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崎回族乡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下辖乡
百崎回族乡,隶属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归泉州台商投资区管理),位于惠安县南部沿海,泉州湾北部,洛阳江入海处。东与张坂镇交界,西与洛阳镇毗邻,南与东园镇接连,西南与泉州市丰泽区东海街道后渚港相望,北与东园镇接连。
建置沿革
宋时属崇武乡太康里。
时属行满乡太康里。
明时属廿二都。
清时属白崎铺。
民国初期仍沿旧制。
民国十七年(1928年)全县设12区公所,百崎属东园区公所。
民国二十三年调整行政区划时改属后港区。
民国二十四年实行保甲制度,东园、后港合并为第三区。
民国三十年设百崎乡,归第二区管辖。
民国三十六年五月整编保甲,百崎属东园镇
1949年9月,百崎属第五区。
1958年5月撤区并乡,百崎归上游人民公社东园管理区。
1961年9月百崎属东园人民公社。
1984年10月,百崎属东园乡人民政府。
1989年10月13日,省府批准设立东园镇,并划出里春、后海、莲埭、白奇、下埭5个村设百崎回族乡。
2010年3月,福建省政府批准设立泉州台商投资区,百崎回族乡从惠安县划归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托管。
行政区划
截止2010年,百崎回族乡政府驻白奇村,辖5个行政村:白奇村、里春村(内村、田吟、斗门头、后塘)、莲埭村(埭上、大山、贺厝、山兜)、下埭村(下埭、桔圃)、后海村(后海、加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百崎回族乡地处福建省惠安县南端,泉州湾北岸,三面环海,一面连陆,与后渚港隔海相望。2017年,行政区域面积1670公顷。
地貌
百崎地处于泉州湾北部,与号称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的刺桐港(现后渚港)隔海相望,与泉州市中心市区仅一江之隔,是泉州未来的新中心城区。境内有面积3000多亩、25公里岸线的百崎湖。
气候
地处低纬度,东临海洋,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为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夏季盛行西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雨季集中在5~6月份,10月以后雨量偏少,气候干燥,旱情常露。年平均气温25℃。全年无霜期长,基本无霜。春季暖和湿润多雨,夏季炎热,多台风,常发于5~10月份,秋冬季干旱少雨,沿海风大。
人口民族
截至2014年百崎回族乡有2923户,人口15000人,其中郭氏回族人口占81%,为回族聚居地。
2017年,常住人口25430人。
经济
概况
2013年百崎回族乡拥有大小企业100多家,从业人员1.2万人。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9.5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1.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36亿元,同比2012增长20%;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2022元,同比2012增长近9%;上缴税收18317万元,同比2012增长35.6%;人均纳税近万元,财税连续多年高基数高增幅。
农业
2013年,百崎回族乡农业总产值2339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022元;粮食总产量15077吨,人均占有粮565千克;年末大小牲畜存栏27863头(只),产值800万元。花生种植面积34亩,总产量46吨;水果种植面积45亩,总产量2713吨;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1%。
工业
截至2012年百崎培育了制鞋、航运、机械制造三大支柱产业,全乡大小企业100多家,从业人员1.2万人。2012年工业总产值35.1亿元,上缴税利14427万元,乡财税连续八年高基数、高幅度增长,04-12年年均增幅29.87%。农民人均纯收入11030元,同比2010增长9%。
商业
百崎乡属大泉州总体规划中洛秀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大泉州的跨江东拓,洛秀新城区的动工建设以及秀涂港、惠南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区位优势更加凸显,是未来的市中心区、台商投资区。
交通
百崎回族乡地理区位优越,交通非常方便,有发达的海陆立体交通网络,泉州的沿海繁荣大道、通港路贯穿全乡而过,后渚港、秀涂港、后渚大桥、晋江大桥就在周边,与泉州只有一桥之隔。
社会事业
文化教育
截至2012年,百崎回族乡共有一所民族中学(初中校)、一所中心小学、两所村级小学、一所中心幼儿园,教师104人,在校学生1876人,其中回族学生1723人,占91%。教学设施比较完善,荣获泉州市“小学十配套达标乡镇”称号。
医疗卫生
截至2012年,百崎回族乡有卫生院一所,门诊大楼、公共大楼完善,医疗设备完备,公共卫生设施完善。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100%和92%。乡老年人活动中心大楼占地3.5亩,各村老年人“三场一室”活动场所全面落实。
社会保障
2015年,百崎乡政府投资130万元建设一座占地面积400㎡、建筑面积1426㎡的四层办公楼,作为乡级老年人活动中心,配备有会议室、办公室、远程教育电视室、老年学校教室、乒乓球等室内活动室和“抗日英雄郭志雄烈士”纪念室以及老年人活动器材等。2015年,百崎乡政府拆资500万元建设乡镇级敬老院,建筑面积2828㎡,用于帮助孤寡无助和留守的空巢老年人安度晚年。敬老院造型简洁大方、富有回族伊斯兰建筑风格,为三层局部四层的多功能综合性楼房,功能分有养老区、涉老机构办公区、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区。
基础设施
截至2012年,全乡实现村村通水泥路、自来水和有线电视。文化体育设施日臻完善,腰鼓队、南音社、广场舞、门球、气排球等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发展。
