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河,淮河入江水道之高邮湖的西岸支流,曾名南山河、石梁河等,源出安徽省来安县东部丘陵区,自西向东,贯穿天长市境内,原至关东、大王庙注入
高邮湖。由于1968年开挖新白塔河,将白塔河上游来水自石梁集截引向东,经天长县城北向东北流,经万寿至齐丫湖(大圹圩农场)入高邮湖。老白塔河被截为内河,以新白塔河为正流,全长91.5公里公里,平均比降0.86‰。新、老白塔河总流域面积1604平方公里。
名称由来
老白塔河南北朝时称石梁溪、石梁涧,唐代称下阿溪,明、清称石梁河,民国初称南山河,后称白塔河。白塔河之名起于三国时期,当时半塔集(上游来安县
半塔镇)建有白塔寺,寺内有塔,集镇亦名白塔镇,该河流经白塔镇,故名白塔河,后白塔镇何时改为半塔集,未能考证,但河名未改,以后白塔河曾改称石梁河(流经天长市
石梁镇),建国前又称南山河。
干流概况
河道走向
白塔河,位于淮河右岸高邮湖西侧,全河自西向东横贯天长市中部,是高邮湖水系中最大一条河流,有南北二源。南源为主源,发源于来安县
江淮分水岭东部(《天长县志》记为长山),源头有三个分支,均在来安县境内。北支出自磨盘山、鹰嘴山麓,出山后向东流,于胡圩入车冲中型水库,出库后向东南流,经龙湖后入釜山中型水库;中支有三个分支,北分支出自鹰嘴山,向东南流入小山头小型水库,出库后继续东流;中、南分支均出自长山,一支进邢港小型水库,一支进万山小型水库,两支出库后于大余郢北相汇合后继续东流,于马厂与北分支汇合,再东流经来安县半塔集东南入釜山水库;南支之南分支出自长山东马港附近,北分支出自刺围子,南流于葛营收来自何港之水,二水于张官营合流后于双龙东入王家坝小型水库,出库后向东北流,于半塔集东南入釜山水库。该水库东半部已在天长市境,拦河大坝紧靠张家潮,出库后继续东流至漂牌与北源汇。北源发源于江苏省盱眙县境,称北汊河,有南北二支,南支出自古城镇西部、小珠山、石鼓山、鹰嘴山一带,北支出自古城镇及王店集北陆尖山、乌龙山一带,东流入化农水库,二支于半塔集至王店集公路西测汇合后,穿过公路蜿蜒向东南流,于差田进入天长市,并经大刘营入时湾中型水库,出库后再东南行至漂牌与南源汇。
两源汇合后沿滁天公路北侧东行,于
汊涧镇北大觉寺,汇源自盱治县旧铺南之庙桥河,再向东于下石桥(何庄)汇左桥河和骚狗河,过石梁集向东北又折向东南,于湾头折向东行,至天长市城区老坝头,汇主要支流川桥河,经护城桥折向东行于郭家大桥与杨村河汇合,后经汤桥于关东、大王庙入高邮湖。全长110公里,平均比降0.086%,流域总面积1604平方公里。包括杨村河,其中在天长市辖境内约为1270平方公里。
白塔河经治理后,于石梁集东另开新河,新老河分流,新河成直线东行,过黄家湖,经天长市城区北边一直向东于大圹圩农场入高邮湖,新白塔河自源头算起长91.5公里(其中,来安县境内流长20.2公里(釜山水库至龙头港水库上游),流域面积248.7平方公里),流域面积1303平方公里。老白塔河原在长亭东入高邮湖,分流后进入沂湖,然后经沂湖闸入高邮湖,长42公里,流域面积301平方公里。
河道特征
白塔河上游为浅山区,中游为自然冲积河谷,比降较陡,河身弯曲、狭窄,下游进入圩区,比降平缓,易于淤塞,造成多次改道,在与川桥河汇合处曾有黄家湖,实为行洪区,已失去行洪作用。
水文特征
白塔河,防洪能力为1000~1500立方米每秒,合10年一遇防洪标准。石梁1965年8月21日洪峰流量705立方米每秒为最大,相应水位12.58米(废黄河)为最高;1964年9月30日出现-0.81立方米每秒,1968年4月8日河流干枯断流。
支流湖泊
