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书院
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鹿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已有1000多年。
历史沿革
唐贞元元年(785年),洛阳人李渤、李涉兄弟隐居庐山,渤养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
唐宝历元年(825年),李渤为江州刺史时,在隐居旧址建台,引流植花,号为“白鹿洞”。
南唐开元四年(940年),李善道、朱弼等人在白鹿书院置田聚徒讲学,称为“庐山国学”。亦称白鹿国库,白鹿国学,匡山国子监,与金陵国子监齐名。
宋初,扩为书院,与睢阳、石鼓、岳麓并称四大书院。
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宋军攻占江州,庐山国学的历史结束;咸平五年(1002年),白鹿洞得到修整,塑造孔子及其弟子像;皇祐五年(1053年),孙冕之子孙琛在白鹿洞建房十间,称为“白鹿洞之书堂”。当时的星子主簿郭祥正为此写了一篇《白鹿洞书堂记》,这是白鹿洞书院的第一篇记文;皇祐六年(1054年)春,由于兵火,书堂被毁。
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受命知南康军,到白鹿书院察看遗址,呈报礼部的《申修白鹿洞书院状》和给丞相的报告中申述兴复书院的理由,并未得到朝廷当权者的支持;淳熙七年(1180年)三月,白鹿洞书院初步修复。
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朱熹的之子朱在以大理寺正知南康军,修建白鹿洞书院,使朱熹初步建成的白鹿洞书院得以完成。据黄翰《南康军新修白鹿书院记》载:“嘉定十年,文公朱先生之子在,以大理正来践世职,思所以扬休命,成先志,鸠工度材,缺者增之,为前贤之祠,寓宾之馆,阁东之斋,趋洞之路。狭者广之,为礼殿、为直舍、为门为墉。已具而弊者新之,虽庖福之属不苟也。其规模宏壮,皆它郡学所不及,于康庐绝特之观甚称,于诸生讲肄之所甚宜。”嘉定十一年,朱熹弟子知军陈宓,又有增建,重建枕流桥;嘉定十四年(1221年),知军黄桂又重建礼圣殿,增建三门。
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江东提刑兼提举袁甫重修和增建白鹿洞书院,并自撰《重修白鹿书院记》和《白鹿书院君子堂记》。
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白鹿洞书院在南康地方当局与书院主持人的努力下进行修复。
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虞集的《白鹿洞新田记》记载白鹿洞书院增置学田四百余亩。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白鹿洞书院由于兵火,书院被毁,文物荡尽。
明正统三年(1438年),南康知府翟溥福率官绅重建书院,将礼圣殿改名大成殿,礼圣门改为大成门,奠定了明清以后书院的规模与基础。正统七年(1442年),应江西道监察御史张谦的建议,胡俨写了《重建白鹿洞书院记》,记文说:“先作礼圣殿、大成殿、大成门、贯道门,次作明伦堂、两斋仪门、先贤祠以及燕息之所。”
明成化元年(1465),江西提学金事李龄与南康知府何浚又倡修书院建筑,增学田、祀器、书籍。
明弘治七年(1492年),南康知府郭晋首刻《白鹿洞书院志》问世。这是白鹿洞书院第一部志书。
明弘治十年(1497年),江西提学佥事苏葵与南康知府刘定昌,在巡抚王宗锡等人支持下又倡修书院。据毛德琦《白鹿洞书院志》记载,其“撤故院大新之”,又“特创周、朱二夫子祠”,陟李渤等另祀,改大成殿为礼圣殿。此事“始于弘治丁巳年八月”,“至明年十月七日始用少牢告于先圣先师而落成焉”——何乔新《重建白鹿洞书院记》。弘治十四年(1501年),至弘治十六年江西提学副使邵宝又建宗儒祠、忠节祠,置田。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巡抚魏谦吉重建宗儒祠、斋舍、整理器用,清理洞田,聘南丰教谕郑守道主教事。郑守道著有《重兴白鹿洞记》,碑传。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江西提学副使王宗沐又有增建朋来亭于白鹿洞书院右山岗,作《朋来亭记》。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分守南九道参议冯谦又重建书院,清理田赋、充实藏书。
