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之星
程序设计大赛
百度之星,又名Astar,是由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公司--百度面向中国高校学生和编程爱好者所举办的高水平的程序设计大赛,自2005年起已成功举办20届,已成为校园程序高手交流切磋的优秀竞赛平台。迄今为止,百度之星程序设计大赛累计参赛选手已达数十万名,被视为国内程序员的“黄埔军校”和“造星工场”。
赛事目的
在于加深百度公司与技术人才的联系,储备百度的搜索技术人才库。
打造一个技术人员竞技、交流的平台,以充分挖掘中国软件人才,推动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成长。
百度集合多项人工智能领先技术能力,希望依托大赛为有创新力、专业性强、富有极客精神的开发者团队提供便利的开发工具、顶级的AI技术解决方案和展示与推广的平台。
同时希望通过开源技术和平台给予参赛者们支持和帮助,以开发者大赛为契机和创造平台,开展前沿AI技术的探索和研究,并将成果应用到更多的产品中,从而促进人工智能生态的建设。
赛事规则
一、百度之星·程序设计大赛
(一)参赛要求
参赛资格:初赛选手国家/地区、年龄不限,可为在校生或非在校生/社会人士。总决赛选手须为具有正式全日制学籍的在校学生(以初赛报名时学籍状态为准)。非在校生/社会人士有机会获得决赛“打星”名额。
违纪处罚:参赛选手须独立完成题目,无任何作弊和欺诈行为。违纪作弊者将被列入不诚信数据库。
(二)赛题介绍
任务:初赛和决赛均为算法设计类题型。每场初赛时长3小时、8道题;决赛时长5小时、12道题。
选手使用程序设计语言解决挑战性算法问题。比赛期间,参赛选手登录比赛页面进行答题,每人使用1台电脑,需要在规定时间内使用C、C++、Python、Java等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程序解决规定数量的问题。程序完成之后提交运行,系统自动判定程序为正确或错误并将运行的结果反馈给参赛者,根据答题AC数量和耗时进行排名晋级。重点考察选手的基础算法和程序设计能力。
(三)参赛规则
1、测试练习
参赛选手可登录比赛平台提交测试练习,不计排名,便于选手熟悉比赛平台。
2、初赛(省赛)
(1)常规晋级名额
每场初赛公布约300位晋级名额:成绩前200名大学生、前50名高中生、前50名小星星(初中生或小学生)。已被公布晋级的选手,可自愿参加后续场次的初赛(如有),但不再占用相关场次晋级决赛名额。 若有放弃决赛名额的情况,组委会将通知有关选手及时确认顺延递补晋级。三场初赛合计共约900人晋级决赛。
(2)“外卡”晋级名额
组委会将根据各单位组织报名情况和历史合作情况(如百度松果人才培养实践基地/菁英班等)综合考量,给予约100个“外卡”晋级名额,让参加了初赛但未晋级的同学“复活”进入决赛。该政策不改变选手初赛获奖情况。
3、总决赛
总决赛线下举行,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四)赛制规则
赛制规则:ACM赛制
1、传统ACM赛制,每题提交后可查看反馈且不限制提交次数,获得AC后本题通过;赛中可查看实时排名,通过相
同题数的情况下按照答题时间+罚时进行排名。
2、罚时情况不包含以下内容:未通过题目、已AC题目、(系统)内部错误、编译错误。
计分规则: 比赛总用时 =解题时间之和 +提交错误次数x20 分(单次罚时/分钟)
(五)奖项设置
1、初赛(省赛)奖项
(1)3场初赛,每场分别按照全国各省级行政区(国外院校的选手全部纳入“海外赛区”统计)实际参赛人数的约5%、10%、15%比例(总计约30%)依次设置省赛金银铜奖(不分组别)。AC数为零的不予得奖。
(2)社会人士可参与初赛排名及省级奖项角逐,但不进入总决赛名单。获得省赛铜奖及以上的社会人士,发邮件有机会申请到决赛“打星”名额,组委会酌情遴选不超过50人。
(3)三场初赛结束后,对成绩严格审核后统一发放电子版获奖证书。初赛获奖选手指导教师自动获得省赛优秀教练荣誉证书。
2、总决赛奖项
(1)分别按照大学组、高中组、小星星组三个组别的参赛人数的大约10%、20%、30%比例(总计约60%)依次评出总决赛金银铜奖。同一选手在三个组别奖项中不可兼得。总决赛结束后,对成绩严格审核、去重后发放获奖证书。
