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蕊草
檀香科百蕊草属植物
百蕊草(Thesium chinense Turcz.)是檀香科、百蕊草属多年生草本。高15-40厘米,全株多少被白粉,无毛;茎细长;叶线形,花单一,花梗短或很短,花被绿白色;坚果椭圆状或近球形,淡绿色;花期4—5月,果期6—7月。其变种主要有长梗百蕊草。自然条件下百蕊草实生苗出苗期为4—7月,翌年4月开始进入花果期。
植物学史
百蕊草始载于《图经本草》,名百乳草,曰:“根黄白色,形如瓦松,茎叶俱青,有如松叶,无花,三月生苗,四月长及五六寸许,四时采其根,晒干用。下乳,亦通顺血脉,调气甚佳。亦为之百蕊草。”
形态特征
多年生柔弱草本,高15-40厘米,全株多少被白粉,无毛;茎细长,簇生,基部以上疏分枝,斜升,有纵沟。叶线形,长1.5-3.5厘米,宽0.5-1.5毫米,顶端急尖或渐尖,具单脉。
花单一,5数,腋生;花梗短或很短,长3-3.5毫米;苞片1枚,线状披针形;小苞片2枚,线形,长2-6毫米,边缘粗糙;花被绿白色,长2.5-3毫米,花被管呈管状,花被裂片,顶端锐尖,内弯,内面的微毛不明显;雄蕊不外伸;子房无柄,花柱很短。
坚果椭圆状或近球形,长或宽2-2.5毫米,淡绿色,表面有明显、隆起的网脉,顶端的宿存花被近球形,长约2毫米;果柄长3.5毫米。花期4-5月,果期6-7月。
主要变种
长梗百蕊草(Thesium chinense Turcz. var. longipedunculatum Y. C. Chu)的果柄特长,达8毫米。分布于中国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四川、广东。生长于草坡。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日本和朝鲜。在中国大部省区均产。生长于荫蔽湿润或潮湿的小溪边、田野、草甸,也见于草甸和砂漠地带边缘、干草原与栎树林的石砾坡地上。
生长习性
百蕊草是半寄生植物,寄主广泛共有11科28种植物。百蕊草寄生于豆科植物时生长健壮、果实较大,但通常情况下更喜欢寄生于禾本科植物。
育植技术
立地条件
选在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一般土地均可种植。整地前撤施基肥,因百蕊草系多年生草本,必须施足基肥,常用圈肥或堆肥每平方米7500千克,过磷酸钙750千克耕翻耙平,在中国北方多采用平地条播。
播种方法
繁殖方法用种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均可,由于百蕊草蒴果成熟时开裂,种子易撒落在地面,故应在果实7-8月成熟时采收种子。
直播:春播于4月中、下旬,秋播于10月中、下旬或11月上旬进行。在整好的地上,把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1-2厘米,按行距20-23厘米开浅沟条播,每公顷播种量11.25-15千克,播后,稍加镇压浇足水,播种后约半个月开始出苗。秋播在播种次年春季出苗。
育苗:于3月上、中旬,在苗床上条播,播种后覆土1厘米;要保持苗床潮湿,苗床温度15-20℃为宜。播种后10天左右出苗,苗高6厘米左右即可定植,定植应选择阴雨天或午后,按行株距20-23厘米,3-6厘米定植。
田间管理
百蕊草植株短小,故在生长期需勤除草,以免杂草掩盖植株,因性喜干燥,除种子萌发期和幼苗期适当浇水外,生长后期不定期经常浇水。每年春、冬季及4-5月,各追肥一次,以提高根部产量。以磷肥为主,每公顷可施饼肥300-375千克,或过磷酸钙187.5-262.5千克。喷施钾肥,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是百蕊草生长旺季,此刻每公顷喷1%硫酸钾溶液750-900千克或0.3%磷酸二氢钾溶液1200-1500千克,10天喷1次,连续3次。早晨露水未干或晚上5点进行,增强抗病能力,使根膨大。一年生的苗松土除草后或生长2-3年生的苗,在追肥浇水后,每平方米盖麦草或麦糠、锯末之类1.2-1.5克,顺着行盖,中间不需翻动直到收获。盖草加强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保持水分,减少杂草,为百蕊草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主要价值
百蕊草始载于宋代苏颂等编著的《本草图经》,古时用根,现代全草均入药用。百蕊草含有黄酮苷甘露醇等成分,性辛、涩,凉,入肺、肾二经。具有清热解毒,解暑的功效。用于肠炎、肺脓肿、扁桃体炎、中暑、急性乳腺炎淋巴结结核急性膀胱炎的治疗;并作利尿剂。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17:47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