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湖
江苏省、安徽省界湖
高邮湖,古名樊良湖,又名新开湖。跨江苏省高邮市宝应县金湖县安徽省天长市,属淮河流域,淮河入江水道穿湖,终达长江。水域总面积为760.67平方公里(平水面积),仅次于太湖,洪泽湖,为江苏省的第三大湖。一般水位5.55米深。
位置境域
高邮湖,地处东经119º06’-119º25’,北纬32º42’-33º41’之间,江苏省中部、安徽省东部。地跨江苏省高邮市、宝应县、金湖县和安徽省天长市。湖泊长48公里,最大宽度28公里。湖底一般高程4.5米。在水位6米时,水面积700平方公里;水位5.70米时,面积650平方公里;水位9米时,水面积780平方公里。高邮市水利部门记为总面积760.67平方公里。天长境内水域约为70平方公里,高邮市境内431.5平方公里,占55.3%。
建国前,高邮湖容量较大,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三十二年时测得湖水位7.99米时,可蓄水51亿立米。但由于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不断接受入湖河流所携带的泥沙沉积,以及湖内各种生物残体的沉积,湖底被不断的淤高,滩面扩大,1913年湖底平均真高3米,到21世纪初已达到平均真高4米,个别河槽底由原来的真高1米淤到真高4米。1956年有公滩17000亩,1961年公滩为23000亩,五年内就扩大6000亩,因而容积缩小,21世纪初8.00米水位时可蓄水26.20亿立米,6米水位时可蓄水10.8亿立米。
名称演化
历史上高邮湖名称很多。高邮湖名称最早出现在明朝洪武初年。高邮的运道在北魏时期仅有《水经注》所说的樊梁湖(樊良湖)和《魏书》所说的津湖(元代改称界首湖),后来逐渐增多了。宋代起,为增加漕运水源,筑堤界水,湖面增多,到了明洪武初年,出现了高邮湖之名。直到民国还保留着原来新开、姜里、甓社、七里、平阿、珠湖、武安、张良、塘下、鹅儿白、石臼湖等11个湖的湖名。
此外,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记载甓社湖曾现珠光(河蚌珠光),故后人也称高邮湖为珠湖。还有新开湖之称,来源待考。
类型成因
高邮湖属于河迹洼地型湖泊。这类湖泊系由河流演变而来。洪泽湖和高邮湖在成湖以前,这里就有许多小型湖荡,如洪泽湖地区有破釜涧、富陵湖、白水塘、泥墩湖、万家湖、成子湖等;高邮湖地区据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高邮湖州志》记载,原有36个大小不等的湖泊。为“串珠式”小型湖泊群。
这些湖荡处于淮河下游,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东京留守杜充于李固渡西决黄河入淮河,以阻金兵,黄河自此由泗入淮。黄河南泛,取淮河入海故道,使淮水归海不得而四处泛滥,破釜涧等许多小湖遂合为一大湖,即洪泽湖。洪泽之名不见古籍,自隋炀帝乘船游幸江南,途经破釜涧,时遇大雨,便将破釜涧改称为洪泽浦,洪泽湖之名由此而来。天长旧县志中记载的汀溪湖,即为高邮湖形成前的小湖泊之一。淮水向东既无出路,而洪泽湖又容纳不了全部淮水,遂循地势向南流去,泛滥于高、宝地区,使这一地区的许多小湖成为巨浸,形成了高邮湖及宝应湖。
主要支流
高邮湖主要入湖河流有三河(淮河入江水道)和安徽省天长市的白塔河、铜龙河及新开河等。湖水经南端庄台闸、新王港、新港、老王港、杨庄等漫水闸和毛港闸泄入邵伯湖,最后进入长江。
上游水系
淮河入江水道,在江苏省西部洪泽湖下游。清康熙四十五年(1707年)于周桥以南的五坝开了三条引河,并筑六道河堤,时称“三河六堆”。嘉庆十八年(1814年)在今三河闸处开挖仁、义、礼三条引河(即新三河),洪水遂经新三河入宝应湖。出湖后汊流多而曲折,北达白马湖,南入高邮湖和邵伯湖,经江都六闸入里运河,再出金湾河、凤凰河、太平河等五河,由芒稻河、廖家沟南下,至三江营入长江。汛期常溃堤东侵,为害严重。
1956年,兴建白马湖隔堤,以防水害。1958年在凤凰河修筑堤防,建东风闸。1962年在廖家沟建万福闸。1969年建三河拦河坝、大汕子隔堤和淮南堤,使新三河改道直入高邮湖,不再危害宝应湖地区。后拓浚归江河道,废草坝10座,建节制闸。入江河道上段自三河闸起经金湖县共和集、黎城、石港、金沟达施尖入高邮湖,长55公里,宽2-3公里;中段从高邮湖到邵伯湖六闸,湖区长55公里;下段自六闸起经运盐、金湾、太平、凤凰、新河等水道,汇入芒稻河、廖家沟、夹江至三江营注入长江。并在金湾河和太平河上兴建节制闸和配套工程,最大泄洪量12000立方米/秒。为淮河下游最大泄洪河道。
新、老白塔河,主干发源于西部来安县长山,经半塔、汊涧、石梁、护城桥等地注入高邮湖。老白塔河南北朝时称石梁溪、石梁涧,唐代称下阿溪,明、清称石梁河,民国初称南山河,后称白塔河。建国以后,由石梁开新河道,穿黄家湖、东壬湖、钱家涧等3湖,越何庄、刘北、黑塘埂3岗入高邮湖。新河开通后,石梁以下老白塔河道成为沂湖内河。据1983年统计,新、老白塔河县内长度为82公里。新白塔河流域面积970平方公里,河床宽92米;老白塔河流域面积60平方公里,河床宽12米。
