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quantum)是
现代物理的重要概念。即一个物理量如果存在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单位,则这个物理量是量子化的,并把最小单位称为量子。
定义
一个物理量如果存在最小的不可分割的
基本单位,则这个物理量是量子化的,并把最小单位称为量子。量子英文名称量子一词来自拉丁语quantus,意为“有
多少”,代表“相当数量的某物质”。在物理学中常用到量子的概念,指一个不可
分割的基本个体。例如,“光的量子”(
光子)是一定频率的
光的基本能量单位。而延伸出的
量子力学、
量子光学等成为不同的专业研究领域。其基本概念为所有的有形性质是“可量子化的”。“量子化”指其物理量的
数值是离散的,而不是连续地任意取值。例如,在
原子中,电子的
能量是可量子化的。这决定了原子的稳定性和发射光谱等一般问题。绝大多数物理学家将量子力学视为了解和
描述自然的基本
理论。
通俗地说,量子是能表现出某物质或物理量特性的最小
单元。
发展历史
提出概念
在
经典物理学中,根据
能量均分定理:能量是
连续变化的,可以取任意值。19世纪后期,科学家们发现很多
物理现象无法用经典理论解释。当时德国物理界
聚焦于
黑体辐射问题的研究。1900年左右,M·
普朗克试图解决黑体辐射问题,他大胆提出量子假设,并得出了
普朗克辐射定律,沿用至今。普朗克提出:像原子作为一切物质的构成单位一样,“
能量子”(量子)是能量的最小单位。物体吸收或发射电磁辐射,只能以能量量子的方式进行。普朗克在1900年12月14日的德国物理学学会会议中第一次发表能量量子化
数值、一个分子
摩尔(mol)的数值及
基本电荷等。其数值比以前更准确,提出的理论也成功解决了黑体辐射的问题,标志着
量子力学的诞生。
1905年,瑞士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把量子概念引进光的
传播过程,提出“光量子”(光子)的概念,并提出光同时具有
波动和
粒子的性质,即
光的“
波粒二象性”。
20世纪20年代,法国物理学家
德布罗意提出“
物质波”概念,即一切物质粒子均具备
波粒二象性;德国物理学家
海森伯等人建立了量子
矩阵力学;奥地利物理学家
薛定谔建立了量子
波动力学。
量子理论的发展进入了量子力学阶段。
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
狄拉克完成了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之间的数学等价证明,对量子力学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将两大理论体系——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成功地结合起来,揭开了
量子场论的序幕。量子理论是
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石之一,从
微观层面理解宏观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
量子假设的提出有力地冲击了
经典物理学,促进物理学进入微观层面,奠基
现代物理学。但直到现在,物理学家关于量子力学的一些假设仍然不能被充分地证明,仍有很多需要研究的地方。
理论建立
量子物理学是研究
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学科,是研究
原子、
分子以至
原子核和
基本粒子的结构和性质的基本理论。
量子理论的突破首先出现在
黑体辐射能量密度随
频率的分布规律上。1900年10月,由于
普朗克解释
黑体辐射现象,将维恩定律加以改良,又将
玻尔兹曼熵公式重新诠释,得出了一个与实验数据完全吻合
普朗克公式来描述黑体辐射。
普朗克提出能与观测结果很好地符合的简单公式,
实验物理学家相信其中必定蕴藏着一个尚未被揭示出来的科学原理。
普朗克发现,如作如下假定则可从理论上导出其黑体辐射公式:对于一定频率ν的
辐射,物体只能以hν为能量单位吸收或
发射它,h称之为
普朗克常数。换言之,物体吸收或发射
电磁辐射,只能以量子的方式进行,每个量子的能量为E=hν,称为作用量子。
从
经典力学来看,能量不连续的概念是绝对不允许的。但是在诠释这个公式时,通过将物体中的原子看作微小的量子
谐振子,不得不假设这些
量子谐振子的总能量不是连续的,即总能量只能是离散的数值(
经典物理学的观点恰好相反)。普朗克进一步假设单独量子谐振子吸收和放射的辐射能是量子化的,这一观点严重地冲击了经典物理学。
量子论涉及
物质运动形式和运动规律的根本变革。
首先注意到
量子假设有可能解决经典物理学所碰到的其他疑难的是
爱因斯坦。他试图用量子假设去说明
光电效应中碰到的疑难,提出了
光量子概念,认为
辐射场就是由光量子组成。每一个光量子的能量E与辐射的频率ν的关系是E=hν。采用光量子概念之后,光电效应中出现的疑难随即迎刃而解。
至此普朗克提出的能量不连续的概念,才逐渐引起物理学家的注意。就这样,一位谨慎的物理学家
普朗克掀起了20世纪初量子
物理学革命的帷幕。
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就是在克服早期量子论的困难和局限性中建立起来的。在普朗克—爱因斯坦的光量子论和玻尔的原子论的启发下,法国物理学家L.
