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鲜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有浓烈特殊气味。叶互生,
奇数羽状复叶,小叶对生,密生透明油点。
总状花序顶生,花梗基部有苞片1枚;萼片5,基部合生;花瓣5片,两侧稍对称,下面一片向下垂,其余4片向上斜展;雄蕊10枚,着生于花盘基部四周,花丝分离;雌蕊由5个心皮组成,花柱线形,柱头略增粗,每心皮有着生于腹缝线上的胚珠3或4颗。成熟果(蓇葖)开裂为5个分果瓣,分果瓣2瓣裂,其顶部有尖长的喙,内有种子2-3粒,内果皮近角质;种子近圆球形,一端略尖,黑色,有光泽,胚乳肉质,子叶增厚,胚根短。
分布于欧洲和亚洲北部,我国有白鲜D. albus L. 1种,产西北部至东北部,南至江西北部。
茎基部木质化的多年生宿根草本,高40-100厘米。根斜生,肉质粗长,淡黄白色。茎直立,幼嫩部分密被长毛及水泡状凸起的油点。叶有小叶9-13片,小叶对生,无柄,位于顶端的一片则具长柄,椭圆至长圆形,长3-12厘米,宽1-5厘米,生于叶轴上部的较大,叶缘有细锯齿,叶脉不甚明显,中脉被毛,成长叶的毛逐渐脱落;叶轴有甚狭窄的冀叶。
总状花序长可达30厘米;花梗长1-1.5厘米;苞片狭披针形;萼片长6-8毫米,宽2-3毫米;花瓣白带淡紫红色或粉红带深紫红色脉纹,倒披针形,长2-2.5厘米,宽5-8毫米;雄蕊伸出于花瓣外;萼片及花瓣均密生透明油点。成熟的果(蓇葖)沿腹缝线开裂为5个分果瓣,每分果瓣又深裂为2小瓣,瓣的顶角短尖,内果皮蜡黄色,有光泽,每分果瓣有种子2-3粒;种子阔卵形或近圆球形,长3-4毫米,厚约3毫米,光滑。花期5月,果期8-9月。
产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山西、宁夏、甘肃、陕西、新疆、安徽、江苏、江西(北部)、四川等省区。生于丘陵土坡或平地灌木丛中或草地或疏林下,石灰岩山地亦常见。朝鲜、蒙古、俄罗斯(远东)也有。
本种在世界范围内的专著上曾将之划入白花白鲜 D. albus L. 的亚种,亦即地理亚种,也有将之作为变种的。我们认为,作为地区性植物志时,将它作为种的等级似较恰当。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的白鲜注释:“鲜者,羊之气也,此草根白色,作羊膻气,其子累累如椒”。根皮制干后称为白鲜皮,是中药。味苦,性寒。
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治
风湿性关节炎、外伤出血、荨麻疹等。
叶含精油δ-limonene、δι-limonene、estragole, 含油量约0.5%。根含生物碱choline、dictamnine、skimmianine、trigonelline;又含limonoids: obacunone、frax-inellone、dictamnolactone、dictamnolide;香豆素:psoralen、xanthotoxin 及谷甾醇sitosterol。
《药典》。【蒙药】根皮治疗湿热疮毒,湿疹,
皮肤瘙痒,荨麻疹,疥癣,湿热黄疸,风湿痹痛,阴痒;外用治
淋巴结炎,外伤出血《蒙植药志》。【朝药】根皮、果实及全草用于外伤出血,温湿热关节炎,皮肤瘙痒,黄疸,大肠炎,小儿惊挛《朝药志》。根皮治热风毒疮,疥癣,皮肤痒疹,风湿痹痛,黄疸;外伤出血《朝药录》。白可森,白可森皮:根皮治疗外伤出血,温热性关节炎,皮肤瘙痒,黄疸,大肠炎,小儿痉挛;全草用于祛痰和脚气病;种子用于止咳《民族药志三》。
根皮(白鲜皮):苦,寒。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用于湿热疮毒,黄水淋漓,湿疹,疥癣疮癞,
风湿热痹,黄疸尿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