铜龙河,原名铜城河,民国初称北山河。发源于江苏省盱眙县境内,经大通、安乐两水库于铜城镇西三里桥处汇合,经龙冈流入百家荡,与高邮湖通联。全长52.5公里。流域面积426平方公里,河床宽60米。
杨村河,发源于天长市张铺乡,经跃进水库流入沂湖,通白塔河,全长32公里,流域面积230平方公里,河床宽22米。
川桥河,明代为白扬河,即旧志所载禹王河。发源于江苏六合县马集,流经川桥、高峰两水库后汇入七里桥,流入黄家湖,通白塔河,全长28.4公里,流域面积279平方公里,河床宽30米。
秦栏河,发源于江苏省仪征县和天长市横山,经官桥、焦涧两水库汇于秦栏,全长33公里,流域面积299平方公里,河床宽15米。
王桥河,源出天长市横山北麓,经岗陈、汴桥、王桥、宝林寺汇戊桥河入洋湖,再入高邮湖。全长18.5公里,流域面积146平方公里。
沂龙河,是建国后新开人工河,由于铜龙河入高邮湖段河底淤高,水位低时不能从高邮湖引水灌溉,且淤泥太深,难于疏浚。从老白塔河至沂龙闸穿沂湖经龙岗开挖一道人工河通铜龙河,称为沂龙河,长约7千米。
百荡湖,旧称白马湖,在天长市东北部,与高邮湖通联,承接铜龙河及金湖黎龙河一带来水,汇水面积426平方公里,湖面14.5平方公里。
黄家湖,又名黄雀湖,旧称万寿湖(万岁湖),在县城之西,是白塔、川桥两河下游之行洪区。由于湖中地面高程在6米以上,春冬不积水,盛长荭草,故又称荭草湖。湖面6.4平方公里,汇水面积842.6平方公里。
沂湖,原称泥湖,明代改称沂湖,在县城北偏东10公里处,属白塔、杨村河水系,湖面19平方公里,汇水面积230平方公里,盛产鱼虾及菱角、芡实。
洋湖,在县城东15公里处,承王桥、戊桥河来水汇入高邮湖,面积11平方公里,鱼、虾及菱、藕等水产品丰富。
沙湖,在县境东部,为秦栏河入高邮湖之入口处。汇水面积30平方公里。
下游水系
新民滩,位于高邮湖、邵伯湖之间,是淮河入江水道的行洪走廊,东西长7.55公里,南北长10多公里,滩面高程为5.0~6.0米,总面积约6.3万亩。
邵伯湖,位于高邮湖南端,与扬州市江都区邗江区交界,北起高邮湖新民滩,东濒京杭大运河,西为高邮、邗江沿湖地区,南抵六闸河口。总面积164.97平方公里,下经六闸注入归江河道入江。
邵伯湖湖周分属邗江、高邮和江都三县。上承高邮湖来水,分别由运盐河、金湾河、太平河、凤凰河及里运河注入长江。湖泊长17公里,最大宽度6公里,湖水面积98平方公里(相应于水位4.36米),平均水深1.1米,湖水蓄量1.1亿立方米。湖水pH值8.5,矿化度为215.07毫克/升,属重碳酸盐类钙组Ⅰ型水。在湖的东南里运河西堤上建有邵伯闸,以调节湖泊水量。湖泊具有调洪、灌溉和养殖之利。
水文特征
高邮湖湖底平坦,湖底高程3.5-4.5米,高邮湖常年水位5-5.5米,蓄水5-6亿立方米,汛期蓄水9.38亿立方米。死水位5米,死库容4.6亿立米,蓄水位5.7米,蓄水面积648平方公里,灌溉库容4.2亿立米,防洪水位9.24米,防洪库容27亿立米,蒸发量890毫米。
湖水呈黄绿色至淡黄色,为重碳酸盐类钙组I型水。据2010年数据,高邮湖pH平均值为8.66,溶解氧平均值为7.3毫克/升,总氮平均值为1.02毫克/升,总磷平均值为0.051毫克/升,CODMn平均值为9.61毫克/升,叶绿素a平均值为10.38毫克/升,透明度平均值为0.69米。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高邮湖地处长江、淮河下游内陆水域,浮游植物有9门156属,其中兰藻门29属,占18.6%,隐藻门2属,占1.3%,金藻门5属,占3.2%,黄藻门2属,占1.3%,硅藻门29属,占18.6%,甲藻门4属,占2.6%,裸藻门6属,占3.8%,绿藻门78属,占50%,轮藻门1属,占0.6%。浮游动物有288种,其中原生动物94种,占32.6%,轮虫106种,占36.8%,枝角类50种,占17.4%,桡足类38种,占13.2%。
底栖动物有92种,其中软体动物腹足类15种,占16.3%,斧足类22种,占23.9%,节肢动物的甲壳类14种,占15.2%,水生昆虫16种,占17.4%,环节动物的多毛类3种,占3.3%,寡毛类7种,占7.6%,蛭类3种,占3.3%,其他12种,占13%。
水生植物共29科62种,其中萍科、水蕨科、芡科、菱科、柳叶菜科、唇形科、胡麻科、狸藻科、金鱼科、桔梗科、黑三棱科、茨藻科、科、灯心草科各1种,各占1.6%,槐叶萍科、繖形科、龙胆科、玄参科、泽泻科、天南星科、浮萍科各2种,各占3.2%;小二仙草种、雨久花科各3种,各占4.8%,睡莲科、莲子菜科、菜苤科、禾本科、莎草科各4种,各占6.5%,蓼科8种,占12.9%。
鱼类资源