(2)成绩(不分组)排名第一的选手,获总冠军荣誉。
(3)给予“打星”成绩优异的选手相关荣誉激励。
4、决赛获奖选手指导教师自动获得优秀教练荣誉证书。
5、价值数十万元的奖金/奖品。
3、组织奖项
(1)根据各院校/指导老师/教练组织参赛情况,颁发相应的组织奖项。
(2)上述教师有机会优先获得百度支持的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编程竞赛实践基地类)。
二、百度之星·开发者大赛
赛题介绍
2020大赛任务为“交通标识检测与场景匹配”,2019大赛任务为“目标检测”,2018大赛以“人流密度估计”作为赛题,2017大赛以“智能对话“作为赛题。
赛事流程
竞赛分为初赛、决赛两个阶段。在各阶段,参赛队伍须按照要求按时、合规地提交参赛作品。
参赛要求与资格
大赛面向全社会开放,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初创团队等人员均可报名参赛。大赛主办单位有机会提前接触赛题和数据的人员不得参加比赛,其他员工可以参与比赛排名,但不领取任何奖项。
发展史
登录纳斯达克不久的百度启动了首届“百度之星”程序设计大赛。第一届百度之星程序设计大赛,名为“程序之美”。开始于2005年09月,结束于2005年10月。共有来自全国400多家高校共计4000名选手报名参加初赛,经过重重选拔,共有50名选手进入总决赛,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为期两天的“程序之旅”。
来自清华大学的ACrush选手拔得首届百度之星程序设计大赛头筹。其提交程序运行时间为0.0022秒,并列第二名的赛手Iamcs和Xreborner的程序运行时间均为0.0028秒。
第二届百度之星程序设计大赛,名为“Astar”,该名字创意来源于第一届比赛决赛中有题目是一道经典的8数码题目,解这道题,冠军ACRush使用了A*算法(Astar),运行时间计0.0022秒。A*算法是一个经典的算法,Astar又包含了“百度之星”的含义。故此得名。来自清华大学的ACrush选手卫冕冠军
本届比赛沿用了Astar的名称,举办方的工作人员认为这个英文名称能够很好得和百度之星的中文名称相对照。百度首席科学家威廉·张参与到了比赛的命题过程中,Astar百度之星大赛的报名人数首次破万。本届比赛的初赛和复赛更为复杂精致,并确立了初赛两场选最高分,复赛12小时选连续8小时答题的比赛规制。决赛采用了饱受争议的CounterStriker Bot AI作为题目,也算是一种创新尝试。在激烈的初赛和复赛后,晋级的50名选手中高中生的数量也意外的达到了8人,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郑皓获得冠军。威廉·张表示:“我们心目中的程序之星,不应只是学术意义上的算法高手,而应关心中国IT产业的实际应用。”
本届比赛初赛参加人数达到了新的高度,而复赛题目的难度也达到了历史高点,Astar百度之星大赛掀开了新的一页。这年,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范智恺凭借优秀的算法能力获得冠军。在这届的比赛决赛结束后,6位曾经参加过05、06、07年百度之星程序设计大赛的“老星星”们,专程搁下手头的工作,与当年的选手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书写了百度之星的又一段佳话。
Astar百度之星大赛的覆盖范围又一次增大——清华、北大、复旦、香港中文大学等1000多所高校参与其中,更有部分全国百强高中成为了优秀星星们的来源地;这年报名参加比赛的星星数量首次突破2万大关。当年命题委员会成员楼天城在面对记者对大赛的提问时曾道出了百度之星独特的魅力:“办出百度特色,区别于其他千篇一律的商业竞赛模式,真正挑选出技术实战型人才,并以‘实力’和‘权威’吸引更多的参赛者。”来自复旦大学的冯国栋获得冠军。
