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毡类毛织品。
3. 用羽毛编织的衣服。
4. 草花。
《
唐韵》《
集韵》仍吏切,音饵。《
说文》羽毛饰也。《博雅》毦,罽也。一曰绩羽为衣。一曰兜鍪上饰。《後汉·单超传》金银罽毦,施於犬马。《注》毦,以羽毛为饰。音如志反。
又《诸葛亮·答孙权书》所遗白毦
薄少,重见辞谢,益以增慙。《女红馀志》临川王宏妾江无畏善骑马,翠毦珠羁,玉珂金镫。《庾信诗》金羁翠毦往交河。
又藤名。《
齐民要术》毦藤,大小如苹蒿,蔓衍生。○按《服虔·通俗文》毛饰曰毦,则凡丝羽革草之下垂者,可以毦名矣。 与目部眊不同。《正韵牋补》毦从耳。误从目,读作眊,谓德好结帽,譌久矣。
1. 眼睛看不清楚,引申为糊涂:~聩(眼昏耳聋,糊涂)。“胸中不正,则眸子~焉”。
2. 〔~矂〕失意;烦恼。
3. 古同“耄”,老年。
(3) 又如:
眊目(
眊眼。昏花的眼睛);眊眩(眼睛迷乱失神);眊昏(眼力昏花)
(5) 又如:眊悖(昏聩惑乱);眊弱(昏聩懦弱);
眊然(昏聩糊涂貌);眊乱(昏聩惑乱);眊荒(昏聩;糊涂)
《
唐韵》亡报切《
集韵》《韵会》《正韵》莫报切,音帽。《
说文》目少精也。一曰不明貌。《孟子》胷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前汉·息夫躬传》愤眊不知所为。《封龙子御对篇》
眊眊乎其犹醉也。
又《
唐国史补》进士不捷而饮,谓之打眊。《蘇轼·与潘三失解後饮酒诗》顾我自为都眊矂。一作毷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