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藤(拉丁学名:Cissus repens Lam.)是葡萄科、白粉藤属草质
藤本。小枝圆柱形,有纵棱纹,被白粉,无毛。
叶片心状卵圆形,基部心形,边缘细锐锯齿,上面绿色,下面浅绿色,网脉不明显;叶柄无毛;托叶褐色,膜质,肾形,花序顶生或与叶对生,花序梗无毛;花蕾卵圆形,顶端圆钝;萼杯形,花瓣卵状三角形,无毛;花药卵椭圆形,花盘明显,子房下部与花盘合生,花柱近钻形,果实倒卵圆形,种子倒卵圆形,种脊突出,腹部中棱脊突出,7~10月开花,11月至翌年5月结果。
草质藤本。小枝圆柱形,有纵棱纹,常被白粉,无毛。卷须2叉分枝,相隔2节间断与叶对生。叶心状卵圆形,长5~13厘米,宽4~9厘米,顶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心形,边缘每侧有9~12个细锐锯齿,上面绿色,下面浅绿色,两面均无毛;基出脉3~5,
中脉有侧脉3~4对,网脉不明显;叶柄长2.5~7厘米,无毛;托叶褐色,膜质,肾形,长5~6厘米,宽2~3厘米,无毛。
花序顶生或与叶对生,二级分枝4~5集生成伞形;花序梗长1~3厘米,无毛;花梗长2~4毫米,几无毛;
花蕾卵圆形,高约4毫米,顶端圆钝;萼杯形,边缘全缘或呈波状,无毛;花瓣4,卵状三角形,高约3毫米,无毛;雄蕊4,花药卵椭圆形,长略甚于宽或长宽近相等;
花盘明显,微4裂;子房下部与花盘合生,花柱近钻形,柱头不明显扩大。果实倒卵圆形,长0.8~1.2厘米,宽0.4~0.8厘米,有种子1颗,种子倒卵圆形,顶端圆形,基部有短喙,表面有稀疏突出棱纹,种脐在种子背面下面1/4处与种脊无异,种脊突出,腹部中棱脊突出,向上达种子上部1/3处,侧洼穴呈沟状,达种子上部。
花期7~10月,果期11月至翌年5月。
白粉藤原产
美洲热带地区,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热带至暖温带地区。
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
澳大利亚有分布;中国
广东、广西、贵州、
云南也有分布。生长在海拔100~1800米的山谷疏林或山坡灌丛。性喜温暖、湿润的半阴环境。在全光照下也可正常生长,耐瘠,不耐寒,喜疏松、肥沃的土壤。生长适温16~28℃。
白粉藤可用
扦插繁殖。通常在春、夏、秋季选择选择一年生半木质化顶端枝条或侧枝作插穗。插穗长约10厘米左右,去掉下部的2~3枚叶片,插于粗沙和
蛭石或泥炭混合的基质上,在25℃温度下两周左右可生根。白粉藤还可用
压条繁殖,即把过长的枝条埋压在附近的花盆中,待生根后剪下即成新株。
白粉藤盆栽可用园土与
腐叶土等量混合作为培养土。栽培多年的老植株,可结合春季新芽大量生长前换盆,将植株一至大一号盆中,同时去掉部分老根和旧培养土,用新土重新栽培。生长旺盛期要保持盆土湿润而不积水,下同要间干间湿浇水,最好每天往叶面喷雾,以利生长。冬天气温低时,植株处于半休眠状态,应控制水分,保持培养土不太干即可。白粉藤喜肥,从春到秋均处于旺盛生长期,应1~2周施1次
液肥,冬季可不施肥。
栽培多年的白粉藤老株基部叶片往往大量脱离,影响观赏效果,应结合春季换盆予以重剪更新,促进新枝萌发。由于期生长迅速,枝条过长,要经常修剪零乱的枝条,引导枝条伸长,以保持良好的株形。
因白粉藤喜半阴环境,忌直射阳光,如强光直射则叶面会出现烧褐斑,从而失去观赏价值。白粉藤的病害以白粉病较常见,大都由浇水过多、通风不良引起,在冬季养护中尤其要注意控水和通风。
白粉藤枝叶味苦、微辛,凉。有活血通络,化痰散瘀,
解毒消痈。可内服煎汤,外用适量捣敷。跌打损伤时常与牛膝、骨碎补、田七等配伍使用。孕妇禁服。
白粉藤的主要成分有黄酮类、萜类、
生物碱、香豆素等,具有抗炎、镇痛、抗氧化、抗过敏、抗肿瘤的作用。白粉藤的藤茎可清热利湿,解毒消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