白塔河主要支流川桥河,旧称白洋河(白扬河),即旧志所载禹王河,发源于江苏省六合县马集,先入西河王水库,向北流经东旺庙进入天长市,并入川桥中型水库,出库后经川桥北,于七里寺汇源自关塘乡禹王河,继续北流于天长市城区分汊,从东城河及浔河口入白塔河,长28.4公里,流域面积279平方公里,在辖区内为185平方公里,禹王河上建有高峰中型水库。
庙桥河(古城大涧),发源于盱眙县境内古城一带半山区,下游在汊涧镇附近的漂牌村与釜山水库来水交汇入白塔河主干,流入高邮湖。水库上游在江苏省盱眙县境内有化农水库,控制面积57.6公里。则时湾水库净来水面积186.4平方公里。
沂湖,原称泥湖,明代改称沂湖,在县城北偏东10公里处,属白塔、杨村河水系,湖面19平方公里,汇水面积230平方公里,盛产鱼虾及菱角、芡实。
黄家湖,又名黄雀湖,旧称万寿湖(万岁湖),在县城之西,是白塔、川桥两河下游之行洪区。由于湖中地面高程在6米以上,春冬不积水,盛长荭草,故又称荭草湖。湖面6.4平方公里,汇水面积842.6平方公里。
另外,沂龙河沂龙河、杨村河、沂湖、黄家湖与白塔河沟通,也可归入白塔河水系。
沂龙河,铜龙河至老白塔河的引水河,1978年冬,开挖从季桥河入沂湖口处经龙集、友好圩到龙冈,5.82公里,经沂湖折向沂湖闸,接通老白塔河。
杨村河,发源于天长市平安乡西南翁集丁坝,向东南流经古家桥,进入魏桥小型水库,出库后折向东流,于潘家营附近进入跃进中型水库,出库后继续东流,经肖庄于夏家营西收来自坝田、刘跳小型水库来水后再曲折东流,经夏家坝、龚家湾、牌坟庄于杨村南侧折向东南,于螺狮桥附近进入沂湖,出沂湖后于郭家大桥与老白塔河汇合后入高邮湖。河长32千米,流域面积230平方千米。该河在夏家坝以下弯曲淤浅,已进行裁弯取直,从夏家圩至新桥圩新河长4千米,比老河道缩短2千米,按新河计算河长为30千米。
治理开发
河道治理
新、老白塔河,历史上滩多弯大,滞洪碍航,洪水季节常暴发成灾,甚至威胁县城安全。1930年代初期曾进行疏浚,到民国23年(1934),疏浚河道39公里,在入湖处新辟一条2.5公里河道,在县城北门筑堤4公里。
1950年春,县成立疏浚白塔河工程总队部,确定穿3湖(黄家湖、东感荡湖、钱家涧),切3岗(何庄、刘北、黑塘),直下高邮湖。当年3月,切开黑塘埂,并开挖了从县城北郊经西感荡湖、徐家跳、东感荡湖、黑塘埂直到齐丫湖的7公里河道,在1954年和1956年发挥了较好的分洪作用,有利上游8万余亩农田,却使下游大圹圩4万余亩农田沦为湖泊。1957年制订开挖新白塔河的规划,同年春,续向上疏浚8公里,年底,疏浚黑塘埂至高邮湖7.7公里河道,结合培修圩堤17公里,建放水涵洞1座。1963年冬疏浚西感荡湖直到县城4公里河道,结合修筑了农场圩。同时新建10孔130米长的新河大桥1座。
1967年,疏浚徐家跳至黄家湖计19.4公里河道,堵起了窑湾缺口,使新、老白塔河分开,并加固了杨、汪、陆联圩。1968年,将新河由新河大桥开至石梁西北与老河相接,改道后河长10公里,堵塞了老河口,新建了三汊河控制闸。次年,疏浚天长至泉水河道,结合联并了长圩、大关圩、小关圩、万圩、五七圩等万亩以上大圩,同时,将石梁桥迁址重建。自此,石梁以下的新河道由分洪支道变为泄洪干道。1970年和1971年继续向上疏浚7.4公里直抵汊涧桥下,1973年疏浚至汊涧。1978年,结合抗旱,切滩疏浚河口至天长河道。次年,又顺航道疏浚河口至高邮湖内25公里,1980年,疏浚天长至河口。经过疏浚,河道泄洪流量由原185秒立方米增加到1100秒立方米,引水能力30秒立方米,计完成土方1260万立方米,投资300万元。
新白塔河开挖后,石梁以下老白塔河成为内河水系。河道于郭家大桥汇入杨村河,经沂湖闸流入高邮湖,全长42公里。为方便引水和通航,1978年在河底开挖了河口到护桥的3米宽引水沟,从沂湖站翻水供杨村站,灌溉4000余亩农田。当年冬,结合治理沂龙河,疏通沂湖闸外河口到郭家大桥4.65公里河道。1981年疏浚郭家大桥到护桥站12.6公里。结合复堤,修建涵闸7处,桥梁两座。