截至2012年百崎回族乡政府驻地里春村主干道4000多米硬化率达到100%,并完成街道两侧的绿化、排水排污和人行道铺设,新建了村委会、文化活动中心、村级老人活动中心、气排球场、地掷球场、门球场、灯光球场、公厕等设施。人居环境不断优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民族文化
文化现象
由于回汉杂居,回族除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外,还日益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影响。明代,回族人的衣着已逐渐与汉人相同,使用了汉族的姓和名。明代晚期,回族人已经“士农工商通与汉人相同”,但是,在共同心理状态、经济生活、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回族仍表现出自己的特点,被认为“同类则相遇亲厚”、“自守其国俗,终不肯变”。
民族风俗
宗教: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严格的一神教,故其风俗习惯大都与此有密切联系。根据伊斯兰教教义,宇宙的最高主宰是“安拉”。“安拉”汉译意为“真主”。“真主”是独一无二的,既无所不在,也无始无终。宇宙中除“真主”外,不再有任何其它神。因此,大多数回族人都把“真主”作为自己的唯一信仰。
婚姻:按照《古兰经》的规定,成年男女可以自由择偶,允许多妻,但不提倡多妻。福建回族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基本没有纳妾现象。妻亡后续娶者则比较常见。发妻无生育能力而纳妾者,也极为个别。男女青年一旦产生爱情,可以坦率告知父母,父母一般不会反对和干涉,而且还会帮助撮合,随即托请族内长辈为媒,向对方家长求亲。若对方应允亲事,便选择吉日订婚结亲。订婚须按一定的程序进行。
丧葬: 回族人提倡薄葬,葬礼简单、朴素,但却有着较多的禁忌。人去世后,回族不称为死,而要称为“昌提”(阿拉伯语,逝世)、“无常”、“口唤”或 “归真”(意即回归至真主阙下),死人称为“亡人”,尸体要称为“埋体”,以示与其它民族的区分。当人病危将死时,便要请阿訇或有威望的人念“白”,意谓忏悔词,以向“安拉”表示“悔罪”。当其咽气后,则要将“埋体”置于厅堂中的床上,将原有衣服脱去,用净水加以洗濯,并用白细布自下而上包裹,然后盛入木匣,送往埋葬。
饮食:回族有严格的饮食习惯,并与其他穆斯林民族创造和发展了中国清真饮食文化。“清真”一词在宗教意义上是指回族成员虔诚的伊斯兰教信仰及其相关的宗教行为;在个人生活行为意义上是指讲求心净、身净、居处净和饮食净。回民讲求食物的可食性、清洁性及节制性,民间概括为“饮食净”。主食。有蒸馍、烙饼、、包子、饺子、汤面、拌面等食物。
禁忌:回族的禁忌也十分严格。禁食猪肉,是回族最重要的禁忌,其原因起源于伊斯兰教。《古兰经》讲:“人们啊,你们应食地面上合义的、清洁的食物”,又说:“禁止你们吃自死物、血、猪肉,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宰割之动物。”至于为何禁食猪肉,伊斯兰教明确指出,猪为“秽物”,是“不洁之物”;故不予食之。
服饰:回民的服饰,根据性别形成了男子服饰和女子服饰,且男女服饰区别很大;根据年龄形成幼儿服饰、成年服饰和老年服饰,回族妇女的年龄服饰更清楚,有未婚服饰、已婚中年服饰和已婚老年服饰;根据地区和季节、宗教职业形成不同的服饰等。长期散居于汉族群众中间的回民,服饰则多与汉族相同。
节日:回族过节不过年。回族人民习惯于欢度一年一度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传统节日和阿舒拉节、法图麦节、登霄节等节日,不过回历年,也不过阴历年——春节。回族的传统节日是与伊斯兰教分不开的。全国解放以后,人民政府规定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为信仰伊斯兰教各少数民族共同的民族节日,并规定节日放假1至3天。回族一年过的节日也主要是这三大节日。节期是按伊斯兰太阴历计算出来的,节日在一年的哪一天,按日历计算,年年都有变化。
侨台亲缘
百崎回族乡是台商投资区的主要“三胞”祖籍地,据统计,现全乡有旅居东南亚的侨胞和台胞、港澳同胞计2万多人,其中以台湾同胞居多,百崎人和台湾人有“五缘”,一是地缘近,与台湾一衣带水,离得很近;二是血缘亲,交流、交往十分密切;三是文缘深,与台湾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都很相近、相形。
风景名胜
百崎郭氏家庙
百崎郭氏家庙位于台商投资区百崎回族乡内,始建于明宣德年间,后世又经多次重建,至今留有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建筑崇宏壮观、装饰独特。
1992年被惠安县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据史学界考证,现存的厅前木柱础石,中间两礅雕有简洁明快的方框图案乃明代风格,而两侧阳雕动物图案的则为清代风格,在家庙中庭的左侧墙上,嵌有“百奇郭氏家庙重修记”碑刻,上端有阿拉伯文字样。
接官亭
接官亭又称送嫁亭,位于百崎回族民族乡的白崎渡口,俯瞰后渚港。接官亭系百崎回民始祖郭仲远于明·洪武年间捐资建造,原为凉亭,备过江候客赖以小憩。历三百余载,其间风雨剥蚀、地震摇撼,致使后部六根石柱摧折,亭盖坍塌。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草草修葺,有《重修桥尾亭塔碑记》,现竖立在东侧后面,后部改用砌石支撑亭盖,即成今日形状。光绪二十年(1894)再度重修,西侧后面竖碑记载。
地方特产
糋涸
糋涸(jiàn hé) 是百崎的一种回族特色食品,不但外形美观,剔透玲珑,而且香甜浓烈,酥脆可口,它的来历,与百崎回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也体现着回族文化与闽南传统文化的交融。 
油香
油香是伊斯兰的传统食品,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祭祀祖先,家家回民都要煎炸“油香”以表示尊祖继俗,除了自己食用以外,还作为礼品相互赠送。“糋涸”则是由“油香”衍化而来的。
荣誉记录
2020年6月29日,入选省级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名单。
参考资料
泉州市惠安县百崎回族乡.中央民族干部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9 08:39
目录
概述
建置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