明万历七年(1579年),白鹿洞大部分院田充边需,书院停办;万历十一年(1583年),白鹿洞书院恢复并重修;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江西提学副使钱掼奉王守仁神主于宗儒祠并祀。按宗儒祠原祀周敦颐、朱熹、陆九渊3人,此时改为4人。原以黄翰、蔡沈、李燔、林用中、吕炎、吕焘、胡泳、黄灏、彭方、周耜、彭蠡张洽冯椅、陈、配,此时又增加陈澔,共15人。
明天启二年(1622年),主持白鹿洞书院、重修《白鹿洞书院志》的李应升描述其盛况:“一时从游者千里应之,其成名于世者指不胜屈。”
明代末年,白鹿洞书院进一步官学化,为聘请府司理推官主持洞务。
清顺治七年(1650年),聂应井与知府徐士仪等倡捐,增款,连同原有存资修葺书院。此时李长春与建昌(治今永修县)绅士熊德扬分别作了《重兴白鹿洞书院记》和《重修白鹿洞书院礼圣殿记》;顺治十年(1653年),江西巡抚蔡士英会同藩臬诸司陆续将铅山鹅湖、吉安白鹭洲、南昌友教、庐山白鹿洞四所名书院加以恢复、整顿。
清康熙元年(1662年),江西总督张朝麟带领府县官员重建明伦堂、宗儒祠;康熙十六年(1677年)以后的,南康知府伦品卓在布政使姚启盛、提学道邵吴远的倡捐支持下,对书院院舍整修,翻新彝伦堂、文会堂先贤祠、三先生祠,添堂、亭、号舍74间,重新修整计65间,共139间。伦品卓撰写了《重修白鹿洞书院碑记》;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清康熙帝亲书“学达性天”等八匾额赐于白鹿洞书院;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南康府学教授兼主白鹿洞书院教事熊士伯请求建专祠祭祀朱熹,祠建成后定名“紫阳祠”。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知府陈子恭又修锋书院,重建文会堂。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九江道任蔺佑重修书院,并增置田亩。
道光三年(1823年),江西巡抚程含章捐银万两修全省书院。白鹿洞得银八百两。知府狄尚炯持此重修书院。
清咸丰七年(1857年),星子解元潘先珍拨星子本县团练经费修葺白鹿洞书院。
清同治九年(1870年),知府盛元修复春风楼。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白鹿洞书院停办,洞田归南康府中学堂管理,田租为中学堂经费。
清宣统二年(1910年),在书院旧址建江西高等林业学堂。
辛亥革命(1911年)以后,书院遗址曾遭火灾,藏书大部分损失。
民国七年(1918年),康有为曾题写《白鹿洞书院》横额,书院也偶有修整。
1949年以来,白鹿洞书院的遗址由庐山地方文教部门派人进行管理。
20世纪50年代,白鹿洞书院修建了东、西碑廊。
1978年12月以后,庐山管理局分期分批修复了白鹿书院。
20世纪80年代中期,庐山政府重修礼圣殿、礼圣门、彝伦堂(明伦堂)、御书阁、紫阳祠(朱子祠)、先贤祠(报功祠)以及其他房屋。
建筑格局
布局
白鹿书院在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西有左翼山,南有卓尔山,三山环合,一水(贯道溪)中流,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
白鹿书院,坐北朝南,建筑群沿贯道溪自西向东串联式而筑。由近及远依次排列着五个高大的院门,由此构成五大院落,分别为先贤书院、棂星门院、白鹿洞书院、紫阳书院和延宾馆。每一院落又各有两至三进。
特点
从方位格局上看,白鹿书院布局考究,为大四合院建筑;从建筑材质结构上看,白鹿书院建筑为石木或砖木结构,以明、清建筑为主,屋顶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
主要建筑
综述
白鹿书院主要包括书院门楼、先贤书院、礼圣殿、白鹿洞书院、紫阳书院、延宾馆士子楼、高等林业学堂等建筑。
书院大门
白鹿书院大门是一座双层飞檐单门,门上高悬“白鹿洞书院”横额。门前古树垂荫,溪水轻吟。
先贤书院
先贤书院包括前院和后院两个院落。二门内为花圃,花圃东、西、南三面为碑廊,北面为朱子祠、报功祠。
先贤书院头门楼为砖木石结构,前呈八字形,有花岗岩石阶七级上登,悬山顶,重檐,顶层四斜坡式,白灰黑线饰脊,檐下有一长条形框,中有穿孔十字叶形纹饰五个,下有“先贤书院”四字题额,为明代李时达所书。左右有挑檐,覆以灰瓦,门两侧有砖砌柱,上有石梁,下有石坎。门左有“朱熹纪念馆”金字黑漆竖匾。头门内为花圃,东边紧靠礼圣门西厢房,西靠票房,中有十字形卵石路面,以青条石框路边。有东西两圆形花坛,花坛正中植桂花树,第二圈植以扁柏,地栽麦冬。院中还有马褂树、芭蕉、棕树、柳杉、水杉、罗汉松等。
