、朔方郡(今白城子)、新
秦郡(今杨城)。
乾元元年(公元753年)撤郡,复设绥、夏、银、麟四州。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午)宥州治所由内蒙
鄂托克旗迁到今定边境内。后唐庄宗
李存勖以府谷县升州(今之府谷)。
五代时期州县设有夏州(领朔方、德静、宁朔三县,均在今靖边境内)、银州(领真乡、开光、儒林三县,在今米脂、佳县境内)、麟州(领新秦、连谷、银城,在今神木境内)、府州(今府谷)、绥州(领绥德、龙泉、延福,城平、
大斌五县,在今绥德、清涧、
吴堡、
子洲境内)。
北宋时,榆林属
永兴军路(初名
陕西路),绥州、
宥州被
西夏占据,未设郡县,
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收复,元符二年(公元1096年)后,得失无常。
宋高宗南渡后,又沦为金有,属
鄜延路的一部分,设
绥德州、
晋宁军(佳芦紫),
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撤军设绥德州、
晋宁州(二十四年改佳州)。元代绥德州、佳州属
延安路,绥德州领清涧、米脂二县,佳州领神木、府谷二县。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在长城一带设置
榆林卫,孝宗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九月设立东路神木道,领佳州、府谷、神木三州县,中路
榆林道领绥德、米脂、清涧、吴堡四州县,西路靖边道领保安(今
志丹)、安定(今
子长)、
安塞三县,包括榆林地区的定、靖、横三县。
清雍正年间,设有
榆林府和
绥德直隶州两个省辖行政区。
辛亥革命后,1913年废府州制度,设榆林道。后又废道,各县由省直辖。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本区除榆林城外,各县先后解放,在原
苏维埃政权的基础上建立人民政府,设置绥德、三边两个分区,分别管辖绥德、米脂、佳县、横山、清涧、吴堡和靖边、
定边、安边(后撤销)。1944年1月10日从绥德、米脂、清涧、横山及延属分区的
子长五个县各划出一部分成立
子洲县,属
绥德分区。当时,神木、府谷之东区设神府特区,归
晋绥边区管辖。1949年6月1日
榆林城和平解放,撤销三边分区,设榆林分区,管辖榆林、定边、靖边、横山、神木、府谷六县。1950年5月成立绥德、榆林两个专区。1956午10月撤销
绥德专区,将所辖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六县并入
榆林专区,子长、
延川并入延安分区。1958年将十二县并为榆林(横山)、
神木(府谷)、靖边、定边、绥德(民堡、清涧、子洲)、米脂(佳县)六县。1961年所并各县恢复原制。1968年将
榆林专员公署改为
榆林地区革命委员会,是一级政权机构。1979年改为榆林地区
行政公署,为省人民政府的
派出机关。1988年9月2日,
榆林县改为县级榆林市。2000年7月1日,
榆林地区行政公署撤销、设立地级榆林市,原县级榆林市改为
榆阳区,
撤地设市,将榆林地区正式改为了
榆林市。
区域位置
地理环境
延安市
位于
延安地区中部,东西宽50公里,南北长96公里,丘陵沟壑地貌,海拔最高1525米,市区海拔957.6米。
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9.4℃,
年降水量550毫米,无霜期52天。有天然
次生林173万亩,中草药材180余种,
野生动物30余种。煤炭总储量约5000万吨,石油储量4845万吨。全市总人口317313人。
榆林市
榆林市位于
陕西省的最北部,在陕北
黄土高原和
毛乌素沙地南缘的交界处,也是黄土高原和
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是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辖
榆阳区和
府谷、
神木、
定边、
靖边、
横山、
米脂、
佳县、
子洲、
吴堡、
绥德、
清涧11个县,总面积43578
平方公里,总人口3351437人,耕地64.1万公顷,为陕西
杂粮的主产区。能源
矿产资源富集一地,被誉为“中国的
科威特”。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中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
气田。轻工产品以皮革、纺织、毛毯最为出名。名胜古迹有
红石峡、
镇北台、
李自成行宫、易马城等。
经济
农业发展
安塞县坚持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领农业农村工作全局,不断加大
惠农政策扶持力度,全力加快农村
主导产业开发,狠抓农业
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生产农村基础建设呈现良好态势。 农村主导产业开发势头强劲,
质量效益稳步提升。该县棚栽业在菜农培训、
生产管理、
技术推广、市场营销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整体开发水平全面提升。截至目前,全县共落实新建大棚1627棚,已动工建设1232棚,实施旧棚改造1156棚。生态
农业示范园万头
仔猪养殖场和大型沼气站
建设项目全面启动实施,“
三通一平”工程基本完成。
林果业开发力度加大,
果园管理工作得到加强。春季完成新建果园预整地1.3万亩;实施果树
整形修剪10万亩,大改形5.5万亩,巧施肥5万亩,
病虫害防治10万亩,强拉枝5.5万亩;嫁接苗木280万株。草畜业开发稳步推进,在规模养殖和
经营效益上取得了新突破。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县草畜产业发展的决定》,对人工
