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南
辉县薄壁一路上行,过
平甸、横水河,到达了山西省
陵川县双底村。这里是太行山一条东西长30余公里的大峡谷,在历史的烟尘中远去的山间马帮,曾在这里沿着古老的横水河走了千百年。
在白陉中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古老民居和来往于晋豫两地的商人所居住的店铺、
驿站等。多少年过去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山民们仍在这里安静地生活着。双底村就是其中之一。虽然岁月让古村落改变了模样,当年的鼎沸人声早已沉寂,但徜徉在残存的老街古巷中,仍能感受到那浓郁的古韵。被岁月打磨得坑坑洼洼的青石板街面,建于清嘉庆年间的祠堂、界碑……都能引起人们对蹉跎岁月的喟叹。
早在
曹操伐高干前,我们的祖先便在巍巍太行中利用天然隘道或花费巨资巨劳,开凿出供东西出入之“八陉”,从南往北分别是
轵关陉、
太行陉、白陉、
滏口陉、
井陉、
飞狐陉、
蒲阴陉、
军都陉。白陉问世于何时,不得而知。
据1988年版《山西公路交通史》载,公元前550年齐师伐晋,“分兵两路,一路由太行入晋……另一路由
孟门入晋。”又见《辞海》“白陉”条目曰:“白陉,一名孟门,太行八陉的第三陉,在河南
辉县西,为豫北、晋南之间的交通隘道。”
以上两相对照,足以说明齐师伐晋的两路兵马中,一路走的便是白陉,同时也足以证明,白陉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存在,迄今已有2550年的历史!它东起河南
辉县市薄壁镇的白鹿峰(一说白甸村),故名“白陉”,西侧则辐射今晋城市的高平市与陵川县,凡三百华里许。在漫长历史中,白陉一直是贯通晋豫及江南诸省的一条咽喉要道。
曹孟德应庆幸,毕竟在他那个时代,已有了穿越太行山“羊肠坂”这样的道路(尽管“羊肠坂”不在白陉),否则,他只好真的踅马东归,无功而返,那才真是“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