鱼类计有24科74属109种。作为捕捞对象的主要有鲤科、鳀科、银鱼科、鲶科、鮠科、鳗鲡科、鲻科、鮨科、鳢科、合鳃科、塘鳢科、杜文鱼科等12科,主要有鲤、鲫、青、草、鲢、鳙、鳊、鲂、、红鳍鲌、蒙古红鲌、翘咀红鲌、条、鳡鱼、鰟鮍、大银鱼、太湖短吻银鱼、梅鲚、鲶鱼、黄颡鱼、河鳗、鳜鱼、黑鱼等。另外,还有虾、蟹和贝类。高邮湖在三河闸建闸之前,青、草、鲢、鳙四大家鱼的捕捞量,1952年占总捕捞量的12%,1953年建闸后,四大家鱼捕捞量逐年减少,到1960年,仅占捕捞量的0.16%,几乎到了绝迹的程度。
水生植物
江苏省湖荡滩地多,水生经济植物资源丰富,可分为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四大类。主要品种如下:挺水植物有莲藕、芦苇、蒲草等。一般生长在靠近岸边水浅的地方,植株挺立于水中,部分基叶伸出水面。省内淡水水域均有分布,特别是湖泊、河荡地区资源丰富。浮叶植物有菱、芡实、莼菜等,根生在水底,茎比较柔软,叶片浮于水面。菱主要分布在里下河、苏州水网地区;芡实在湖荡、港汊和沤田均有分布;莼菜以太湖东山所产最为有名。漂浮植物有水葫芦、水浮莲、浮萍等,整株植物飘浮水面,其根不着生于水底,省内河沟和湖荡地区均有分布,资源比较丰富。沉水植物有有苦草、马来眼子菜、轮叶黑藻等,植株生于水中,湖荡地区均有分布,资源丰富。
治理开发
高邮湖地区河湖交错,圩区较多,旧时因水利设施残缺,加上连年失修,旱涝灾害重而频繁,尤以水灾为重。清嘉庆《备修天长县志稿》于此记述甚确:“天长西南接滁、来、六合诸山,大抵忧水者十之七,忧旱者十之三。缘诸山之水以东北大湖(即高邮湖)为归,每盛夏淫水,山水盈溢,河侧田亩多被浸没。”旧志载明永乐九年(1411)迄清宣统三年(1911),全县发生大规模旱涝灾害84起,其中水灾45起,占54%;旱灾34起,占40%,其余为水旱兼发。封建政府对水利设施虽时有修建,均小补小修,不能根治。灾害来时束手待毙,灾后虽有赈济蠲免,但杯水车薪。
民国时期,水旱灾害仍然不断。民国元年(1912年)到民国37年,全县大旱7起,大水8起。民国19年,淮河流域严重水灾,天长受灾惨重,县内山洪暴发,而高邮湖水位猛涨,引起湖啸,致湖水倒流,内涝成灾,县东北一片泽国,县城周围可行船,居民甚至可骑城墙洗脚,29万亩农田淹没,5万余间房屋水毁,伤亡110人,4326户、19290人无家可归。安徽省政府列天长为特等灾区,拨粮麦冬衣,具领人却将其变卖私分。国民党甚至人为制造灾害,民国27年炸决花园口,致黄河溃堤,天长县受灾15万亩,水毁房屋2786间,2369户近1万人无家可归,13人丧生。建国以后,党和政府立足抗旱排涝,大兴水利工程。根据旱涝程度,统筹安排和指挥抗旱排涝。灾害得以缓解。
2021年11月24日,安徽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办公室公布安徽省级总河长、副总河长、河长、湖长名单显示,高邮湖湖长为安徽省政府副省长杨光荣。
防洪工程
建国后,党中央和政务院及时作出治理淮河决策,入江水道先后兴建了一系列工程。
入江水道原经三河泄洪入宝应湖,而后多叉分流,北达白马湖,南入高邮湖、邵伯湖,迂回、曲折汇入长江。1950年大水后,按照政务院决定的淮河洪水“仍暂以入江水道为泄水尾闾”的要求,对入江水道的三河堤、里运河堤及沿湖圩堤进行全面复堤加固,疏通水道,清除行洪障碍。1953年7月建成三河闸,控制了入江水道的口门。1954年淮河发生特大洪水后,至1987年,先后三次大规模治理入江水道。
三河闸,工程于1952年10月动工兴建,1953年7月建成放水。闸身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共63孔,每孔净宽10米,总宽697.75米,底板高程7.5米,宽18米,共21块底板,闸孔净高6.2米。门墩架设公路桥,按汽-10级标准,采用双车道,净宽10米。三河闸按洪泽湖水位16米设计、17米校核,原设计流量为8000立方米/秒,加固后的三河闸设计行洪能力提高到12000立方米/秒,设计抗震烈度8度。三河闸拦蓄淮河上、中游来水,使洪泽湖成为一巨型平原水库,为苏中、苏北地区的工农业、人民生活用水及航运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1956年冬,对宝应湖、高邮湖、白马湖、邵伯湖沿湖圩堤进行加固。
从1969年11月开始,按照淮河流域规划行洪12000立方米每秒的水位相应超高2.5米的要求,对入江水道全面治理。省成立江苏省革委会入江水道工程指挥部,组织淮阴、扬州、六合3个专区24.7万人次,用两个冬春时间,全面加高加宽三河南北大堤,兴建堵断入宝应湖的口门长4公里多的三河拦河坝,完成金沟改道段东西大堤,在金湖县城东横跨入江水道处兴建漫水公路,并在东、西偏泓上各建一座漫水闸和西偏泓漫水套闸,新建大汕子格堤12.1公里和宝应湖大汕子退水闸,使淮河洪水由过去弯曲迂回经宝应湖再入高邮湖的状况,改由金沟直接入高邮湖,缩短洪水入江线路20多公里,并使宝应湖地区不再行洪,实现了洪涝分治。同时,加固了淮南圩大堤和里运河西堤,增做块石护坡,湖西圩堤加固,整治新民滩,清除行洪障碍,修建由新、老王港闸等6座漫水闸联结起来的高邮湖控制线。