Astar百度之星大赛将主题定为“乐CODE 乐CODE”,除延续往届的赛程及奖励办法外,“快乐编程”的理念更是被特别地提了出来,首次引入比赛环节中的 “坦克对战”为爱好编程的同学们提供了更多参与机会,让众多编程爱好者充分而自由地享受了编程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该届大赛的报名人数突破了3万大关,成为了“中国互联网业规模最大的程序设计大赛”。来自浙江大学的杭航获得冠军。
Astar百度之星大赛喊出了“星星相Code”的口号,“爱程序的星星,让我们Code在一起”,是这届比赛的追求。赛事组委会希望选手们在Code中不仅能收获丰富的经验,也能收获深厚的友谊。来自复旦大学陈世熹获得冠军。
Astar百度之星程序设计大赛在初赛前增加一场资格赛,邀请全球范围的同学一起挑战吉尼斯最大规模编程比赛。除传统算法外,还新增设了一场公益编程比赛,解决大学生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众多在校的计算机爱好者同学都通过本次大赛一试身手,感受到了Astar带来的不一样的编程快乐。来自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艾庆兴获得冠军。
Astar百度之星启用编程技术社区,致力于将百度之星打造为在线学习、分享和交流的专业平台。这里将会成为初级程序员学习的乐园,更能让那些希望提升自己编程水平的代码君们交流沟通,不断进步。来自南京外国语学校的17岁少年乔明达将冠军宝座收入囊中。
2014年正值Astar百度之星程序设计大赛十周年,百度之星在以传统的编程比赛为主线的基础上,新增了Astar Logo设计征集、在线有奖知识问答、度度熊去哪儿、派送红包等活动,打造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十周年庆典嘉年华。来自中山大学的蒙澎权获得冠军。
回首过去十年,Astar百度之星程序设计大赛一直秉承“精赛事、重人才”的办赛宗旨,倡导“快乐编程”的理念。编程不只是一种工作技能,更是一种学习生活方式。2015年百度之星程序设计大赛向参赛选手喊出Astar to Allstar的参赛口号,寓意选手从astar赛事中脱颖而出成为未来之星。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吴卓杰获得冠军。
十二年,Astar百度之星程序设计大赛走过了一个轮回,越来越多的年轻选手加入了百度之星的大家庭,本届比赛50名决赛选手中有20名中学生,7位00后,年龄最小的还未满16岁。本届大赛牵手百度传课为所有编程爱好者提供编程相关培训课程,还特别邀请了被大家誉为“教主”的楼天城录制视频分享参赛心得,鼓励所有参赛选手赛出好成绩。首次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线下连续4小时的编程马拉松,参赛选手全部为大数据菁英班同学。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黄宇扬获得冠军。
2017年,百度之星新增开发者大赛,首届开发者大赛以“智能对话”为主题,基于百度理解与交互技术平台实现智能对话能力,可使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AR等百度AI开放平台提供的技术能力实现更多功能。共705支团队报名参赛,200支队伍进入复赛,最终22支团队进入开发者大赛总决赛现场答辩。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的曹亚男、李晓雪、张东杰、方正所组成的“北极光”团队开发的一款智能语音菜谱APP--《舌尖厨房》夺得冠军。
第13届百度之星程序设计大赛共吸引9438人报名,涵盖801所高校,中学生参赛总数较往年翻倍增加达906名。年仅15岁的初三学生邓明扬成为最小程序员。决赛赛题采用经典AI算法,以贪食蛇游戏形式展开AI对战。决赛前,特邀16年冠军选手黄宇扬通过51nod编程社区平台进行在线课程直播,讲解2016决赛赛题、分享本人参赛经验。并首次进行决赛线上同步视频直播,邀请百度之星往届获奖选手施韩原实时解说现场赛况、讲解决赛赛题。电子科技大学的何柱获得本届冠军。1024程序员节举办颁奖典礼。
