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地胆草
菊科地胆草属的植物
白花地胆草(Elephantopus tomentosus L.)是菊科地胆草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粗壮,斜升或平卧,具纤维状根;茎直立,多分枝,被白色开展的长柔毛,具腺点;叶散生于茎上,下部叶长圆状倒卵形,上部叶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具有小尖的锯齿;复头状花序基部卵状心形的叶状苞片,排成疏伞房状,花冠白色,漏斗状,裂片披针形;瘦果长圆状线形,被短柔毛,冠毛污白色,基部急宽成三角形;花期8月至翌年5月。
形态特征
根状茎粗壮,斜升或平卧,具纤维状根;茎直立,高0.8-1米,或更高,基部3-6毫米,多分枝,具棱条,被白色开展的长柔毛,具腺点;叶散生于茎上,基部叶在花期常凋萎,下部叶长圆状倒卵形,长8-20厘米,宽3-5厘米,顶端尖,基部渐狭成具翅的柄,稍抱茎,上部叶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7-8厘米,宽1.5-2厘米,近无柄或具短柄,最上部叶极小,全部叶具有小尖的锯齿,稀近全缘,上面皱而具疣状突起,被疏或较密短柔毛,下面被密长柔毛和腺点。
头状花序12-20个在枝顶端密集成团球状复头状花序,复头状花序基部有3个卵状心形的叶状苞片,具细长的花序梗,排成疏伞房状;总苞长圆形,长8-10毫米,宽1.5-2毫米;总苞片绿色,或有时顶端紫红色,外层4,披针状长圆形,长4-5毫米,顶端尖,具1脉,无毛或近无毛,内层4个,椭圆状长圆形,长7-8毫米,顶端急尖,具3脉,被疏贴短毛和腺点;花4个,花冠白色,漏斗状,长5-6毫米,管部细,裂片披针形,无毛。
瘦果长圆状线形,长约3毫米,具10条肋,被短柔毛;冠毛污白色,具5条硬刚毛,长约4毫米,基部急宽成三角形。花期8月至翌年5月。
产地生境
白花地胆草原产于美国东南部,分布于中国海南、广东、福建、台湾等省地,常生于山坡旷野、路边或灌木丛中。海拔50-300m。其喜湿润土壤,较耐阴、耐践踏。
繁殖方法
繁殖方式一般为种子繁殖。
主要价值
来源
全草(苦地胆):
性味
苦、辛,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利水。用于鼻衄黄疸淋证脚气,水肿,痈肿疔疮,蛇虫咬伤。
白花地胆草亦入药,但功效不及地胆草
参考资料
白花地胆草.植物智.
白花地胆草.中国植物图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4 16:48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