种草、规模养殖户、养殖小区建设等方面给予补助和贷款贴息,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发展草畜产业的积极性。春季共落实人工种草面积4万亩,发展各类养殖户300多户。深入开展了
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活动,全县畜禽免疫率达100%。
退耕还林成果得到巩固,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安塞县抓住今春雨水充沛、
土壤墒情好的有利时机,集中时间、劳力和苗木,对历年来工程实施质量不合格,苗木
成活率、
保存率低的小班和地块进行了全面弥补完善,退耕还林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和发展。完成新造林2.1万亩,
补植造林20.4万亩,绿化道路116公里;实施中
幼林抚育46万亩;育苗2132亩。继续推行
工程造林机制,认真实施
延靖高速公路百里绿色长廊、城区绿化和石油
企业义务植树基地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重点区域的绿化、美化取得了明显成效。完成绿化面积6300亩,栽植各类大苗52万株。全面落实禁牧封育措施,集中组织开展了春季禁牧封育
专项整治活动,从严从重查处了一批偷牧乱牧行为,促进了
自然植被的快速恢复。
农业基础建设全面加强,综合
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安塞县坚持以村庄周围和旱沟
淤地坝为主攻方向,科学规划,合理选地,全力加快基本农田建设。已完成9个乡镇、7096亩基本农田
建设规划。狠抓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开工建设了淤地坝
建设工程2座。积极实施农村沼气
国债项目,大力发展农村新型能源。共落实新建沼气池1500口,其中已动工建设120口。全面落实
粮食直补政策,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生产。已落实粮食
种植面积40万亩,其中完成
地膜覆盖种植6.6万亩。
科学规划,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安塞县全面启动了15个示范村、18个推进村建设。狠抓15个试点村的巩固提高工作,村庄绿化基本完成,
道路改建、巷道硬化、给排水等
配套工程全面开工建设,预计6月底全部完工。坚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科学设计的原则,认真组织编制65个
中心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其中31个村村庄建设规划通过了初审。以
白于山区为重点的扶贫开发工作进展顺利,完成了6个扶贫重点村建设,启动了3个村、117户、615人的异地搬迁。全面加强农民培训教育,农民综合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全县共举办各类培训会20多场次,受训农民达1.2万人次。
工业发展
延安是中国
石油工业的发祥地,1907年打成了
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全市共有地方
石油开采、炼制企业3户, 2004年全市地方
石油产量达到626万吨,原油加工量达到664万吨,预计2005年
原油产量可达到750万吨,石油工业已经成为我市经济
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和主要拉动力量。我市高度重视石油开发的秩序整顿工作,石油工业发展逐步走上了科学开采、有序开发、依法规范、
持续发展的路子。
欧新黔在听取情况汇报后说,
延安市在规范石油开采秩序、
保护环境和资源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依法打击和取缔了一些非法开采企业和
土炼油,有效维护了
国家利益,促进石油工业得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她同时指出,陕北石油开发还存在着体制、机制和政策上的一些矛盾和问题,
延安市各有关部门对此也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建议,调研组将认真汇总这些建议,在进一步调研的基础上,上报国家有关部委进行研究。
陈强代表市委、市政府对调研组一行专程前来我市进行调研,关心和支持老区建设表示感谢。陈强说,延安石油工业的发展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各部委的大力支持,经过多年的发展,石油工业已经成为我市经济和财政的主要支柱。延安将一如既往地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发展石油工业,推动陕北石油工业健康持续向前发展。
历史文化
红色文化
陕北是中国的革命圣地。党中央和
毛主席等老一辈
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过13年,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革命纪念地和丰富的
精神财富——陕北革命精神。全市境内的革命文物达140多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延安市区内的
凤凰山旧址、
杨家岭旧址、
枣园旧址、
