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揆,汉语词汇,拼音是bǎi kuí,释义为我国
商周以前之官名,最早见于《
尚书》。后世多引喻为丞相、相国等总揽朝政的官员,也代指百官及天下各种政务。
③宋.
王安石《夔说》:“将有治于天下,则可以无相乎,故命禹以宅百揆也。”
④明.
张居正《赠毕石庵宰朝邑叙》;“昔者帝舜起匹夫,摄百揆。及为天子,辟
四门,明
四目,达
四聪,好问,好察迩言。”
《
资治通鉴·
唐代宗永泰元年》:“长安城中白昼椎剽,吏不敢诘,官乱职废,将堕卒暴,百揆
隳剌,如沸粥纷麻。”
胡三省注:“唐虞有百揆之官。
孔安国曰:揆,度也。度百事,总百官。此所谓百揆,盖言百官之事也。”
①南朝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桓公(
桓温)语嘉宾(
郗超):‘阿源(
殷浩)有德有言,向使作令仆,足以仪刑百揆,朝廷用违其才耳!’”
③清
俞正燮《癸巳类稿·与成君瓘书》:“云‘嗣王’,谓五年太子晃(
拓跋晃)副理
万机,总统百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