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脸僧面猴,是
灵长目卷尾猴科僧面猴属动物。白脸僧面猴的皮毛细长,从背中部和颈部下垂到侧面,形成头顶的披肩;尾毛上的毛浓密。雌雄两性的毛色有明显的差异,雄性体毛为黑色,雌性体毛为灰褐色。因头部的毛发造型如同僧人头上的帽子,故名。
动物学史
白脸僧面猴因头部的毛发造型如同僧人头上的帽子,故名。因其大尾巴长约34-45厘米,所以又被叫“狐尾猴”。
形态特征
外形
白脸僧面猴的皮毛细长,从背中部和颈部下垂到侧面,形成头顶的披肩;尾毛上的毛浓密。并且表现出性二态性,雄性体型较大,雌雄异色,雌、雄两性的毛色有明显的分别,雄性通体黢黑,只有面部为白色;雌性体毛为灰褐色。从眼睛到鼻子有两条苍白色垂直线,也可能有橙棕色的皮毛出现在胸部周围,并一直延伸到腹部。
特征
白脸僧面猴是僧面猴属最小的
物种,体长33-35厘米,体重0.7-2.5千克。特点是头上有长而粗的蓬松头发,使它们看起来比实际的大而圆。而略扁的脸孔,脸盘上布满短绒毛,活像老和尚的脸。具有长长的浓密的尾巴,尾巴通常与体长为1:1,当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时,可以用来保持平衡,不用于抓取物体或树枝。
白脸僧面猴尾巴上的毛发往往比背上的毛发更长,但这在个体之间有所不同,在受到威胁时,尾巴上的毛也“炸起”。躯干上的毛总是比前臂和后肢上的毛长,而腋下的毛很少或几乎没有。冠状发毛很像头罩,不同的个体,它们的面部区域的毛发会重叠,看起来像“
刘海”。一些雄性有明显的颈部褶皱,而另一些则仅有裸露的皮肤斑纹。
栖息环境
该物种生活在热带高地和低地的雨林中。海拔高度为1-1000米。可以居住在非常潮湿和非常干燥的森林中,但更喜欢有很多果树和水洼的地区。该物种是树栖动物,几乎终生生活在树上。最常见于15-25米的
树冠高度,也下到地面上和3-15 米的低矮的树丛间觅食。过夜的睡眠区通常是大树的树冠上,上面有很多树叶作为遮盖物。
所有的僧面猴属物种都倾向于选择成熟的森林,其中有水淹森林、棕榈沼泽(某些情况下为毛里蒂亚沼泽)和地表森林。它们可以在受干扰的栖息地和次生林的生境中找到,但作为大型林木虫蛾的捕食者,它们往往在成熟森林中处于较高的密度。它们能够生活在从洪泛区到湿地到普通山区的多种森林类型。
生活习性
领地
喜欢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群体生活,实行一夫一妻制。苏里南的白脸僧面猴族群占居的家庭领地相对较小,只有10公顷。活动的族群则需要利用更大的领地范围,一般是68-152公顷。 这些白脸僧面猴将通过一系列活动标记来捍卫自己的领地。白脸僧面猴雄性和雌性都具有明显的咽喉部体腺以进行气味标记,根据物种的不同而发育的也不一样。标记的方式概括为:“气味腺(胸骨/口腔/肛门生殖器)摩擦,尿液冲洗和疆域呼叫……,以及激动性相互作用,使用咕咕的颤音声,四肢和身体抖动,竖起毛发以及对其他个体的快速追逐,威胁并驱逐族群外的成员。”
活动
树栖性,几乎终生生活在树上,日行性,白天活动觅食。营一夫一妻的以家庭为单位聚只有2-4只的小群,也可集结成5-9只的群体共同生活,其中可能包括不止一个成年雌雄。生性较神经质,通常睡觉选择树冠,而活动于树林的中、下层,虽然身躯粗大,但是白脸僧面猴极为灵活,可以在相距十米的树枝间跳跃自如,因此在当地又被称作“飞猴”。
为了建立领土,通常一夫一妻的雌雄会发出大声的二重奏的声音。这些二重奏加强了它们的求爱的纽带。 它们还通过互相修饰来社交。白脸僧面猴会在自己活动的区域上留下痕迹。雄性在树上擦胸,通常选择带有可食用水果的树木来激发雌性,并试图在繁殖季节刺激恋爱行为。