王家坪旧址、子长市瓦窑堡(原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旧址)等国家级保护文物。省级革命文物有:延安市区内的
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南泥湾旧址,
吴旗县、
志丹县、子长市、
安塞县革命旧址、旧居、刘志丹陵园、谢子长陵园、
洛川县冯家村“洛川政治局会议旧址”等。
陕北自古就是
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文化交融的“
绳结区域”。在陕北形成了以
秦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了部分北方草原文化的独特文化个性。
先秦时期,陕北一直是畜牧区。秦汉以后,农耕业大量发展,成为
半农半牧区。一直到
隋唐时期,陕北南界的黄龙山仍然是农耕区和半农半牧区的天然
分界线,这种状况在宋代以后才逐渐有所改变。从陕北地名中,可以看出
古代民族的
地理分布和各
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称号来源
陕北,特指陕西的延安和榆林地区。他是相对于陕西的
陕南和关中而言的,因为它地处陕西北部,故称为陕北。该地区东隔
黄河与晋西相望,西以
子午岭为界与甘肃
宁夏相邻,北与内蒙古相接,南与关中的
铜川相连,其范围包括榆林和延安的25个县区。
根据陕西省
地理国情监测成果,陕西省最北位于榆林市府谷县古城镇,各地市中,行政区域南北最长是榆林市,为312.0千米。确定陕北——关中界线为:由西向东依次为黄陵——
旬邑分界;
印台区金锁关镇;
宜君县哭泉镇、
云梦乡、
王石凹街道;印台区——
富平县分界;
白水县林皋镇、荛禾镇、
北塬镇;白水——
洛川分界;黄陵——
澄城、
合阳分界;
韩城——合阳分界;
韩城市芝阳镇、巍东乡、
新城街道、
西庄镇、
龙门镇。
陕北方言
陕北话属汉语的
晋语方言,至今保留
入声。共有24个声母,比普通话多了个声母,即有全
浊声母V,Z和次浊声母η。
方言词汇也有自己独特之处。独特之一是保留不少
古汉语词语,如“逍遥散诞”、“贱脏(去声音,卖东西) ”、“鼻子A”、“A”(多) ,“过啐”、“身子”、“植”、“樨”等;另有不少独特的甚至为外地人所不可理解的词,举不胜举。如星星为“星宿”,雷击为“龙抓”,顶风叫“戗风”,洪水叫“山水”,土块叫“土疙瘩”,“去年”叫“年死”,‘现叫“尔格”,什么时候叫“多乎r”,玉米叫“金稻黍”,高梁叫“红逃黍r”,高梁杆叫“棒棒”,自生的叫“柳生”,
树干叫“树不浪”,牲口叫“牲灵”,
牛犊叫“牛不老”,
公羊叫“羯羝”,公猫叫“儿猫”,母猫叫“女猫”,公猪叫“羯猪”,公狗叫“伢狗”,
蚜虫叫“油汉”,窑顶叫“脑畔”,门坎叫“门限”,台阶叫“圪台”,耳光叫“屄斗”,劳动叫“受苦”,害病叫“难活”,叫干饭为“捞饭”,叫猪羊内脏为“下水”,小孩过生日叫“过啐”,参加红白大事叫“寻门户”或“赶事情”,债务叫“饥荒”,叫小为“猴”,连说带骂叫“谴葬”,挨批评叫“挨头子”,巴结人叫“溜尻子”,派遣叫“打发”,强迫人做事叫“罟”,完蛋叫“毬势”,热闹叫“红火”,茂盛叫“葱”,不端叫“咻”,不直叫“圪柳”,疲劳叫“熬”,害羞、丢人叫“背兴”,蔬菜放时间长不新鲜叫“死蔫”,粮食变质叫“A”,住、闲呆叫“盛”,支持不住叫“立不定”,坏人坏事叫“儿人儿事”,全部叫“一满”,拉、握叫“动”,知道叫“解下”(读haiha),不知道叫“解不下”,拾、拣叫“乱”,身体曲叫“骨敛”,互相说话叫“拉话”,抗叫“掏”,光屁股叫“赤独子”,赶叫“断”,够不着叫“探不见”,煤渣叫“兰炭”,拿叫“撼”,筛、拣叫“唼”,搀扶叫“A”,揪叫“”,中间叫“当旮旯”,塞叫“擩”,头摇摆叫“卜唻” , 帮忙叫“相互”,快叫“欢”,跑叫“杠”,调皮叫“缶古”,许多叫“一圪堆”、“一坬”。称谓方言中,叫连襟为挑担、两挑,叫妻子或结过婚的女人为婆姨,叫
青年男子为后生,叫青年女子为女子,叫丈夫为汉,叫妯娌为先后,叫小孩为猴娃、碎脑娃娃,叫小男孩为小子、猴小小,叫媳妇为媳(xiu)子,叫没对象的男子为光棍,叫姑表兄弟为姑舅,
姨表兄弟为两姨,叫朋友为拜识,叫妻子偷汉的丈夫为盖老,叫和儿媳发生不正当关系的人为炒面神,叫不务正业的人为二打流或二流子,叫不精明的人为八成、
半吊子、二百五、胡脑A,叫到处寻事的人为搅茅棍,叫太忠厚的人为瓷脑,叫顽固不化的人为牛脑,叫乱搞两性关系的人为嫖脑。陕北群众爱给原来的
单音节词加一些毫无意义的字,使其变成
双音节词,如
圪蹴,格枝,格台,格生,圪峁,圪梁,圪洞,圪楞,圪钵,还有绿格茵茵,干格巴巴,齐格争争,慢格腾腾等,陕北方言中还有
丰富多彩的摹拟词,如笑格盈盈,苗格条条,俊格丹丹,稳格堰堰,直格挺挺,端格争争,湿格淋淋,笑格迷迷,红格丹丹,黑格褚褚,白格生生,新格崭崭,白格醵酥,薄忽闪闪,生格巴巴,清格啦啦,嫩格蛋蛋等。陕北人忌讳说别人是盖佬、炒面神、嫖脑,忌讳别人说自己八成、二百五、半吊子、胡脑髁、搅茅辊、瓷脑,忌讳说儿人、儿事、儿话、儿路、毯势等不吉利话,人死后不说死,该说老去了,殁下了,失觉了,忌说别人的孩子胖。陕北俗语、谚语颇有特色,举例如下:
米脂的婆姨
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柱棍柱个长的,攀伴攀个强的。穷相讥,饿相吵。小小
偷针针,大了
抽筋筋。一个一个上串哩,一粒一粒上石(dan)哩。长上千只手,按不住万人口。
不怕一万,只怕万一。飞起要落,张开要合。好汉死在阵上,赖汉死在炕上。鞋有
鞋样,袜有袜样,世事没样。瓜地挑瓜,挑得眼花。陕北还有不少独具特色的
歇后语,如“苎条梁的
麻花——另外拐了几拐”,“
安文钦的买公债——尽力而为”,“宋川的毛鬼神——好请难发送”,“木匠的
斧子——一面砍”,“拦羊打酸枣——捎带”,“做满月杀骆驼——大闹哩”,“炒面捏的个人——熟人”等。
01. 昂---哦,恩,答应某人做某事
02. 可---语气助词,没实际意义,例如:回可, 死可,上可,哈可,进可,串可呀。
03. ...蓝...--- ...了...
