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时
赫连勃勃称
夏王,筑统万城都之,公元431年,
北魏灭其国,先改统万城为统万镇,不久即改为夏州,治岩绿县。隋改置
朔方郡于此,
唐复为夏州,唐末
拓跋思恭镇夏州,子孙继之,遂为
西夏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至宋代,城周围已逐渐为沙漠所覆盖,最终成为废墟。元初州废。
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
赵光义削藩镇的兵权,把
李氏亲族
一锅端到京城,准备根除西北这一大盘踞势力。
李继捧的族弟名叫
李继迁,志向不凡,深知一旦入京,无异于蛟龙失水,再无翻盘可能。因此借故逃离,遁入茫茫草原。宋朝此时认为逃跑的小股
匪帮没什么能耐,折腾不起来,但李继迁却很有政治头脑,连娶数位当地豪强的女儿作为妻妾,一下子与地方首领成了亲戚,势力渐盛。
宋真宗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李继迁率诸部落攻陷宋朝重镇灵州,改名
西平府,后又攻取西北重镇
凉州,截断宋朝与西域的商道,截断西域向宋朝的入贡,同时禁止西域诸部向宋朝卖马,严重影响了宋朝的国防
军力建设。与
吐蕃会盟时,李继迁遭吐蕃人暗算,被劲弩射伤,后伤重而死,时年42岁。
李德明即位后,倾力向
河西走廊发展,南击吐蕃,西攻回鹘,大大拓展
党项族的
生存空间,1019年,李德明选定
怀远镇(今宁夏
银川)为都城,改名兴州。他对外仍向宋、辽称臣,对内则完全是帝王气派。
1032年李德明之子
李元昊继夏国公位,开始积极准备脱离宋。他首先弃李姓,自称
嵬名氏。第二年以避父讳为名改宋明道年号为
显道。开始了西夏自己的年号。在其后几年内他建宫殿,立
文武班,规定官民服饰,定
兵制,立军名,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字(
西夏文),并颁布
秃发令。并派大军攻取
吐蕃的
瓜州、
沙州(今甘肃敦煌)、
肃州(今甘肃
酒泉、嘉峪关一带)三个
战略要地。这样,元昊已拥有夏、银、绥、宥、静、灵、会、胜、甘(今甘肃张掖)、凉(今甘肃
武威)、瓜、沙、肃数州之地,即
宁夏全部,甘肃大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以及
内蒙古部分地区。
公元1038年10月11日,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是为
西夏景宗。
汉武帝分置
朔方郡。後汉建武二十年罢,二十七年复置。灵帝末,羌胡为乱,塞下皆空。至晋末,
赫连勃勃於今州理僭称大夏,勃勃字屈孑,一作“屈丐”。朔方匈奴人。父卫辰,
苻坚时为西单于,遂有朔方之地。辰後为後魏所杀。勃勃杀高平没奕(於)〔干〕,并其众,自称天王,於朔水之北,黑水之南,营起都城,即今州理是也,名曰统万城。至子昌,为
魏太武帝所灭,置统万镇。
孝文帝太和十一年,改置夏州,隋大业元年以为朔方郡。隋末为贼帅
梁师都所据,贞观二年讨平之,改为夏州,置
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朔方郡,乾元元年复为夏州。
八到:东南至上都一千五十里。东南至东都一千八百五十里。东至银州一百八十里。东南至
延州四百里。西南至
盐州三百里。西北至丰州七百五十里。
朔方县,上。郭下。本汉旧县,今县理北什贲故城是也。汉末荒废,後魏更置岩绿县,隋因之,贞观二年改为
朔方县。
契吴山,在县北七十里。《
十六国春秋》曰:“
赫连勃勃北游契吴,叹曰:‘
美哉,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马领以北,大河以南,未之有也!’”
无定河,一名朔水,一名奢延水,源出县南百步。赫连勃勃於此水之北,黑水之南,改筑大城,名统万城。今按州南无奢延水,唯无定河,即奢延水也,古今异名耳。
乌水,出县黑氵?,东注奢延水。本名黑水,避
周太祖讳,改名乌水。初,统万城成,勃勃下书曰:“今都城已建,宜立美名。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国,宜以统万为名。”其城土色白而牢固,有九堞楼,峻险非力可攻。郦道元云:“统万城蒸土加功,雉堞虽久,崇墉若新。”
什贲故城,在县理北,即汉
朔方县之故城也。《诗》所谓“王命南仲,城彼朔方”,是也。汉武帝
元朔二年,收
河南地置朔方、
五原郡,使校尉苏建筑朔方。
公孙弘数谏,以为罢敝中国,以奉无用之地,愿罢之。上使
朱买臣难弘,发十策,弘不得一,由是卒城之,亦谓此也。自汉,常为
关中根本。什贲之号,盖蕃语也。城西南有二
盐池,大而青白。青者名曰
青盐,一名
戎盐,入药分也。
德静县,中下。西南至州八十里。盖汉
朔方县(池)〔地〕,
周武帝於此置弥浑戍,南有弥浑水,因名。隋改为德静镇,寻废镇为县。皇朝因之。
宁朔县,中下。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朔方县地,周於此置宁朔县,属化政郡。隋罢郡,以县属夏州。皇朝因之。
长泽县,中下。东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
三封县地,属
朔方郡,即今县北二十里三封故城是也。後魏於此置长泽县,属阐熙郡。隋罢郡,以县属夏州。皇朝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