先贤书院二门为过道门,与西碑廊连接,顶为双斜坡式,覆以灰瓦。中有黑漆木板门六片,下方裙板饰以方框,上方几何形棂格。中门上方有“朱熹陈列馆”金字黑漆横匾。上方有镂孔横梁,下有长条花岗岩石坎。
先贤书院二门内花圃中有卵石路通向丹桂亭。花圃周边有卵石砌就的花坛八个,其中有四个为长条形,四个呈凹形。丹桂亭在院的中部,建于长方形台基上,木结构,歇山顶,四斜坡式,正脊砖砌,四挑檐,四木柱支撑,斗拱上托,花岗岩圆鼓式柱础,素面。中立“紫阳手植丹桂”青石碑,为岭南曹秉潜书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九月。台基边以花岗岩石砌就,左右有三级花岗岩条石阶,上登台基。
丹桂亭前有丹桂花坛两个,砖砌六边形。内植丹桂和银桂。桂有黄花者曰丹桂,其花白色者曰银桂,丹桂亭前桂树之花一为黄色,一为白色即丹桂和银桂。
朱子祠,为先贤书院主要建筑之一,在礼圣殿之右,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专祀朱熹而建。朱子祠为砖木结构,硬山顶,灰瓦白墙,平面呈长方形,四柱五开间,三面为墙,前以木板门窗栏护,门上段格心为几何图形,下部裙板饰以方框。
朱子祠内中立朱子自画像石刻,左有张象文《文公朱子专祠碑记》,右有《白鹿洞书院教条》碑刻。
报功祠在朱子祠之西,初祀李渤等历代有功于洞之学者。原亦称先贤祠或三贤祠。先后祀李渤、周濂溪、程颐、程灏、张横渠、陈了前、陶靖节、刘西涧父子及其他有功于白鹿洞书院之诸先贤。明正统三年(1438年)建。门上有“报功祠”横匾。廊柱联:“白鹿无迹,唐文宋理都成陈迹;青山常在,世民生国大启新图。”祠为砖木结构,样式大致均与朱子祠相同。
棂星门院
棂星门院位于先贤书院东,主要有棂星门、泮池、状元桥、礼圣门和礼圣殿。这一组院落由礼圣门辟为前后两进。
棂星门,始建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重建。初为木构建筑,后改作石柱牌坊。棂星门是白鹿洞书院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古代传说“棂星”即“文星”,以它命门,意即此处人才辈出,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之意。门为花岗岩石构建筑,牌坊式,六柱五间,二层石梁连接。中梁刻有缠枝牡丹,石抱鼓护柱,饰海波纹,刀法粗犷简练。中门与左右二门及石梁之间以灰砖开方孔窗,石灰钩缝。
状元桥,原称泮桥(泮池),位于棂星门内,泮池为学宫前的水池,泮池一般都是半月形。书院的泮池,原来亦为半月形,1980年维修时,砌为长方形,上建卷拱花岗岩石拱桥,周围护以花岗岩栏杆和栏板。据说:泮池内曾种荷莲,寓出淤泥而不染,取北宋理学家周濂溪《爱莲说》之意。
礼圣门,原称先师庙门,或称大成门,亦称延学之门。宋淳熙九年(1182年)初建,明正统三年(1438年)重建,清康熙七年(1668年)重建,1980年重新维修。门十扇,木门廊式,塥为空心几何形图案。裙板为平面木板,两侧为阁楼,硬山顶,屋脊东西两头饰陶龙。正门四柱五间。
礼圣殿,又名大成殿,“大成”,取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之意。礼圣殿是祭祀孔子及其门徒的地方,殿正中有孔子行教立像,原为唐代吴道子摹绘。上悬清康熙御书“万世师表匾额”,殿中左右神龛有线雕四圣石像: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宗圣曾于、亚圣孟子。
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动工兴建;元末被毁;明正统三年(1438年),重建,易名大成殿;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重建;清顺治五年(1648年),重修白鹿洞书院,礼圣殿亦得到重修;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再次修复;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又重建。