德布罗意分析了光的微粒说与
波动说的发展历史,并注意到
几何光学与经典粒子力学的相似性,根据类比方法设想实物(静质量m≠0的)
粒子也和光一样,具有
波粒二象性,且这两方面必有类似的关系相联系,而普朗克常数必定出现在其中。他假定与一定能量E和动量p的
实物粒子相联系的波(称为“
物质波”)的频率和
波长分别为ν=E/h,λ=h/p,称为德布罗意关系式。他提出这个假定一方面是企图把作为物质存在的两种形式(光和m≠0的实物粒子)统一起来;另一方面亦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微观粒子能量的不连续性,以克服
玻尔理论带有人为性质的缺陷。德布罗意把原子
定态与
驻波联系起来,即把束缚运动实物粒子的能量
量子化与有限空间中驻波的
波长(或
频率)的离散性联系起来。
奥地利物理学家E.
薛定谔注意到了德布罗意的工作,1926年初他提出了一个
波动方程——
薛定谔方程,是含波动函数对
空间坐标的二阶
微商的
偏微分方程。薛定谔把原子的离散
能级与微分方程在一定的边界条件下的
本征值问题联系起来,成功说明了
氢原子、
谐振子等的能级和
光谱的规律。几乎与此同时,W.海森伯与M.
玻恩和E.约当建立了矩阵力学。矩阵力学的提出,与
玻尔的
量子论有很密切的关系,特别是玻尔的对应原理思想对海森伯有重要影响(见
对应原理)。它继承了量子论中合理的内核(如原子的离散能级和定态、
量子跃迁、频率条件等概念),同时又摒弃了一些没有实验根据的传统概念(如粒子轨道运动的概念)。海森伯特别强调,任何物理理论中只应出现可
观测的
物理量(如光谱线的波长、光谱项、量子数、谱线强度等)。矩阵力学中赋予每一个物理量(如粒子的
坐标、
动量、能量等)以一个
矩阵,它们的
代数运算规则与经典物理量不同,两个量的
乘积一般不满足
交换律。不久薛定谔就发现
矩阵力学和
波动力学是完全
等价的。紧接着P.
狄拉克和E.约当提出一种称为
变换理论的更普遍的形式,指出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只不过是量子力学规律的无限多种表述形式中的两种。
量子力学是研究原子、分子以至
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结构和性质的基本理论,是近代物理的基础理论之一。20世纪前的经典物理学只适于描述一般宏观条件下物质的运动,而对于
微观世界(原子和
亚原子世界)和一定条件下的某些宏观现象则只有在量子力学的基础上才能说明。另一方面,物质属性及其
微观结构只有在量子力学的基础上才能得以解释。所有涉及物质属性和微观结构的问题,无不以量子力学作为理论基础。
黑辐射量子方程
成功地解释黑体辐射是量子化概念诞生以来的第一次牛刀小试。
当物体被加热,以
电磁波的形式散发红外线辐射。物体变得炽热时,红色波长部分开始变得可见。大多数
热辐射是红外线,除非物体变得像太阳的表面一样热,但当时的实验室内不能够达成这种条件而且只可以
量度部分
黑体光谱。
h是普朗克常数及k是
玻尔兹曼常数。两者都是物理学中的基础。基础能量的量子是hf。可是这个单位正常之下不存在并不需要量子化。
微观粒子的
量子论诠释。物质的
粒子性由能量E和
动量p刻划,波的特征则由频率f和其
波长λ表达,这两组
物理量由
普朗克常数h(h=6.626×10-34J·s)联系。
由E=hv,E=mc2联立两式得:
m=hv/c2(这是
光子的相对论质量),而p=mc,则p=hv/c(p为
动量)
德布罗意关系λ=h/p,和量子E=hv,这两个关系式表征
波动性与
粒子性的统一。
物质波是
微观粒子,如光子、电子等的波动,具有
波粒二象性。
量子通信
量子通信的基本思想主要由Bennett等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起相继提出,主要包括量子密钥分发(quantum key distribution, QKD)和量子态隐形传输(quantum teleportation)。
量子密钥分发可以建立安全的通信密码,通过一次一密的加密方式可以实现点对点方式的安全经典通信。这里的安全性是在数学上已经获得严格证明的安全性,这是经典通信迄今为止做不到的。现有的量子密钥分发技术可以实现百公里量级的量子密钥分发,辅以光开关等技术,还可以实现量子密钥分发网络。量子态隐形传输是基于
量子纠缠态的分发与量子联合测量,实现量子态(量子信息)的空间转移而又不移动量子态的物理载体,这如同将密封信件内容从一个信封内转移到另一个信封内而又不移动任何信息载体自身。这在经典通信中是无法想象的事。基于
量子态隐形传输技术和
量子存储技术的
量子中继器可以实现任意远距离的量子密钥分发及网络。
量子通信的实现基于
量子态传输。为便于传输,现有的量子通信实验一般以光子为量子态载体,其表现形式即为光子态传输。量子信息的编码空间以光偏振为主。
科学研究
2022年9月,美国科学家研究表明,磁性半导体溴化铬中的磁振子可与激子配对,激子准粒子会发光。这一结果可被视作量子转导,也就是将一个“量子”能量转换为另一个能量。
2022年10月,首个量子可扩展算法面世。
2023年7月,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成功实现51个超导量子比特簇态制备和验证,刷新了所有量子系统中真纠缠比特数目的世界纪录,并首次演示了基于测量的变分量子算法。相关研究成果7月12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
202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网络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基于固态量子存储实现跨越7公里的分布式光量子计算。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上。该团队李传锋、周宗权、柳必恒等人基于多模式固态量子存储和量子门隐形传送协议,在合肥市区实现了跨越7公里的非局域量子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