沂龙河,系新开河。铜龙河疏浚后,河口至高邮湖边尚有7公里在百荡湖内,河底高程淤塞在4米以上,引水十分困难。1966年曾在湖口筑堤5公里,拟提引湖水。1978年大旱,在湖心疏浚,但淤泥过深,改从马草滩提水,沿河脚做沟送入铜龙河,引水91万立方米,但费时费钱。1978年冬,开挖从季桥河入沂湖口处经龙集、友好圩到龙冈的引水河5.82公里,经沂湖折向沂湖闸,接通老白塔河,新建沂湖闸和龙集桥各1座。1981年夏,经沂龙河引铜龙河水入沂湖和老白塔河,解决抗旱困难。
川桥河,建国前常泛滥成灾。建国以后,以县城为中心进行疏浚。其上游以复堤为主,结合疏浚;县城以下结合城防、引水和县城建设,封闭了南越河,由蚂蚱庙到外贸局新开一条河道,经东门城河、浔河分流入新白塔河;东门城河结合修建环城公路略加疏浚。浔河于1969年和1978年清淤浚深,并在东门和浔河进口处各建桥1座。
拦蓄工程
车冲水库,位于来安县半塔镇北4公里处。大坝为中型质土坝。全长820米,最大坝高20米,高程52米,顶宽3米。有泄洪闸和非常溢洪道各1座,总泄洪量最大314秒立方米;干渠1条,支渠6条,斗渠17条。该项工程由县水电局程志刚设计,1960年10月施工,1973年3月竣工,国家投资55.85万元,完成土方39.72万立方米、石方7770立方米。该库来水面积21平方公里,库容总量1000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355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23万立方米。灌区为邵集乡的8个行政村78个生产队,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
川桥水库,位于川桥河上游。川桥河地处山岗丘陵地区,历史上河道弯曲狭窄,没有定型河岸,下游地形开阔,河槽淤塞,泄水不畅,山洪暴发时,洪水恣肆横流,9000多亩圩田滩田常遭吞没,且增大白塔河排泄量,威胁县城安全。1958年4月,在川桥河上游拦河筑一条大坝,历时4个月。大坝长2216米,修建土溢洪堰1处,放水涵洞3座,干渠两条20.4公里,蓄水量1500万立方米,当年受益。1962年,拓宽泄洪道,大坝块石护坡640米,次年续做护坡、泄洪道进口滚水坝及灌区14座渠系建筑物。1976年到1978年续建配套工程,至此水库规模初具。1985年,总库容量5428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1420万立方米,控制面积164平方公里。3条自流灌溉干渠长20.9公里,可自灌近万亩,提水灌溉3万亩。
釜山水库,县内规模最大的水库,位于天长与来安县交界处。设计时曾以所在地中营名之,施工中改称光辉水库,1961年定名釜山水库。1958年10月,开始块石护坡、建泄洪闸,并开挖9公里长南干渠。1966年大坝建成,并建溢洪道1条。1965年,加固大坝,建泄洪闸,开挖南干渠,兴建或改建渠系配套建筑物和淹没区的公路桥梁,并用块石护坡,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工程停辍。1975年冬和次年春,将大坝加高到33.5米,开挖南北非常溢洪道。1981年,结合坝后鱼池整治,加做大坝平台。1985年,总库容11030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4300万立方米,控制面积244平方公里。建各种桥梁涵闸126座,其中放水涵闸63座。南北干渠43.7公里,可自灌2.7万亩,提灌10余万亩。