04. 哈说---撒谎
06. 日摸各出---行动很诡秘,但是一般会有
大动作...
07. 握沿---合适,满意
10. 夜天---昨天‘ 年四---去年
12. 灰---二秆子。例如:[你这人灰着呢][你个灰各蛋]
13. 三汗(灰汗)---不思考,冲动的人
15. 难活---困难、不好受
16. 拉话---聊天,说话
17. 尔;约摸---坏;约摸:估计.大概的
18. 骚青---热情过分,讨好献媚之嫌
19. 就呢么个---一般,还行、过得去
20. 幕囊---行动迟缓、浪费时间的行为
21. 少拧瓷---少惹事,别找事(有警告的意思)。
22. 抹绿---计划,打算着
23. 日捻---麻烦、问题
24. 荷哩正道---快点
25. 求势蓝---完蛋了,指事态无可挽回。
26. 四远--- 一边去(口气严重)
27. 的留---提
28. 嚓---咱们
29. 岗---岗(发二声).碰,一般用在
干杯上。 [来!岗(二声)杯!][两个车岗架蓝...]......
30. 爬远远--- 一边去
31. 七缴---捣乱的意思
32. 起起楚---一般用在赌场上...
33. 朝脑挖五---不专心,粗心的..
34. 闹碟大性性接---头很大的意思
35. 脑出的成干---比喻很无奈.....
36. 尔格儿---现在,当前
37. 楚密---丢人
39. 一满轴不住---总是不低调的意思吧?
40. 你特泥的足湿马列?---你.....干什么呢?
言传(chuǎn)是很古雅的话,一直流行,代代相传,普通话读作二声不好,我们读成四声就对了,很有劲,说的是那样有感情,那样的
热爱生活。如果两个人交往,一个人忽然不和对方言传了,那才有意思呐。谈恋爱时不言传,那就真糟了,麻烦了。
然而言戳更好。一下就可知道关系的亲密,你推我一把,
我拍你一下,你看看,我们好的。
语言有时可最大程度的表现、反映、留存生活本身的丰富性。神情举止,都照在里面了。这里我并没有特别夸大、炫耀陕北话的意思,因为我知道,人类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神奇的,都是智慧的证明,都是文明的结晶。语言甚至直接构成了世界。
民俗风情
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陕北
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人民最亲近的伴侣,是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最
直接反映。陕北是
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
山曲”或“酸曲”。主要有
信天游、小调、
酒歌、
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
代表性。
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是
西北地区十分重要的曲艺说书形式,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来吸收
眉户、秦腔及
道情和
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为说唱表演长篇故事的说书形式。
陕北秧歌
陕北秧歌是流传于
陕北高原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榆林、延安、绥德、米脂等地,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
绥德秧歌最具代表性。
陕北道情
是以陕北
官话绥,米话为唱白基准语音,以道教诵经音乐曲牌为唱腔基调,吸收秦腔等剧唱腔板式及陕北
民间小调形成的地方
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叶,流行于榆、延两地区。
陕北道情唱腔为曲牌,板腔并存体。其唱腔曲牌有[平调]、[十字调]、[
耍孩儿调]、[凉腔]、[一枝梅]、[梅花调]、[跌落金钱]、[五花调]等;唱腔板式有[大起板]、[平调]类板式(内含4种)、[尖板]、[
滚白]四种。曲调和板式在应用上比较灵活自由。
陕北春节
陕北的春节是炽热的,到处是红红火火。
黄土地的百姓重视过节,一年中有许许多多的节日,不过,人们最注重的还是春节。辛勤劳动一年的人们,把欢乐、希望全都寄附于过年。每年一进腊月,人们就
忙起来了。说忙,实际上忙的是妇女。忙吃忙穿,忙洗忙涮,样样活儿都要婆姨们亲手操作。推上
碾子压糕面,赶上毛驴磨豆腐,蒸
黄馍馍,做
黄酒,擀
杂面,
炸油糕,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过年了,全家老老少少、里里外外,都要换新衣服。再穷的人家,也要人人做一件新外衣。另外,所有的被褥衣服都要洗得干干净净。在这里还有这样一种习俗,过年都要给孩子做个“
枣牌牌”。“