2018年,百度之星延续全新竞赛品牌“Create for more”,涵盖程序设计大赛和开发者大赛两大子赛事,引入PaddlePaddle和AIStudio作为开发者大赛指定平台。本次开发者大赛以“人流密度估计”为主题,由视觉技术部和AI技术生态部参与命题,大赛首次采用AI Studio一站式开发平台,该平台不但提供PaddlePaddle深度学习框架的技术支持,还对参赛队伍的模型开发与数据训练提供了CPU和GPU训练资源的支持,完成优质算法模型的设计和开发,共吸引超过1300支团队千余名开发者报名参赛,经过层层选拔,最终11支团队进入总决赛,来自华南理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联合战队获得开发者大赛一等奖。
第14届百度之星·程序设计大赛共吸引超过13000人报名参赛,覆盖近900所高校,最终50名选手进入决赛,最小参赛选手年仅10岁。 决赛赛题为“躲避拥堵路线规划“,与实际问题结合紧密。参赛选手以车辆为载体进行AI算法设计,根据给出的北京道路路况,设计车辆行驶路线,以最短时间从起点到达终点的车辆为胜,50名选手带来一场AI对战。最终来自清华大学的毕克首次进入决赛即问鼎冠军。
2019年,百度之星延续全新竞赛品牌“Create for more”,涵盖程序设计大赛和开发者大赛两大子赛事,赛题聚焦飞桨业务需求,首次双赛同桨--围绕深度学习的底层技术和应用开展,分别为深度学习计算图调度优化、目标检测和Paddleslim轻量级应用,更加接近产业需求,AI Studio为开发者大赛提供比赛平台和GPU算力支持,此外还提供基于飞桨的基线模型。本次开发者大赛以“目标检测”为主题,由视觉技术部、深度学习技术平台部和AI技术生态部参与命题,共吸引500+所高校1865支开发者团队报名参赛,经过层层选拔,最终11支团队进入总决赛,由江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同学和来自携程的企业开发者组成的校企跨界战队获得开发者大赛冠军。
第15届百度之星·程序设计大赛共吸引来自970+所高校近11000人报名参赛,最终40名选手进入决赛,最小参赛选手年仅15岁,获奖选手全部为00后,9成为高中生。决赛赛题为“深度学习计算图调度优化”,让参赛选手给出系统自动生成的计算图较优的计算或通信调度顺序,以充分利用计算资源,选手们需要打败百度开源的飞桨(PaddlePaddle)中的基础调度算法,并尽量提升调度效率,节省机器成本。最终来自杭州学军中学的张哲宇(已保送清华)获得冠军。百度CTO王海峰博士为冠军颁奖,邀请往届老星星共同为百度之星庆生。
2020年,“百度之星”大赛延续“create for more“主题,持续举办程序设计大赛和开发者大赛两大子赛事。开发者大赛赛题为《交通标识检测与场景匹配》,首次基于交通标志进行的场景匹配识别,数据创新--样本几十万级,覆盖100个城市,旨在解决车道线和场景识别准召等实际问题。共吸引2305支队伍2607人报名参赛,规模远超2019年,高校队伍占83%,覆盖414所高校,经过初赛、复赛选拔,最终10支团队进入总决赛,中国科学院大学邓毓弸、苏州天瞳威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顾竟潇组成的“请遵守交通规则”团队获得开发者大赛冠军。
第16届百度之星·程序设计大赛共吸引来自784所高校近13922人报名参赛,最终65名选手进入线下决赛,决赛赛场同时汇聚初中、高中到硕博研究生,甚至还有一位六年级的小选手陈奕帆(16年来,进入决赛场的最小选手)。决赛首次结合量子领域命题为《量子电路》--通过合适的量子电路(逻辑门网络)来完成量子计算,通过对基础量子门进行自由拼接组合,使得复合形成的量子门(矩阵)能以很高的精度近似目标的量子门 U,同时要求使用的基础量子门的代价最小。最终来自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三学生李白天获得程序设计大赛冠军。百度CTO王海峰博士为冠军和和最小参赛选手陈奕帆颁奖。
第十七届Astar百度之星程序设计大赛(2021)