高峰水库,位于禹王河上游,原名禹王水库。1958年曾在今坝下约1公里处筑一铁路以运矿石,设想以路代坝蓄水成库,后因水位太低未成。1965年冬重新设计建造。次年开始蓄水。1968年7月,部分河槽渗漏溃决,当年堵复。1974年和1975年,续做大坝,加做平台,1977年达到现有规模。坝长1420米,高30.5米,19.5米高处加筑8米宽平台;块石护坡2700立方米,对部分渗漏处灌浆加固,大坝总土方量达36万立方米。1985年总库容1520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705万立方米,控制面积22.1平方公里。大坝西部辟有溢洪道,东西各有一道计10.5公里的自流灌渠,可自灌5900亩。东干渠建有高峰东站,库水丰足时可翻水进二峰三级站,减少一级提水;库内建有高峰西电灌站两级,可提灌6600亩。由于水源不足,常需由二峰二级站补水。
时湾水库,曾称共青水库,位于天长、来安、盱眙3县交界处。1958年10月中旬施工修建。其河槽为粉质土,含水量大,施工中清基挖深到10米高程后回填,当年老河槽合拢。1959年下马,1969年续建,加高大坝、块石护坡1350米,并修建北首溢洪道。随后兴建溢洪闸、放水涵洞以及自流干渠、南溢洪道等配套设施。1981年,结合鱼池整修,做大坝平台。整个水库完成土方183.2万立方米,砌石及砼2.3万立方米,投资255.38万元。大坝长2450米,顶高30—30.5米,南北两干渠长17公里。建有渠系配套建筑物74处,其中庙桥及林间渡槽各长60米,为县内最长的两座渡槽。可自流灌溉2.6万亩,提灌4.4万亩。1985年总库容量为7314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量2924万立方米,灌区总面积94.4平方公里,控制面积244平方公里。该库大坝由于多期施工,土层结合层面多,干容重不够,空隙较大,加上配套设施及地势限制,汛限水位仅24米,比设计水位低1.5米,为全省主要险库之一。
跃进水库,位于杨村河上游,对上可作为旱年提引湖水的调节水库补水上岗,对下可拦截26.8平方公里来水,保护10万余亩圩田。兴建于1958年冬,1960年冬完成大坝1750米长,1967年续建涵洞、护坡、干渠等配套工程。1975年,兴建泄洪闸及配套工程,将大坝做到26.5米高。1976年为提高防汛标准,建非常溢洪道1条,1979年增建进水高涵1座。商品粮基地建设中又对灌区桥涵配套工程进行建设。1985年,总库容量为3200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1950万立方米。其北干渠抵刘跳水库,南干渠与护桥二站分水渠相接,可由护桥站翻水进库,控制面积70平方公里。自流灌溉面积14万亩,库内建有电灌站5座。焦涧水库由南北大小两库组成。1958年,兴建水库大坝,1962年,续建大坝及灌区配套工程,大库坝长1000米,护坡高程27.5米;小库坝长500米。并分别建南北两涵,开挖联通沟和干渠,发挥了效益。1970年代以后,将大坝加高到30.5米,在大库与联通沟入口处建宽顶堰1座,上建双曲拱公路桥,并在南北各开一道非常溢洪道。1985年总库容量为1400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570万立方米,控制面积34.6平方公里。南、北干渠总长35公里,南干渠与秦栏一级电灌站出水干渠相连,可相互调节用水;北干渠与谢冲等小水库相通,并与土龙头二级电灌站出水干渠衔接。1960年代以前主要发展秦栏、仁和集公社约2万亩的自流灌区,1970年代后发展水库电力提水工程,目前可提灌万亩农田。整个工程共投资42.5万元。
