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灵俗称百灵鸟或沙百灵,是
脊索动物门鸟纲雀形目百灵科小型鸣禽。雄鸟额部、头顶及后颈部均为栗红色;眼前、眼周及眉纹为棕白色,左右两侧眉纹延伸至枕部相接而呈棕色;背、腰栗褐色,翅羽黑褐色;尾羽栗褐色,最外侧尾羽色淡近于白色;额、喉白色,上胸左右侧各有一黑色条斑,于上胸部相接,下体大部羽色棕白;雌鸟羽色接近雄鸟,但头顶和颈部要红色较少;羽色略近棕黄色,上体栗色较淡,而近干淡福色;上胸左右两侧黑色条斑不明显;嘴壳土黄色,足趾肉粉色,爪褐色;后爪长于一般鸟类的后爪,并向后方直伸。
简介
百灵是
草原上盛产的名贵鸟类。它一般栖息在
河北省张家口地区的
坝上,张家口的人都把它叫“云雀”。百灵可以若无其事一动不动的学习许多鸟类和小
动物们的声音,它的叫声响亮且能够维持很长时间,声色委婉动听,在高空中可以直抵云霄,因此称百灵为“鸟中歌手”。
百灵是草原的
代表性鸟类,属于小型
鸣禽。它们的头上常有
漂亮的具羽冠,嘴较细小而呈圆锥状,有些种类长而稍弯曲。鼻孔上常有悬羽掩盖。翅膀稍尖长,尾较翅为短,跗跖后缘较钝,具有盾状鳞,后爪又长又直。我国常见的种类有
沙百灵、
云雀、
角百灵、小沙百灵、斑百灵、歌百灵和
蒙古百灵等。沙百灵与云雀能从地面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在空中保持着上、下、前、后力的平衡,悬翔于一点鸣唱。角百灵常常悄悄地在地上奔跑,或站在高处窥视周围的动静,行动较为诡秘。
凤头百灵因头顶有一簇直立成单角状的黑色长羽构成的羽冠而得名,它生性大方,喜欢在道路上
觅食,旁若无人。雌鸟在孵卵时也不像其他鸟类那样容易惊飞。
形态特征
百灵成年时
体形就较小,长190mm,重约30g。栗红色的额头是雄性百灵的
特点,它的头部和后颈也拥有和额头一样的颜色,
眉毛和眼眶周围白而发棕的色更是好看。它的眉毛最有特点,眉纹一直长到了枕部。百灵背部和腰部主要呈现栗褐色,翅膀外侧的羽毛呈现
黑褐色,以栗褐色为主色的尾部边缘稍有发白。胸前有两个对称的黑斑条纹,正好和胸部以上的部分连接起来。额头部分和喉咙处都长有白色的羽毛,正好和身体以下棕白色的毛色衬托起来。
百灵雌性的体色和雄性的几乎一样,但是,雌鸟额头和颈部的栗红色毛发比
雄鸟的少,身体上的羽毛也偏近于淡淡的
褐色,而胸前的那两条黑斑条纹没有雄百灵鸟那么明显。嘴部的颜色为土黄色,足部脚趾是肉粉色的,它的爪子和一般鸟类不同,尤其是后爪,要比普通鸟类的后爪大一些, 而且还径直地伸向后方。爪部的颜色为褐色。
百灵成鸟体长约190mm。
体重约30g。雄鸟额部、头顶及后颈部均为栗红色;眼前、眼周及眉纹为棕白色,左右两侧眉纹延伸至枕部相接而现棕色;背、腰栗褐色;翅羽黑褐色;尾羽栗褐色,最外侧尾羽色淡近于白色;额、喉白色,上胸左右侧各有一黑色条斑,于上胸部相接;下体大部羽色棕白。
雌鸟羽色接近雄鸟,但头顶和颈部
栗红色较少,羽色略近棕黄色;上体栗色较淡,而近于淡褐色;上胸左右两侧黑色条斑不明显。嘴壳土黄色,足趾肉粉色,爪褐色。后爪长于一 般鸟类的后爪,并向后方直伸。
栖息环境
野生百灵鸟栖息于广阔的草原,高飞时直入云霄,且飞且鸣,姿态优美,是有别于其他鸣禽的独有美态。在野生环境中,百灵鸟能顺利度过夏季30℃以上的高温干热天气,也能度过结冰的低温,但在大
雪之际,为觅食充饥,常会作短暂的结群迁徙。多半时间,百灵栖于
荒漠草原,出没在草滩沙丘间,喜欢沙浴,用以降温防热,并可清理羽毛和体表的污物。
蒙古百灵和小沙百灵属同域分布,除繁殖生境有一定差别外,其它季节在食性、习性和栖息生境等方面几乎完全一样。
生活习性
食性
百灵的
食性较杂,春食嫩草芽、杂草及杂草种子等;夏季和秋季主食
昆虫;冬食草子和多种谷类、昆虫及虫卵;在春末和夏季育雏期内,捕食大量
昆虫为食。
营巢
在地面稍凹处或丛草间,巢区内多有杂草
掩蔽着。有时其巢也营在
耕地的胡麻、小麦、莜麦等农作物的
植株间凹陷处。巢由雌雄亲鸟共同营筑,以枯叶,杂草及泥土垒彻而成。
生殖繁育
卵产于5~7月间,卵亮呈白色而略现沙黄色,壳面光滑并有褐色细斑。孵化期
12~15天,雏鸟出壳前1~2天,雌鸟停止离巢觅食,常由守卫巢旁的雄鸟衔食归巢饲喂雌鸟。初生雏鸟留巢7~8天,以后随亲鸟离巢活动,但仍由雌雄亲鸟饲喂,在22~25日龄雏鸟开始
飞翔,捕食,营独立生活。每对亲鸟一年可产卵1~3巢,育成1~2巢幼鸟。
物种研究
2020年2月,探险者在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层意外挖掘出一只“永冻鸟”,经鉴定是4.6万年前的百灵鸟。
《通讯生物学》的论文指出,这只鸟被埋在西伯利亚东北部贝拉亚·戈拉村附近的永久冻土中,被当地象牙化石猎人发现,后将其交给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
“永冻鸟”将为研究冰河时期动物群的进化打开新的契机,并了解它们在过去50万至1000万年前对气候变迁的反应。
亚种介绍
百灵鸟是百灵科各种鸟类的通称,该科下分8个属15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