2021年,百度之星延续全新竞赛品牌“Create for more”。赛事程序设计大赛吸引了23000余名选手报名参赛,突破了近10年来历史新高。百度之星大赛参赛选手呈现出年轻化趋势,2021年则特别面向在校初中及以下的AI人才增设“小星星奖项”,旨在推动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以应对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时代。最终,102名来自全国各校的选手进行线上的决赛,决赛现场不仅是高手云集,更不乏冉冉新星。获得本次小星星奖项一等奖的胡赵阳曾多次荣获全国性竞赛大奖;来自绍兴市第一初级中学的12岁陈奕帆,作为本届/历届参赛选手中年纪最小的决赛选手之一,登上了2021年百度开发者大会,并因其在百度之星的出众表演引发网友广泛热议;作为2020年麻省理工录取的中国学生、数学&信息奥赛双科国家队选手,邓明扬已经是第三次参加百度之星。经过初赛、复赛选拔,最终来自清华大学的王思齐荣获常规奖项一等奖,来自绍兴市元培中学的胡赵阳取得了小星星奖项一等奖。
第十八届Astar百度之星程序设计大赛(2022)
2022百度之星程序设计大赛总决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浙江杭州举办。经过初、复赛的层层遴选,共100位选手从近2.7万报名者中脱颖而出,站上决赛舞台。总决赛将目光聚焦于当下火热的人工智能领域。据了解,本次百度之星总决赛以AI大模型为主题设置赛题,相较往届难度系数更高,前沿技术性更强。经过整整7个小时的激烈比拼,来自杭州学军中学教育集团文渊中学的周航锐获得2022百度之星常规奖项一等奖,来自南京外国语学校的金天昊荣获小星星奖项一等奖。百度CTO王海峰、杭州学军中学校长邱月灵致辞,百度高校合作部总监李轩涯、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张炜、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刘春英、杭州学军中学信奥总教练徐先友等专家评审团全程观赛并为获奖者颁发奖项。
第十九届Astar百度之星程序设计大赛(2023)
2023年12月31日,被称为“技术界奥斯卡”的2023百度之星程序设计大赛落下帷幕。本届百度之星与目前国际ACM赛题类型一致,从初赛到决赛均采用单人成团模式。选手在决赛中须在5小时内完成12道难度系数各不相同的算法难题,命题和赛制具备极高的挑战性和选拔性。本届决赛人数规模创下新高,有近千名选手到场角逐。其中,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的选手占70%,来自南京外国语学校、杭州学军中学杭州第二中学等中学的高中选手占20%,初小学生占10%。另有在码蹄杯全国职业院校程序设计大赛中表现突出的职校学生,作为打星选手参与竞逐。最终,大赛前100名中有70%为中学生,前10名仅有一位来自清华大学的本科生。全场总冠军暨高中组第一名由来自南京外国语学校的高中生、第五次参加百度之星的程思元夺得,清华大学的唐绍轩荣获大学组第一名,南京外国语学校的许淇文荣获小星星组第一名。
第二十届Astar百度之星程序设计大赛(2024)
8月18日,被称为“技术界奥斯卡”的2024百度之星程序设计大赛落下帷幕。本届决赛人数规模创下新高,有近千名选手到场角逐,多位信息学奥赛金牌得主、国家队成员参赛。其中,来自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的选手占73%,来自南京外国语学校、杭州学军中学、海亮高级中学等中学的高中选手占12%,初小学生占15%再创新高,最小选手年仅11岁。另有在码蹄杯全国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作为打星选手参与竞逐。最终,南京外国语学校程思元成为百度之星20年历史上第二个实现背靠背冠军的选手,杭州学军中学教育集团文渊中学周康阳则以全场第二名的佳绩再次斩获高中组金牌(冠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潘耀宇获得大学组冠军,海亮初级中学王茂骅获得小星星组冠军。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2 09:54
目录
概述
赛事目的
赛事规则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