枣牌牌”就是用红线穿上红枣、谷草秸秸,上面挂个铜钱,下面坠个鞭炮,挂在孩子的背后,这是一种避邪祝福的吉祥物。在这里,我还看到有的人家用红线穿上做针线活用的“
顶针”,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岁顶针”。每年增加一个,一直到十二岁为止。
除夕到了,万事俱备,
贴对联,
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打醋炭,是一种独特的习俗,就是在铁勺上放一块烧红的煤炭,再浇上醋。“打醋炭”要在家里的每个角落进行,意为驱邪,实际上这是一种科学的杀菌消毒的办法。
夜幕降临,老年人总是虔诚地敬神点香烧纸,领着好奇的孙子们叩头。大孩子忙着放炮、点火塔塔。细心的婆姨在门边放上炭块和冰块,在门后立个擀杖和刀斧,据说,这是镇邪的,在这里叫“
守岁”。除夕之夜人们总是睡得很晚。
一般家里都彻夜不熄灯,预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锅里放些吃食,这叫“照锅”,意思是一年不缺吃。有些老人
这夜睡不着觉,一个人静静地踏黑爬上山顶,面向东方了望,这叫“品天”。据老人说,从晓天的色道上能看出庄稼的丰歉、村寨的吉凶。究竟灵不灵,谁也不去深究。正月初一,天刚朦朦亮人们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
开门炮”,这意味着开门大吉。接着,老人们便忙着迎神、接
灶君。孩子们早都跑出去拜年了。拜年在这里叫“问强健”,小辈见了长辈都要“问强健”,像“爷爷强健啦!”“奶奶强健啦!”长者便回答“娃娃乖着哩!”意思是夸孩子健康进步。这种拜年礼俗,不仅限于孩子,就是已娶妻养子的汉子,见了长辈也是如此。
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在这里俗称“沿门子”。秧歌拜年首先是
谒庙、
敬神,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到各家各户拜年。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
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
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建筑特点
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
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和壮大起来的。窑洞分
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民间艺术)。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
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
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由于
自然环境、
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式。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
建筑形式。
人们利用黄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修成的窑洞叫土窑洞,一般深7—8米,高3米多,宽3米左右,最深的可达20米。窗户有两种,一种是1平方米左右的小方窗;另一种是约3—4平方米的圆窗。其特点是冬暖夏凉。用石头作建筑材料,深7—9米,宽、高皆为3米左右的石拱洞,叫石窑洞。砖窑的式样、建筑方法和石窑洞一样,外表美观。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1进3开。窑洞一般修在山腰或山脚下的向阳之处,窑洞上面的脑畔多栽树木和花草。
风景名胜
自然景观
白云山
白云山位于陕北
佳县城南5公里处的黄河之滨。这里山水相映,白云缭绕,松柏参天,庙宇林立,是全国著名风景名胜区和
道教名山,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云山,古称双龙岭,亦叫嵯峨岭,后因终年白云缭绕,而称白云山,庙也因“山门无锁白云封”而叫白云观。道家圣地白云观,自从
明万历皇帝亲赐御制《道藏》4726卷以后就声名大震,几百年来香火长盛不衰,远近香客络绎不绝。此外,白云观还是整个
西北地区最大的明代古建筑群,大小庙宇殿堂鳞次栉比,大处看雄伟壮观,小处看精美绝伦。在白云山上还可以望见不远处的
黄河大峡谷,苍劲的陕北黄土风光一览无遗。
红石峡
红石峡位于
榆林市城北3公里处,距离榆林市区仅5公里。红石峡谷长约350米,峡谷东崖高约11.5米,西崖高13米,东西对峙,峭拔雄伟。峡内榆溪河水穿峡而过直达城西。