白脸僧面猴具有社交性,一般居住在家族群中。这些族群每天一起行动,可以轻松移动1-2千米。大多数运动发生在清晨和下午,在旅途中花费大约9个小时。雄性和雌性表现出互相修饰和交配行为,该物种能相互帮助进行避免捕食者的熟练飞跃,最常见于母亲和婴儿。
运动方式包括四足步行或跑步,攀爬和跳跃。该属的成员组成的2-9个的小团体,在某些物种中可能类似于一个松散的“裂变融合”(Marsh,pers.obs),但核心群通常包括一个雌雄配对和几对年轻繁殖。表现出与领地防御相关的行为。经常看到亚马逊的白脸僧面猴与其他灵长类动物在一起旅行、进食和休息,例如伶猴、吼猴、蜘蛛猴、柽柳猴和绒毛猴等。
食物
白脸僧面猴主要以果实、蜜糖、花朵和小动物等为食。它们也捕食行军蚁、蜘蛛和其他节肢动物。每天花费95%-99%的时间来食用和消化种子。 全年,用38%-88%的时间吃种子。叶子也是食物的重要来源。在干旱季节(水果不多)吃植物的幼叶。在这种饮食状态下,它们的脂肪摄入量非常高,但是蛋白质的摄入量却很少。
天敌
当地面捕食者,例如
红尾蚺在白脸僧面猴附近时,它们会先发出警报, 然后聚在一起,围攻捕食者,以期将其赶走。其他陆地上的天敌包括
狐鼬、
美洲虎、
森蚺和
长尾虎猫。白脸僧面猴最大的威胁是
猛禽。 由于自身的体型小,很容易被
美洲角雕捕食。 一项研究报告说,当遇到鹰类或秃鹫等猛禽攻击时,白脸僧面猴会发出警报,族群成员会响应,然后它们会完全静止不动以求自保。随后,会尽可能的朝着树冠的最低部分移动,试图将自己隐藏在树荫中达到尽可能隐蔽。
分布范围
国家
分布于巴西、法属圭亚那、圭亚那、苏里南、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
区域
该物种分布在巴西和委内瑞拉的偏远地区,还包括法属圭亚那,圭亚那和苏里南的大部分地区。它们生活在
卡罗尼河以东,
奥里诺科河以南的
库尤尼河流域。
繁殖方式
繁殖
白脸僧面猴在野外群体中,雄性会在交配季节给雌性散发信息。繁殖期为每年12月到翌年4月,雌性的怀孕期约163-176天,每胎生育1仔,哺乳期约4个月。前1年出生或2岁的兄弟姐妹可能会帮助照顾新生的幼仔。
雌性白脸僧面猴是幼仔的主要照料者。幼仔从出生到1个月都保持依附在母亲的大腿上。 从4个月到1岁会转移到母亲的背侧位置,并且具有了更大的活动能力。在5个月大以后,母亲将停止携带它们。雌性喂养、保护和培育年轻的幼猴,直到它们准备独立生活。但是,幼猴在离开家人之前会观察到一次母亲的分娩产仔。
寿命
在野外,白脸僧面猴可以活约15年。 一只被圏养的的野生白脸僧面猴活到了36岁,其中有28年是在被圈养中度过的。白脸僧面猴雄性大约在32个月内达到性成熟,雌性的性成熟年龄大致相同,但可能要再用花几个月的时间,直到雌性的卵巢周期正常,才被被确定性成熟。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种群现状
白脸僧面猴是一种极具特色的生物,在动物园引起游客高度兴趣,因为它们自身的魅力而被开发利用。这些猴子作为宠物被捕捉进入市场交易,这对白脸僧面猴极具威胁。它们也被当地土著作为食物来源猎杀。这些因素都威胁到该物种的生存和数量,因为它们的繁殖速度慢,无法替代被杀害和猎捕的数量。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5年 ver 3.1——无危(LC)。
其他内容
飞人称号
白脸僧面猴在圭亚那等地有“飞人”之称,虽然属于四足型动物,但双脚站立跳跃的动作较多,最远可在相隔10米的树间跳跃。这种难度较高的动作,也常会给它们带来杀身之祸,一旦其失手掉入河中,便会成为亚马孙河鳄、食人鱼等凶猛的动物口中之餐。
抗毒能力
由于白脸僧面猴长期生活在树上,逐渐演化出新大陆猴类中较为发达的抗毒素能力和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