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刻书始于五代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宰相
冯道请令判国子监事
田敏校定“
九经”,刻版印卖到
后周广顺三年(953),“九经”全部刻完,前后历时22年后周显德二年(955),
国子监祭酒尹拙奏请兵部尚书
张昭、太常卿田敏同校勘《经典释文》,刻版印行。
宋代国子监刻书规模和刻印范围比五代时要大得多。景德二年(1005),距建国仅40余年,经、传、正义皆经过校勘,刻版印行。所集书版10余万块。到
北宋末年,正史亦由
国子监全部校刻行世。南宋
国子监所刻书并非都是本监所雕,很多是本监校勘后下各地镂版。如《七经正义》《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诸书,都由杭州镂版。因医方一字差误,其害匪轻,宋代
国子监除主刻正经、正史外,还对重要医书,如《脉经》、《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补注本草》、《图经本草》等,分官详校,镂版颁行。
元代中央的刻书机构是兴文署和广成局,属秘书监,不属
国子监,故无监本之称。明代南京、北京都设有
国子监,刻书数量甚多。
据不完全统计,南京国子监刻有274种,北京国子监刻有41种,共315种。清代修纂校刻书籍由武英殿总其成。故虽有
国子监之设,但刻书不多。
监本以精校精审为风格,以重要的经史图书为范围,纸墨精良,刀法精致。宋监本多为浙本。监本又分为
北宋监本、南宋监本。明朝有南监本(南京国子监刻印的书)、北监本(北京国子监刻印的书),南北二监先后刻印的《二十一史》最为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