古代驻守榆林的文人墨客甚至武将都喜好到红石峡题刻以抒发边塞豪情壮志,所以红石峡又是长城
书法艺术的一大宝库。从题字的内容,可以看出榆林古时“
九边重镇”的地位。此外,还可以欣赏到
宋元时期的
石窟艺术。赶上晴天,就可以一睹“红山夕照”的风彩:夕阳之下如同晚霞一般绚丽的红石峡风光。是著名的“榆林八景”之一。
红石峡的得名,一说是因山皆红石而来。一说明成化八年(1472),余子明为
副都御史巡抚延绥,驻榆林,凿石为渠,引水由西而下与
无定河合流,定名“
榆溪河”。渠成之时,夕阳东照,红石映日,分外耀目,名为“红石峡”。
峡分南北两段。北峡两壁中分,上部是榆溪河水聚集而成的天然湖泊,浮金耀银,清流溢出,形成一道飞流直下的瀑布,然后穿越西壁石窟而南下。站在岩头,只闻水石相击,如狮吼,如雷鸣;波翻浪滚,似雾起,似云涌;登临洞口,顿觉寒气扑面,沁凉爽人,历来被誉为奇观,洞口刻有“蛟窟龙窝”4个大字,赫然醒目。
据统计,红石峡题刻、石匾和各类碑记共有200种之多。更有蒙文题刻,堪称一绝。它们虽久经风雨剥蚀,但其雄姿英貌经久未衰,向来被人们誉为“塞上小碑林”,陕北书法艺术的一座宝库。
红碱淖
红碱淖风景名胜区位于
神木市西北的尔林兔镇,神府、
东胜煤田腹地。1995年被
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景区似
三角形,东西最宽处10公里,南北最长处12公里,水面面积67平方公里,属高原性内陆湖,是中国最大的沙漠
淡水湖。红碱淖四周
生态环境良好,东侧有
天然牧场尔林兔草原,水草丰盛,牛羊成群。南北两侧以沙丘、滩地为主,滩地上是以
沙柳为主的大面积固沙
防风林带,沙丘多已固定。红碱淖盛产多种
淡水鱼。红碱淖风景名胜区的
自然生态环境为许多候鸟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共有30余种野生禽类在这里
繁衍生息,主要有国家二类
保护动物白天鹅以及
鸬鹚、
海鸥、鱼鹰、
野鸭、
鸳鸯等。每逢春、秋两季,成千上万只
鸟类聚集于此,上下翻飞,翩翩起舞,和乐齐鸣,场面非常壮观。
福地湖
福地湖位于
宜君县城东30华里处。1998年,县政府集资开发,使蒙芒湖光秀色再展。
湖中半山腰的
北魏石窟始建于446年。融佛教、道教为一窟。该窟历经北魏、
北齐、隋、唐、宋、清历代雕凿,窟为方形平顶,进深1.25米,宽1.78米,高1.29米。石窟中央和左、右壁正中各雕一龛造像。正中央大龛中释迦牟尼佛洗足
跌坐,左下方雕一供人在
博山炉前跪拜礼佛。窟右壁中间石龛中造像已塌毁,尚存
火焰纹龛,楣上饰蛟龙和4朵
莲花,周围雕12个小佛,
佛龛上雕有山峦和走鹿、蹲猴。窟左壁中央尖拱形大龛中,雕手持
芭蕉的老君盘膝端坐像,左右道士捧笏侍立。龛楣浮雕10个
半身像,上为7个手持
箜篌、笙、
琵琶、箫、
长笛、
腰鼓、
长鼓的伎乐飞天。雕刻内容除佛教、道教外,还涉及音乐、体育、游乐、服饰等。
人物造型严谨,形象秀美。充满力量的摔跤力士给人以无穷力量,飘飘欲仙的“飞天”是中国
石刻艺术的一绝。龛楣背光精巧富丽,图案纹饰
丰富多彩,对研究中国的雕塑
艺术史、
体育史有着重要的价值。
清凉山
清凉山,又名
太和山,屹立于延安城北,隔延河与
宝塔山、
凤凰山相望。山势陡峻,山上殿宇嶙峋,文物众多,久负盛名。历代名人
题咏诗词甚多,赞颂清凉胜境。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戍守延安时曾登临此山赋诗:“金明阻西岭,清凉峙其东。延水正
中出,一郡两城雄。”
清凉山游览内容分为3部分:以万佛洞为主的佛教文化,以太和殿为主的
道教文化及众多
革命旧址。
万佛洞是清凉山18洞中最大的一个。凿于隋代以前,唐、宋、金、元、明、清历代均有造像和维修。主窟规模宏大,宽17米,深14米,高6.7米,面积238平方米。中央台基上有佛像三尊,窟内四周及石柱上有神态各异的浮雕佛10000余尊,最大的有1米高,小的仅有0.13米,造型优秀,神态情异,姿态动人。范仲淹曾赋诗赞曰:“凿山成石宇,镵佛一万尊。人世已稀有,神功岂无存。”
万佛洞左侧是三圣佛洞。正面洞壁雕有释迦牟尼和他的两大弟子迦叶、
阿难的
立像。两壁有
韦驮、
增长天王及16罗汉像。
弥勒洞正中的莲台上,端坐着高1.8米、体态肥胖、袒胸露怀、喜形于色的“皆大欢喜”弥勒佛。两边有对联曰:“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山上曾是解放日报社、新华通讯社、新华广播电台、中央印刷厂等新闻出版机构所在地。有历代文人摩崖题刻50多处的“诗湾”以及“水照延安”、“
天下奇观”、“仙人洞”、“桃花洞”等景观。
山下有2004年新建的“
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
万花山
万花山,又名牡丹山,位于延安城东南20公里处,海拔1500米,总面积千余亩,树木茂盛、奇花异草到处可见。其中野生牡丹有5万余株,春暖之际,牡丹盛开,五颜六色,争奇斗妍,香飘四野,沁人心脾。
万花山牡丹的来历,有两种传说。一说