三河闸,控制包括三河闸和1970年1月在蒋坝镇附近建成的500吨级蒋坝船闸1座,1975年1月在蒋坝船闸下引河口建成1座简易的蒋坝抽水站,装机260台套,可抽水130立方米每秒入洪泽湖。这三项工程形成入江水道的第一级控制。
金湖控制工程,包括入江水道东、西偏泓两座漫水闸、西偏泓漫水套闸、三河拦河坝和石港船闸、石港抽水站等,主要为发展金湖县交通、航运、排涝和蓄水灌溉。兴建入江水道金沟改道段时,在金湖县城东建成横跨入江水道的漫水公路,东西偏泓上各建1座漫水闸,汛期排洪,汛后蓄水灌溉。入江水道北侧于1971年建成石港船闸,通过新辟的金(金湖)宝(宝应)航道,再经南运西船闸,沟通京杭运河,打开金湖水运出路。1974年7月又建成简易的石港抽水站,装机240台套,可抽水130立方米每秒。配合蒋坝抽水站,可将江都抽水站北送的部分江水向洪泽湖输送100立方米每秒,还可抽排宝应湖地区的涝水。
三河拦河坝,是截断三河,洪水不再迂回宝应湖而由金沟改道段直接入高邮湖的关键工程。坝长4.4公里,在三河河床里筑坝。1969年冬大坝施工时,经过三个月建成。1982年后屡次加固,到1987年形成多级平台坝体,坝顶高程14.5米,顶宽14.0米,混凝土挡土墙顶高程15.0米,宽30厘米。
入江水道中段自高邮湖至邵伯湖六闸长55公里,并建有高邮湖控制工程。这一段大部属于湖区。由于高邮湖湖面风浪较大,湖东即为里运河西堤,自大汕子格堤兴建后,宝应湖不再行洪。19561957年整治里运河时,自高邮界首镇向南26.5公里长筑新东堤,处理了清水潭、马棚湾等历史险工,成为“两河三堤”。高邮以南至六闸,湖东均为新筑的京杭运河西堤,堤顶高一般均超过洪水位2.53米,顶宽6米。迎湖平台一般宽30米,并有干砌块石护坡。高邮湖、邵伯湖西几个大圩的圩堤顶高,一般超出洪水位22.5米,顶宽3.5~5米,迎风浪地段和险工地段均建有块石护坡。
高邮湖控制工程,位于高邮湖至邵伯湖之间8.8公里长、6.7公里宽的新民滩。滩面高程4.76.2米。是入江水道的一个咽喉。历史上这里就有堵港济运、蓄水灌溉的记载。清光绪十七年至宣统元年(18911909年)就有5年堵港济运的资料。建国后,从1953年起,每年汛后用堵闭各港蓄水,并从运河西堤到湖西郭集大圩,在湖滩上建起一条11.3公里的控制线。汛期拆坝行洪,汛后堵港蓄水,堵堵拆拆,年复一年。1962年开始并港建闸。1969年兴建入江水道,并对新民滩进行了整治,以解决淮河排洪和蓄水灌溉、航运等问题。先后兴建和改建了老王港、新王港、新港、毛塘港、杨庄河、庄台河等漫水闸6座,漫水套闸1座,并将漫水闸和东西向堤埂联接成一道高程6.5米的控制线,统称高邮湖控制。1971年在小汕子河以东、距运河西堤1.3公里,顺水流方向结合开挖庄台河,新建一条南北长8850米、东西宽18米的庄台。庄台高程1111.5米,高出设计最高洪水位1.52米,将分散居住在滩面上的5301人,全部迁至新庄台定居,原来分散的庄台、树木、坟墓、芦柴等均清除,以利行洪。1978年经过批准,又将庄台河与运河西堤之间的滩地,开荒造田,一水一麦,适当提高控制线上子埝的标准,但顶高不能超过8米,顶宽不得大于1米。当入江水道行洪,高邮湖水位达7.5米,并有上涨到8米趋势时,立即破圩行洪。但后来人口增加到1万人左右,庄台住不下,部分居民在庄台坡上和1.3公里的行洪道中重新建房。1984年群众又将子埝加高到9.5米,顶宽5米,并将块石护坡做到高程8米,严重影响行洪。
高邮河湖调度闸,位于京杭大运河西堤,主体工程按二级建筑物要求设计的调水闸。该闸在原有老运西通湖船闸基础上改建而成,1990年11月正式施工,1991年11月顺利竣工。2003年洪水后,于2004年实施了淮河入江水道灾后重建应急工程运河西堤加固项目。
新民滩工程,建于1970年代中期,在新民滩北部修筑了控制线围堰工程,全长11.5公里,堰顶真高6.5米,在通往邵伯湖的港汊上修建了控制线漫水闸工程,计7座155孔,闸门顶高程6.0米,最大泄洪量2000立方米/秒,当高邮湖水位6.0米以上时,漫水闸开启,滩面漫滩行洪。有毛港、王港、老王港等3座漫水闸。新民滩工程在2003年大水行洪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建国前,高邮湖西岸天长县河堤弯曲低矮,加上高邮湖无固定干堤,洪水季节常常倒灌,致河流决堤成灾,白塔河、川桥河经常危及县城。建国以来,政府大量投资,组织群众利用大水之后利于堵口复堤和大旱年景便于取土之机,逐年加高培厚。到1980年代,共完成圩堤工程土方2000万立方米,石方52万立方米,建成以高邮湖大堤为主包括城防圈堤在内的河堤计453.9公里。高邮湖干堤全长34公里。这些堤线以白塔河为界,形成南北两大片,保护着大小94个圩23.5万亩农田和县城的安全,其中万亩以上的大圩有金埠、龙集、大圹、上泊湖、弯联、河湾及三荡7处,计有耕地12.37万亩。