龙头港水库,位于来安县半塔镇罗庄村境内。水库集水面积4.0平方公里,加固后正常蓄水位79.40米,设计洪水位80.86米,校核洪水位81.88米,总库容80.65万立方米。水库设计灌溉面积1600亩,下游保护人口500人、耕地1200亩,是一座集灌溉、防洪及水面养殖等综合利用为一体的国家重点小(2)型水库。2011年进行了除险加固,完工后,大坝长260.0米,设计坝顶高程82.7米,设计洪水位80.86米,校核洪水位81.88米,兴利水位79.40米,总库容80.6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600亩,防洪效益保护人口0.5万人。
航道航运
白塔河为天然河流,上下游落差较大,经历年洪水冲刷,倒弯淤滩,加上沿河农民分段打拦河坝,蓄水灌田,至建国前形成10余处关门滩,严重影响通航。从1951年开始,在下游疏通泄洪渠道,开挖黑塘埂(徐家跳),治理川桥河和浔河等。并制订了开挖新白塔河的规划:上游汊涧至石梁19公里,除拓宽部分老河外,余皆拉直新开河道,用于泄洪,不能通航;由石梁向东至新河口,在老河南1.5公里外,新开一条人工河道,其上游于石梁东头筑拦河坝将老白塔河切断;中段在县城北门新河桥建1孔节制闸1座,通三汊河与老白塔河相连,东与浔河交汇,汇川桥河之水经东门浔河入新白塔河。经分段施工,逐年治理,到11972年,上游石梁河底高程挖到5米以上,下游新河口4米以上,解决了汛时排洪问题,但仍不能常年通航。1978年大旱,再次拓宽浚深。治理后的新白塔河全长27公里,成为天长主要航道,河道底宽:由新白塔河口门至县城新河桥为40米;桥西至石梁20—30米。河底高程均2.5米。水下边坡为1 ∶20。上游石梁洪水位12.32米,下游新白塔河口洪水位9.5米,最枯水位可保持通航水深2.5米,100吨级的轮驳船常年可通。
新白塔河开挖后,老白塔河成为内河通航支流。河道从蔡家河向东至沂湖闸外出口处共37公里,其中上游蔡家河至石梁一段筑拦河坝后已被淤塞。1966年在下游汤桥以东500米处建4孔节制闸1座(沂湖闸)。1980年冬,铜城区组织民工从郭家大桥向东北开挖到沂湖口门,向东南开挖到沂湖闸外出口处(高邮湖)。1981年冬从郭家大桥向西治理到三汊河。现航道底宽15米,河底高程3米,水下边坡1∶20,枯水期通航水深可达1.5米。两头节制闸闸门5米,闸门高9米,水下闸坎高程3米,除汛期外,可通航30~40吨级驳船。
码头
建国前,天长境东北的耿家尖,为古漕运码头,年运量2400余石。清咸丰三年(1853)漕粮折色,缴贡银纳奉,码头废弃,今已成湖中岛。县内旧民用码头主要有:石梁东、西大滩码头;铜城薛家码头、姚家码头、陈家码头;县城北门外城河桥西盐码头。1950年代初,为调运粮食,将船舶集中县城统调,利用县城北门外老城河一带自然坡岸开辟土码头3座:北门城河桥西“大盐码头”为一号码头;桥东为二号码头;北门农场门前为三号码头。3座码头遇雨均难装卸。
1954年春,县航运管理站、港口乡人民政府组织船民自己动手,利用清除河道障碍时拆除的古护城桥桥基砖石,在三号码头旧址修建1座20平方米的简易平台砖石码头,并铺筑了500米长的便道,晴雨皆可装卸。1955年,县航运部门投资7000元,在二号码头旧址修建1座石台阶码头。1965年新白塔河临城段开挖,老城河闭塞,一、三号码头瘫塌无踪,二号码头石级台阶仅供洗浣之用。
1969年新白塔河通航,航运部门在河南岸、新河桥以东修建20米长挡土墙作为装卸码头,后因圩堤坡度较大,板车上下不便,加之前沿水深不够被废弃。
1970年代以后,县航运部门和一些水运量较大的单位相继修建了专用装卸码头。这些码头均为浆砌块石挡土墙直立或斜坡式,并使用半机械化装卸。直立式码头主要有:
北门码头,位于县城北门外新河大桥以西南岸,由航运部门先后投资4。8万元于1972年建成,长45米,宽30米,货场面积146平方米,西有车辆出入坡道。场地以砂石铺筑,晴雨可通。码头前沿高程7米(废黄),两个泊位,常水期水深1米左右,装有3吨吊车1台。
盐业公司码头,1978年建于北门码头西侧,系在河床上开挖的港池,占地1000余平方米,码头前沿高程7米,常水期水深1米左右。
煤建公司码头,位于东门外古城河东岸,1983年在土坡码头上修成。长40米,两个泊位,前沿水深1.5—2米。1984年春,机械疏浚古城河航道,北去570米入新白塔河,河道底宽30米,河底高程3.5米。码头上装有3吨吊车1台,皮带运输机3部,日装卸能力200余吨,主要用于卸煤。
木材公司码头,1984年在新河桥下游南岸200米处利用河床平滩建成,占地1000余平方米,港池四周用浆砌块石挡土墙,池底高程3.5米,常水期水深1.5—2米。堤旁装有3吨吊车1台,卸木材吊杆1个,河水位7米以上时港池潜入水下。
万寿码头,1984年春,万寿乡政府组织民工在新白塔河南岸开挖建成长50米、底宽20米的港池,航运部门投资4750元。港池南端有20米长浆砌块石挡土墙,作为客货船的装卸码头,前沿高程6.5米,港池水深1.5米左右,占地1000平方米,惜出口处一段水下工程迄未治理。
灌溉
白塔河流域的灌溉,除中上游水库灌区以外,沿岸还建有诸多电力排灌站。较大的有:
万寿站,建于1961年冬,1963年由社队收为国营,成为本县较早的多级提水站。包括一、二级站和马汊河3站,灌溉面积最多可达1.7万亩,排涝0.4万亩。一级站建于万寿圩内湖塘庄,通过0.9公里长进水渠及防洪涵洞引白塔河水。1965年改装为煤气机,1968年复改为柴油机。1981年改装电动机,增加配套设施,灌溉面积6500亩。近年来由于社队另外建站,有所缩小;二级站设在石家岗,1979年更为电机,灌溉面积6000亩。近因湖边分级小站的建立,灌区缩小;马汊河站在本站之东,建于1955年春,与灌区毗连,统一核算,引洋湖水源。1965年建防洪涵闸1座。1978年在进口外新圈汊河小圩,不得已又延伸水源。
十八集总站。十八集站包括一、二级站,建于1971年11月,1973年发挥效益。一级站设在十八集北祠堂庄,为天长内第二座单位高级扬程站。渠长4公里,引白塔河水源。可灌十八集乡两个村5000亩;二级站设在周营,渠长3公里,灌溉4000余亩。1983年,在商品粮基地建设中建三墩小型二级站。现有桥涵46处。1985年冬,培修应桥水库大坝,兼作干渠,设计在望墩建三级站,可灌溉4.4万亩。
红旗站。1975年建于白塔河北赵庄,可排12.22平方公里来水,旁建1座电力排灌站。1984年灌溉十八集、石梁等乡10个村的2万余亩农田。
流域概况
白塔河上游属来安县,来安县地处安徽省东部,介于长江、淮河之间;环邻本省天长县、滁州市、嘉山县和江苏省盱眙县、六合县、江浦县。总面积1481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地形比较复杂,大致可分为南部圩区、中部岗区和北部低山丘陵区三部分。北部地区的小型山岭海拔高度一般在100米和200米之间。从芝麻岭至长山一线为长江,淮河分水岭,来河、滁河、清流河、施河、皂河汇入长江,白塔河流入淮河水系的高邮湖。县境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9℃,无霜期217天,年平均降雨量975.3毫米。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时有旱涝发生。津浦铁路线上的滁县站距县城22公里,6号泗浦国道和滁天公路穿境而过,内河可通航长江。