王母娘娘的四姑娘,爱上穷书生崔文瑞,私自下凡,结为夫妻,四姑娘从天宫带来各色
牡丹种子,种在这里;一说隋朝巾帼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征战归来,途经
洛阳、长安,带回牡丹种子,撒在山上。
万花山野生牡丹历史悠久,宋代就有记载。据《延安府志·
肤施县》记载:县“稍南有牡丹山,山下有
杜甫川”。宋《
图经本草》中记:牡丹“今牡丹山中皆有,但花有黄紫红白数色”。
欧阳修《
洛阳牡丹记》:“牡丹出丹州、延州”,而且天然生成,不用浇水施肥,年年枝茂花繁。《
大清一统志》载:“牡丹山,在肤施县南四十里,其地多产牡丹。山为花名,故万花山得名于牡丹,又荣于牡丹。”洛阳、
菏泽牡丹兴盛,实际上,万花山原生牡丹为天下正宗,延安堪称中国牡丹的故乡。
相传万花山所在地的花源头村是花木兰的故乡。这里建有规模宏大的木兰陵园,园内石碑刻着《木兰辞》全文和
廖沫沙和舒同分别题写的“木兰祠”和“木兰诗”。木兰墓前立有舒同写的“花将军之墓”墓碑,碑前有一4米多高的花木兰跨马征战的戌装石雕。万花山上还有跑马梁、从军亭、
望仙亭、吟诗亭、
崔府君庙、群芳谱等景点。山下有万花湖,碧水荡漾,游船穿梭,石桥卧波,湖光山色,风景秀丽。
宝塔山
宝塔山,在延安城南延河对岸,海拔1135.5米。隋代称丰林山,宋代改称嘉岭山,因山上建有宝塔一座,俗称宝塔山。宝塔始建于唐,系楼阁式砖塔。宋代曾重修,金、明也曾修葺。现塔为重建。塔外观呈八角形,高44米,共9层。内有楼梯,登塔可俯瞰延安全景。塔底层有南北两个拱形门洞,额上分别刻有“高超碧落”、“俯视红尘”匾。塔旁有洪钟一口,高150厘米,上部有佛教常用的莲花纹饰,下部有道教常用的八卦纹饰,是佛道融合观念的体现。该钟铸造于公元1620年,原置于清凉山上,抗日战争时期移置于此,曾用来报时、报警。
北宋时期,
韩琦、范仲淹曾以宝塔山为寨,御
西夏之进犯,留下许多遗迹。山上有
古城寨、
烽火台、东岳庙、摘星楼、嘉岭书院等遗址,山下有范公井及范仲淹手书“嘉岭山”石刻大字。
抗日战争和
解放战争期间,延安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和总后方,宝塔山也闻名遐迩,成为革命圣地延安的象征。
魏塔古村落
魏塔村古朴,宁静,原生态。没有城市的喧嚣和拥堵。人置身于此,轻松、自由,可寻找到一片心灵宁静的归宿,吸引了大量画家写生、摄影以及电影拍摄。
延安大学艺术学院、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院附中、
陕西国画院等在此挂牌并确定为写生创作基地。先后有许多画家来此写生,著名的就有
李爱国、
袁武、
许勇、
孙志钧、
陈钰铭、
李乃蔚、
邹立颖、
马新林、
邢庆仁、
范华、陈晓光、盛沉、张春华、钟剑秋、廖哲林(台湾)等人,创作了一批批优秀作品。魏塔俨然成了名符其实的“画家村”。
革命胜地
延安革命旧址的陕西省延安市。1937年至1947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和陕甘宁边区首府,是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总后方,是革命圣地。延安革命旧址包括凤凰山中央中央旧址,
杨家岭中共中央旧址,枣园
中共中央书记处旧址,
王家坪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
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凤凰山革命旧址
凤凰山革命旧址在延安北门内凤凰山麓。1937年1月,中共中央由保安(今志丹县)迁到这里。中共中央在此先后召开政治局
扩大会议、全国代表大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等重要会议。凤凰山麓有毛泽东旧居,毛泽东曾在这里会见白求恩大夫。这里还有红军总参谋部旧址、朱德旧居、刘伯承旧居等。1938年11月,日军飞机轰炸延安城,中共中央机关由此迁往杨家岭。
杨家岭革命旧址
杨家岭革命旧址六届七中全会在此讲座并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里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旧居及中央各机关旧址等。1943年10年,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此迁往枣园,中央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等部门仍留驻这里,直到1947年3月撤离延安。
枣园革命旧址
枣园革命旧址在延安城西北7.5千米处。1940年中央机关在此兴房屋、窑洞。1943年,毛泽东、张闻天、刘少奇等先后迁居
枣园,这里成为中共中央
书记处所在地。毛泽东旧居在枣园东北
半山坡,与张闻天、朱德旧居左右为邻,是一排五孔石窑洞。1945年8月,毛泽东由这里赴重庆和国民堂进行和平谈判。枣园还有