礼圣殿外有竖额“礼圣殿”三字,额下有“生民未有”横额。主体建筑为宫殿式,平面呈长方形,砖木结构,以木柱支撑。有大木柱20根,石柱础,浮雕缠枝纹饰,为明代遗物。殿中四柱三间,殿壁大木柱12根,以砖砌壁,外饰石灰面,周环以廊。重檐九脊,斗棋交错,灰瓦白墙,脊饰鳌鱼。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棂星门院东,有御书阁、明伦堂、白鹿洞和思贤台。白鹿洞书院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后又与江西吉安的白鹭洲书院、江西铅山的鹅湖书院、江西南昌的豫章书院,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门楼,八字形砖木石结构,重檐悬山顶覆以灰瓦,檐下砌有一长条形框,中有穿孔十字形叶五个,再下为花岗岩石额,上书“白鹿洞书院”五字。门上为石梁,左右为砖柱。门内为一院落,东西为厢房,北为御书阁。院内前段青砖铺地,后段为花岗岩、青砖和卵石铺地。西厢房亦即洋池之东厢房,廊柱联“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东厢房廊柱联“傍百年树,读万卷书”。
御书阁又名圣经阁、圣旨楼。始建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阁中主要收藏皇帝御赐《十三经注疏》《二十一史》《古文渊鉴》《朱子全书》等而建。阁为木构建筑,二层,平面呈方形,周环走廊。二层正中有“御书阁”竖额。庑殿顶,阁外柱有题联:“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
明伦堂,又名彝伦堂。明正统三年(1438年),南唐知府翟溥福建。砖木结构,白寺灰瓦,人字形硬山顶,四开间,前有走廊。明伦堂系书院授课的地方,故外悬挂有“鹿豕与游,物我相忘之地;泉峰交映,仁智独得之天”的对联。
白鹿洞是一个山壁上挖出的半圆形石洞,高4米、宽4米多、深6米多,内墙砌以花岗岩石、地铺石砖,皆较平整,一只小石鹿蹲卧在石基上,后面一块石碑如屏,上刻《大司马大中丞蔡公重兴白鹿洞碑记》,文为清顺治年间任洞主的熊维典所撰。这里当初有名无洞,明嘉靖九年(1530年)南康知府王溱祭山开洞。王溱还写了一篇《新辟石洞告后士文》,说白鹿洞名震天下却无洞,有名无实,开洞可以使先哲遗迹不泯,使后人之景仰愈久愈切等。洞的正壁,有王溱所书《鹿洞记》。
紫阳书院
紫阳书院位于白鹿洞书院东,主要景观有门楼、崇德祠、行台等。这一组院落,因朱熹别号为紫阳,故名为紫阳书院。紫阳书院碑廊中有修建记文、洞规教义、诗词歌赋、游记题词等各色字碑。
崇德祠,清康熙毛德琦《白鹿洞书院志》同治十年(1871年)补刊记载:“道光十八年(1838年),新造崇德祠头门三间,祠东添建号舍四间,祠后老新八间,今改三重共九间。”
1989年,崇德祠重修为凹字形平房。砖木结构,白墙灰瓦,屋面呈人字形硬山顶,平面呈凹字形。中为堂,左右有二耳室。中堂为三开间,有双开花格门六扇,门左右为通排花格窗,左右各六扇,堂后壁无窗。左右耳室,前后有窗。
延宾院
延宾院位于紫阳书院东,为进入书院大门的最后一个院落。原主要建筑有延宾馆门、憩斋、逸园、贯道门,附近有枕流桥。
高等林业学堂,房为歌特式二层洋房,砖木结构。前有露天平台,四砖柱支撑,平台三面有护栏,每面各有七个仿四角花瓶式的水泥瓶柱。上下有走廊,均以砖砌大跨度卷拱,一层无护栏,二层护栏为全闭式。走廊以砖砌方柱,外画线,以示仿花岗岩石所砌。楼上有房四间,地面木板。下有房四间,中为堂,堂有木质楼梯上登。
春风楼为延宾院主题建筑名,木结构,歇山顶,翘脚,香檐,下楼外伸,有四根圆立柱支撑,形成外廊。面阔15米,进深8米,上下两层。楼两侧建成有两排厢房。
独对亭,独对亭在延宾馆东南,左翼山下。原为北宋丞相李万卷校勘书籍之所,因此又称为勘书台。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提学副使邵宝为纪念朱熹,在此择地建亭,取名独对亭。
管理机构
1990年,江西庐山管理局成立白鹿洞书院管理委员会,为正科级事业单位。
历史文化
名字由来
白鹿洞
白鹿洞书院最初没有洞,明嘉靖九年(1530年),南康知府王溱,祭山开洞;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南康知府何岩,琢石鹿置于洞中;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江西巡按曹汴在白鹿洞上筑思贤亭;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江西参议葛寅亮认为洞不应该开,鹿更不应琢,于是将石鹿从洞中取出埋于地下。1982年,维修礼圣殿时在地下2米深处发现石鹿,又重新安放在洞中。
历史人物
李渤(?~831年),字澹之,洛阳人。唐穆宗即位,召为考功员外郎。唐长庆元年(821年),调任江州刺史。
李渤青年时期,曾与兄李涉一同在白鹿洞、栖贤寺一带读书。他在白鹿洞养了一只白鹿、并常随白鹿外出走访与游览。因此,时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其读书处称白鹿洞、他出任江州刺史时,旧地重游,在白鹿洞广植花木,增设台榭、宅舍、书院,修葺一新。白鹿洞书还存有纪念李渤先贤祠和后人石雕的白鹿。