2004年实施了淮河入江水道灾后重建应急工程运河西堤加固项目,主要内容是在北起二里铺,南至湖河调度闸,工长26.5公里老西堤后修筑戗台(顶真高10.5米,顶宽6米,1:3坡)、吹填老河槽至真高9.5米。西堤作为里下河防洪的第一道屏障,其工程位置十分重要,工程沿线的吹填加固,不仅有效地消除了工程险情,确保防洪安全,同时在吹填区域内形成了2500亩左右的土地资源。
圩区灌溉
高邮湖地区由于气候原因,一年中两头旱中间涝,6月份仅降雨82.5毫米,而蒸发量达104毫米。1960年代后期高压电输入后,沿湖圩区兴建和配套机电排灌设备,在干旱季节提高邮湖水用于灌溉,特别是湖西岸的安徽省天长境内,沿高邮湖边兴建起沂湖、洋湖、秦栏河、马草滩等7处大型临时翻水站,把高邮湖水翻进县内,例如1978年大旱,提高邮湖水2.1亿立方米,保证了90万亩农田的丰收。
围湖造田
长江下游地区建圩有悠久历史。特别是清代和民国时期较多。高邮湖西岸天长市境内的有:
金小大圩,东、北部分迎高邮湖长堤。东以东、西九连圩为屏障,南临沂湖,西接后家湖,北濒百家荡,原跨金龙(属龙集乡)、小关(属湖滨乡)两乡,故名。建于清康熙主十六年(1697),嗣后从未大修,致堤线弯曲过长。1951年3月中旬开工兴建,受益8053亩。
新河大圩,隔丘渡湖与三荡圩相对,西南阻高地,东、东南、东北环牧马、西王渡以及高邮等湖。原与高邮市共辖,建国后划为天长县新河乡,故名。内有大小圩24个,1951年3月底开工复堤,受益8053亩。
大圹圩,东滨高邮湖,南以新白塔河北岸为堤,北系老白塔河。建于民国,1957年,开挖新白塔河的同时建成大圹圩,1960年代中期改建为省农垦厅属大圹圩农场。有耕地1.74万亩,圩堤长38.9公里。
友好圩,原为陆沉的12个小圩,位于铜龙河口,近百家荡,受铜龙河山洪和高邮湖风浪的双重威胁。1953年建堤成功,堤长7125米,培修3100米,新建833米,受益2477亩,安置转业渔民350人。
航道航运
高邮湖,是天长市向外水运的唯一航道,(高邮市及金湖县、宝应县一般通过湖东的里运河船运)湖西耿家尖(海军靶场)为古漕运码头。高邮湖区由高邮、金湖、天长3县共辖。建国后,随着淮河的治理,先后修建了三河、蒋坝、高涧、淮安等船闸,下游从高邮运河西堤至陆家桥(即新民滩)开了庄台河,建了庄台、新港、王港、毛港、杨庄等5座小型过船闸。新白塔河口门至大尖滩北头18公里,湖底高程3.5米左右,枯水期湖水位在5-5.5米之间,最低通航水深保持在1.5米左右,可常年通航80-100吨级的货驳船。由于大尖滩以东的航道积淤和建于30年代的高邮运西船闸限制,严重碍航。1978年大旱,省航道局派船疏浚,从闵桥西河口经漫水闸、石港闸、运西入运河至高邮,比从高邮湖直达绕道79.5公里。1984年来,国家投资681万元新建珠湖船闸,对大尖滩航道进行疏浚,1985年12月完工。闸首净宽10米,闸室宽16米,长100米。极大地便利了高邮湖与京杭运河之间的水运交通。
同时,天长市入江河道新、老白塔河、铜龙河、秦栏河、川桥河、王桥河等都可通高邮湖。新白塔河可通100吨船只。在上述河流沿岸建有若干港口、码头、渡口。
为维护高邮湖与运河的通航,1985年建成高邮运西(珠湖)船闸1座,同时封闭民国时期建造的高邮老船闸。设计年船舶通过量300万吨。
渔业生产
高邮湖渔产品向以天然捕捞为主。历史上是天然捕捞水域。据民国23年(1934)调查,仅百荡、沂湖、洋湖年获渔产品就达150余吨。
建国初期,全县可供捕捞的湖泊水面为38.6万亩。1950年代后期大面积围垦种粮,1958年,大圹圩、上泊湖万亩被围垦。1965年以后,高邮湖湖滩大面积被围,到1970年,5处水域被围垦10.5万亩,占水域面积的38%。围湖造田使捕捞范围大为缩小。
1970年代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继续围湖造田,水域面积进一步缩小。1980年,全县湖泊水面由1970年的19万亩下降到18.15万亩,是建国初期的47%。高邮湖、沂湖等地则实行了人工增殖,按不同渔类产卵生长季节确定开放时间,致使捕捞水域缩小,捕捞季节也不断缩短。
河蟹资源向依通海水道回游。随着湖区通往长江的万福、邵伯、高邮等闸的建成,河蟹回游通道受阻,产量锐减,1962年后几乎绝迹。1969年,高邮湖管理委员会在湖区人工放养蟹苗,
其它水产
高邮湖大闸蟹体型肥大,蟹黄细酥,肉质白嫩,蟹味美且营养丰富,历来被视为上品。秦少游曾把此蟹作为上等礼品馈赠苏东坡,并赋诗《以莼姜法鱼糟蟹寄子瞻》一首。每百克高邮湖大闸蟹食用部分含蛋白质14%、脂肪5.9%、碳水化合物7%。此外,还含有维生素A、核黄素、烟酸,其发热量超过一般鱼类的营养水平。2002年,“高邮湖”牌大闸蟹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标志。2005年,“河荡”牌螃蟹、“碧湖”牌螃蟹通过国家无公害食品认定。2008年,“王鲜记”大闸蟹获扬城地产优质生态大闸蟹、扬城最正宗的生态大闸蟹“蟹王”称号。2011年,“左岸”牌大闸蟹通过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由扬州江淮湖泊渔业有限公司养殖、生长于高邮湖水域的“宝湖”牌大闸蟹囊括“华东杯”蟹王、蟹后大奖,为“中国十大名蟹”之一、江苏名牌产品,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动物养殖场注册认证。2015年,“高邮湖大闸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批准。2016年,据市农委统计,高邮湖大闸蟹养殖面积1万多公顷,产量近5800吨,产值4.5亿多元。