周恩来旧居、
刘少奇旧居、任弼时旧居、彭德怀旧居,书记处小礼堂旧址及社会部、作战研究室和机要室旧址等。中共中央书记处于1947年3月撤离延安枣园。
王家坪革命旧址
王家坪革命旧址在延安城西北4千米处。1937年1月至1947年3月,是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和八路军(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总司令部所在地。军委和总部在这里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及各
解放区军民坚持了八年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领导
中国人民解放军重点进攻延安革命纪念馆新馆(纪念原址在凤凰山麓)1973年正式对外开放,陈列展出大量革命文物。
政府旧址
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位于延安城南关市场沟北、南村以南。1937年7月,选举产生陕甘宁边区
苏维埃政府,9月6日,正式更名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林伯渠为主席。1939年在旧址建成石窑洞53孔,平房100余间。这里有林柏渠旧居、
李鼎铭旧居等,现存凹字形石窑洞三排。
美食特产
钱钱饭
这本是陕北缺粮人家的一种度荒饭,多和
米糠、秕谷同煮,借以充饥。而现在已成为
粗粮细做的风味饮食。其做法为,将
黑豆经水浸泡膨胀,放在
石碾上碾压成片,形如铜钱,故人称“
钱钱饭”。煮时按豆钱二成米八成对掺起来,逐次下锅,等豆钱半熟时,再放入小米。当豆钱漂浮于粥面上时就可以食用了。钱钱饭粘糊爽口,香浓味美,尤其是寒冬里,喝一碗钱钱饭驱寒保暖,惬意极了。
卤煮驴板肠
是将整副驴大肠反复漂洗干净,入清水煮半熟,捞出加酱、辣椒、花椒、葱、姜、盐等卤煮而成,其特点是麻、辣、咸、嫩、鲜香味美,为陕北食中一奇。
吃陕北菜时也别忘了要上一壶陕北
米酒,这种用软
黄米加工成的酒酸甜适口、消腻暖胃,是冬季佐餐的好饮料。贺敬之曾在他的《
回延安》诗中赞道:“一口口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大河起浪花。”足见米酒的引人之处了。
火烧
火烧,扁圆如
烧饼,含陷似
饺子,皮薄陷多,外酥里绵,鲜香味浓,轻咬一口,油水便滋溢而出。分为干火烧和油火烧二种。
干火烧做法是,把面和好揉到,切成一两左右大小,用擀杖擀成
薄皮,皮薄可至纸张一般,抹上油卷起,竖立压开,包入肉陷,再压成直径10厘米左右的圆饼,放在专门打
饼子用的
鏊子上烙至外皮焦黄即可。油火烧则直接用面皮包陷,在
平底锅浅油中煎熟,食用时,浇蘸上醋
蒜汁,清香解腻,更为爽口,其陷多用
猪肉剁大葱。也有用
羊肉或
牛肉的。受外地游客称道。
黑楞楞
由土豆做成沫状,去处淀粉,然后做成圆球状,放入锅内蒸熟,陪上调料便可食用。虽然去处了淀粉在营养方面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丝毫不能影响其令人难忘的味道。
密汁南瓜
用陕北优质八棱南瓜,削皮去籽,平剖两半,再顺天然瓜沟切为若干小瓣,拼复完整,入锅蒸熟后,浇以糖汁。口感绵软,香甜怡人。南瓜富含
维生素A、C、钴、锌等
营养元素,对
糖尿病及
肥胖症有独特疗效。
洋芋擦擦
延安传统饭食之一,又名“洋芋不拉”、“洋芋库勒”。洋芋就是土豆。此菜加工时将土豆用擦子擦成寸长的薄片,拌入花椒、葱丝、
姜粉、盐末等,同面粉搅匀,上笼蒸熟。食用时,盛入大碗,调入
蒜泥、辣面、酱、醋、
葱油或
香油。若用炒锅快火炒出,其味更佳。
油馍馍
圆形,环状,炸熟后,金黄似铜钱,在延安民俗中是富裕吉祥的象征。
黄米磨面、细箩,用
软米熬成滚米汤
烫面,置热炕发酵。面发后,摊制成一个个中间有孔的小圆饼,入油锅炸至红褐色即可。
碗砣
碗砣为延安风味小吃。做法是用
荞麦仁加水渗透碾压,渐渐加水,掺成糊状,过滤去渣,
稠度以挂勺为宜。而后将粉糊盛碗入笼,旺火蒸熟后晾凉,从碗中脱出成,故名碗。其色浅灰,食时切片,状若
柳叶。调拌汤汁用盐、醋、
油泼辣子、
花椒粉、姜粉、蒜泥、
香菜、
芝麻等加水勾兑而成。此为秋冬美食,可独食,亦可下酒。
抿节
抿节在
陕北方言中读“抿节儿”,节音儿化,所以也写作“抿尖”。抿节用的面是由豌豆和小麦磨合而成的杂面,将和好的面团放在密布
筛孔的特制抿节床上,用手掌抿压而下,成一寸来长的小节,呈扭曲状。食时,将抿节下锅煮熟,浇以
素汤,汤内有豆腐丁、
土豆丁、
豆角丁等,并佐以
韭黄、芝麻、
辣酱、香菜等,其味清淡可口,带一股豆香味。此乃陕北面食中的佼佼者,食者必点之品种。
陕北大烩菜
陕北的最有特色的一道风味,虽然此菜源与内蒙,但是随着在陕北的落地生根加进去了许多陕北独特的风味,其主要有粉条、
瘦肉、土豆、蔬菜等组成,味道鲜美,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