朱熹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南宋江西婺源人。十九岁登进士第,赐同进士出身,授泉州同安县主簿。曾任南康军两年零一个月。有《四书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词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宋淳熙六年(1179年)三月,朱熹到任南康军,治所在今星子县。曾亲至白鹿洞书院视察。并向朝廷请求,孝宗皇帝批准重兴白鹿书院。朱熹根据多年的教育经验制订了《白鹿洞书院教规》,即:1、教育目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2、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3、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愤窒欲,迁善改过。4、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5、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已。以及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熟读精思的学习原则。这是以程朱理学为指导思想的典型的教育纲领。
李梦阳
李梦阳,字献吉,号空同子,陕西庆阳人。明正德六年至九年(1511~1514年),李梦阳曾在白鹿洞留下了相当数量的文章。诗篇、量迹。当时星子知县根孜在溪口桥建石碑坊,李梦阳题写“白鹿洞书院”五个大字刻石架在书院大门门棚上。并为宗情祠、独对亭、钧台亭、大合亭作记撰,留有《始至白鹿洞》《白鹿洞》《白鹿洞别诸生》等诗词传世。
轶事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首开书院“讲会”之先河,允许不同的学派在同一书院展开辨论。例如,朱熹曾请理学家陆九渊讲学,陆以“君子小人喻义利章”发论。朱熹认为陆九渊的讲学“切中学者隐微深锢之病”,于是请陆九渊整理讲稿,“书于策以谂同志”。这种质疑问难,互相辨论式的会讲制度一直延袭到后来。它既拓宽了生徒的视野,增强其学习兴趣,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百家争鸣”的精神,便于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与传播。
书院数字
明弘治十年(1497年)前后,白鹿洞书院达到鼎盛时期,有房屋360间,亭阁24座,桥梁5座,牌坊2座,生徒527人,学田3000多亩。
据2018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江西书院》记载,自南唐到晚清,白鹿洞书院培养出状元3人,进士约200人,举人、秀才不计其数。先后走出了如南唐状元诗人伍乔,宋末宰相、民族英雄江万里,宋末名将、军事战略家余玠,明末科学家宋应星,清代嘉庆朝状元、军机大臣戴衢亨等英才名士。
文物价值
白鹿洞书院因理学宗师朱熹、哲学家陆九渊和社会各界名流都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辩论,成为理学传播的中心。
文物保护
1959年,白鹿书院被列为江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月13日,白鹿书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包括白鹿书院在内的庐山作为“世界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3年8月20日,庐山管理局启动报公祠的维修工作。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白鹿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
开放时间
08:00~17:00
门票价格
40元。
交通信息
自驾可以走S37九江绕城高速公路(星子北收费站)下,或走S212省道。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6 15:0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