高邮湖青虾肉质松软,易消化,营养丰富,对身体虚弱以及病后需要调养的人是极好的食物。2005年,“横泾河”牌青虾通过国家无公害食品认定。2016年,据市农委统计,青虾(鲫鱼、龙虾)混养面积1.3万公顷,产量近200吨。
高邮湖龙虾,2016年,据市农委统计,龙虾(鲫鱼、青虾)混养面积1.3万公顷,产量近500吨。
高邮湖产的鲫鱼肉质细嫩,肉味甜美,营养价值很高,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3克、脂肪11克,并含有的钙、磷、铁等矿物质。高邮湖的鲫鱼以2-4月、8-12月的最肥美。2002年,“碧湖”牌、“金荡”牌鲫鱼被评为省无公害农产品;2005年,“河荡”牌鲫鱼、“碧湖”牌鲫鱼、“龙虬庄”牌鲫鱼通过国家无公害食品认定。2016年,据市农委统计,鲫鱼(青虾、龙虾)混养面积1.3万公顷,产量近2000吨。
高邮湖泥鳅可食部分占整个鱼体的80%左右,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蛋白质较高、脂肪较低,能降脂降压,素有“天上的斑鸠,地下的泥鳅”和“水中人参”之美誉。2016年,据市农委统计,高邮泥鳅养殖面积48公顷,产量为720吨。
高邮湖鳊鱼具有补虚、益脾、养血、祛风、健胃之功效。2016年,据市农委统计,鳊鱼养殖面积986公顷,养殖产量4533吨。
水生作物
高邮湖的水域环境,滋长着种类众多的野生水生植物。又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的培育选育和引种驯化,产生了许多闻名海内外的优良水生经济植物品种。水生经济植物主要有:莲、菱、芡、莼、荸荠、慈姑、茭白、芋头、水芹、席草、蒲、芦苇等。扬州的鸡头米,绝大部分都分布在高邮湖。1950年代以前,湖荡、岸滩,水生植物生长茂密繁盛。随着水域环境的急剧变化,许多地方的水生植物资源遭受严重破坏。1960年代初农业减产,引起各级政府对水生经济植物栽培利用和繁殖保护的重视,提倡种植“水上庄稼”,并结合畜牧业的发展,在中小型湖泊的湖湾、港汊及沟塘放养“三水”,即水浮莲、水花生和水葫芦。1980年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水生经济植物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并出现草滩提水护柴养鱼、芦鱼结合、藕鱼结合、草荡养蟹等综合利用水域,以利水生经济植物恢复发展的经验。利用水面发展水生经济植物已成为高邮湖工区多种经营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浅水湖滩产芦苇、菱、藕、麻鸭。高邮鸭、高邮咸鸭蛋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旅游开发
荷花荡景区地处金湖县闵桥镇东南部高邮湖畔,总面积12000亩,是全球面积最大、品种最全、花期最长的观荷赏莲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基地、国家水利风景区、中国荷文化传承基地,2017年9月,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荡内是铺天盖绿的万亩荷田,荡外是烟波浩淼的高邮湖,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荷花荡独有的自然生态风光。2017年9月,荷花荡正式获批国家4A级景区。
金湖水上森林公园景区,总占地面积约12000亩,是全国优选旅游项目、2018年江苏省重点旅游项目。景区位于银涂镇,地处两市(淮安、扬州)三县(宝应、高邮、金湖)交界,在高邮湖与宝应湖之间,主要依托水杉、芦苇荡和水上兵马俑等自然奇观优势,以“自然生活,从林开始”为旅游形象定位,以白鹭和水杉热爱的森林为建设理念,共建有田园牧歌、树屋部落、清境江湖、活力森林数十个景点。
宝林寺,坐落于天长市区东郊芦龙乡王桥古街北侧高邮湖南岸,四周绿水环绕,环境幽雅,寺内古柏参天,花木繁茂。宝林寺是唐代御赐寺院,历史上规模颇巨,现复建有大雄宝殿、天王殿、三圣殿、多景楼等。古寺声名远扬,历史上文人墨客参访者甚多,留下大量诗篇游记,当代高僧茗山法师为宝林寺题写寺名。
汊河旅游度假区,坐落于高邮湖西岸,自然风光优美、文化底蕴丰厚,景区内有高邮湖风力发电、千亩沿湖柳树景观、马岔河老街、节孝牌坊等特色自然人文景观。