来安历史悠久。安徽省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在境内顿丘山遗址发现的石器、陶器和骨器证明,在新石器时代,县境便有人类栖息繁衍。秦时,属东海、九江二郡地。西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始置县,称建阳县。之后几易县名,至南唐昇元二年(938年)定名来安县。
来安在抗日战争时期是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中心地区,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民国28年(1939年)5月至抗日战争胜利,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领导的第四、第五支队(后编为新四军第二师)一直驻扎在来安县农村,开展抗日斗争。从民国28年(1939年)6月起,中国共产党的基层支部、区委和县委在来安县逐步建立。民国29年(1940)3月中旬,来安县抗日民主政权正式建立。抗日战争时期,刘少奇、张云逸、邓子恢、谭震林、罗炳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先后在来安的半塔镇、大刘郢等地居住过,领导淮南苏皖边区广大军民建设巩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打击日本侵略军。
白塔河下游在天长县,天长县位于安徽省东部、高邮湖西岸,除西面少部分与本省来安县相连外,其余均为江苏环抱。东北隔湖与高邮县相望,东南、南、西南分别同高邮县、仪征县、六合县接壤,北与金湖县、盱眙县毗邻。境内东西宽约53公里,南北长约56公里,总面积1770平方公里。天长历史悠久,秦为广陵、东阳二县地,南朝宋孝武帝大明五年(461)于本地侨置沛郡及沛县,北周改为石梁郡及石梁县。唐天宝元年(742),玄宗李隆基为纪念自己的生日千秋节,划地特设千秋县。天宝七年(748)改称天长县,此后基本未变。民国35年(1946)和民国37年为纪念新四军名将罗炳辉,曾两度改称炳辉县。1960年复改称天长县。
天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成簸箕形向东部的高邮湖倾斜,基本属于半岗半圩丘陵地区。西南边境分布着草庙山、横山、冶山、长山、釜山、骚狗山等低丘小山,最高处海拔228.8米;东部多湖荡,有百荡湖、牧马湖、高邮湖及沙湖、沂湖、洋湖等,最低处海拔3.5米。县内河流有新、老白塔河,铜龙河,杨村河,秦栏河,川桥河,王桥河等,总长度246.4公里。
天长向称鱼米之乡。东部滨临高邮湖,湖畔圩区多肥沃的黑土,山区和丘陵多黄棕壤,少量潮淤土,适宜农作物生长,1983年被列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盛产稻、麦,油菜、棉花发展也很快,豆类、玉米、山芋、花生、芝麻、籽瓜、西瓜、麻类均有栽培。铜城大瓜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就以粒大籽饱而远近闻名,被称为“铜子”,誉为瓜子大王,远销国外。
天长这个曾经以功勋卓著的新四军名将
罗炳辉的名字命名的县份,有着光荣的斗争传统。宋代抗金名将韩世忠在天长挥戈抗敌,于鸦口(今桥湾乡丫口)大破金兵,金人由此不敢轻易南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