高邮市界首镇湖西芦苇荡湿地,拥有5.2万亩滩涂资源,其中芦苇面积2万亩,荡区内河道纵横交错,形成“一里横塘,二里纵铺”的稠密水网。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水质清澈透明,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生物丰富多样,素有“水乡泽国”之称。
镇国寺,位于高邮市城西西门湾的河心岛上,始建于唐僖宗时期。镇国寺塔亦称西塔,该塔虽经历代修葺,但仍保留了唐代的风格,宋代的基础,明代大修的特征。被人们誉为“运河上的明珠”,“南方的大雁塔”。1956年,京杭大运河疏浚拓宽,拉弯裁直,位于高邮城西南角的塔身正好处于河心位置,为保护古塔,运河改道,留下了河心岛上的古塔。2006年,镇国寺的建成和镇国寺塔的修缮完工,使镇国寺宗教景区初步形成。镇国寺为3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邮湖滩郊野公园是新民滩旅游资源开发的一部分。整个新民滩面积共约50平方公里,加上地形地貌的特殊性,难以实现一次性大体量的开发,为对接高邮湖水上旅游需求,由北向南有序推进,突出重点板块。高邮市全面启动湖上游览线开通的各项准备工作,购买了一条54座客位的豪华游船,并在高邮湖杨家坞入口清淤修建了游船停靠码头。
高邮湖芦苇荡湿地公园位于江苏省高邮市界首镇的高邮湖畔,为江苏省四星级旅游景区。是一处集休闲度假、农渔业观光体验、湖鲜美食品味、水上娱乐于一体的新型生态环保旅游度假区。2008年,高邮湖湿地被列入“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国家级重要湿地保护名录》。
运河西堤绿化风光带,地处京杭运河与高邮湖的纽带位置,处于明清运河故道的遗产区和缓冲区,南起镇国寺,北至万家塘,西临高邮湖,东临京杭大运河,南北全长3.2公里,东西长度80至200米。从运西船闸至万家塘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域,有运西船闸、镇国寺、平津堰、明清运河故道、耿庙神灯、杨家坞和万家塘等历史景观。高邮市还多年举办环高邮湖国际自行车越野赛、横渡高邮湖等活动吸引游人。
流域概况
社会经济
高邮湖东南大部属高邮市辖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春秋为吴邗沟地,越并吴属越;战国,楚并越属楚。秦灭楚,筑高台,置邮亭,故名高邮,亦称秦邮,并设广陵、东阳等县。汉时西部置有广陵县、北部有平安县(后建射阳县、山阳县、安宜县、宝应县)、东南域属高邮市。西部后来曾置沛县、石梁县、永福县、六合。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为纪念玄宗李隆基生日,将每年的八月五日定为千秋节,并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割江都、六合、高邮三县地置千秋县“。天宝七年,改千秋节为天长节,千秋县随之易名天长县,清代始属安徽,后为纪念已故新四军罗炳辉将军曾两度更名为“炳辉县”。唐肃宗上元三年(公元762年5月14日),因真如献宝,肃宗传旨:上元三年改为宝应元年,安宜县更名为宝应县。1959年10月,湖西北部建立金湖县。1991年高邮撤县设市(县级),实行计划单列。1993年9月18日,天长撤县设市。
2016年,高邮市户籍总户数255138户,户籍总人口814771人。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7.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2498元。实现农业产值135.64亿元,水产品产量13.79万吨。全市52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及销售2000万元以上非国有企业)累计完成现价产值1205.11亿元、销售收入1161.1亿元、利税92.55亿元、利润50.9亿元。2016年,据城市居民抽样调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429.61元,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6951.83元。
高邮湖以西2个乡镇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为主,其中菱塘回族乡、原天山镇分别兼种湖桑、茶叶。高邮湖、京杭大运河高邮段以东成网的河渠、东北部成片的荡滩,为发展淡水养殖提供条件,同时也适宜于高邮鸭、扬州鹅的生长。水产资源有银、鲤、青、草、白、鳝鱼和蟹、虾等63种;野生动物资源有野鸡、野鸭、秧双双鸟、野兔、黄鼠狼等,鸟类约有12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东方白鹳、大鸨、丹顶鹤等。
高邮湖西北部金湖县域属水网地区,湖河沟渠众多,水面面积占总面积30.1%,水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水禽(鹅、鸭)饲养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特种水产品有大银鱼、淡水小龙虾(克氏原螯虾)、河蚬、螃蟹、中华鳖、鳝鱼、泥鳅、青虾、鳜鱼、白鱼等,产量占淮安市一半以上;金湖小白鹅久负盛名,高邮麻鸭为省推广良种;荷藕、菱角、芡实、蒌蒿、双黄鸭蛋是金湖名产。金湖土地肥沃,绝大部分为湖积土壤,盛产粮棉油、林桑果,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平原绿化先进县。境内地下蕴藏石油资源,2016年,采油二厂年产原油51万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开采,共探明含油面积108.84平方千米,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07亿吨,是国家南方重要原油生产基地。素有“鱼米之乡”“禽蛋之乡”“中国荷花之都”“苏北小江南”之誉。2017年末,全县总人口(公安户籍数)35.1916万人。2017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7.8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80696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6.2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505.34亿元。
高邮湖东北角为宝应县辖区。该县总人口92万,下辖14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有机农业开发区。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4.9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6亿元,输变电装备产业是宝应主导产业现有中规模企业近百家,轻纺化建产业现有规模企业100多家,山阳镇被中国羽绒行业协会授予“中国羽绒名镇”称号。2016年全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4.23亿元。2016年全年粮食总产90.04万吨。
天长市总人口63万,其中市区人口约20万。天长市域经济综合实力一直在全省保持前十名,是全省唯一一个连续十年十强的县市,在滁州市连续多年保持综合考核第一的位次,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一直稳居全省十强、中部百强,连续四年跻身全国科学发展百强县行列,2017年11月荣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1.4亿元;财政收入45.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6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68元。
地理特征
地势西南略高,东北偏低,多为水乡平原。高邮湖西南部属仪六低山丘陵尾端,多数海拔15-20米,最高处神居山(火山熔岩)海拔49.5米;京杭大运河高邮段以东里下河浅洼平原由古潟湖淤积而成,河渠成网,良田万顷,一般海拔0.85-4.8米,最低处海拔0.75米。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寒暑显著,阳光充足,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16.2℃,无霜期221天,常年降水量1341.5毫米。主要灾害性天气为水灾、风灾、雷击灾害,偶有旱灾。
历史文化
宋代,甓社湖曾现珠光(河蚌珠光),并为在甓社湖居室临窗夜读的著名学者孙觉亲眼所见,被其好友沈括记载于《梦溪笔谈》,故后人称高邮湖为珠湖。《高邮州志》记载,夏秋之际,雨过天晴,湖面上会出现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连绵的大山,如天上的世界,这就是高邮湖上有名的“海市蜃楼”奇观。西湖夕照,渔舟唱晚,珠湖雪浪,邗沟烟柳,美不胜收。”。
参考资料
高邮湖.高邮市水务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0 09:19
目录
概述
位置境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