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江八属指的是贵州西南部
南盘江和
北盘江流域的广袤地区。
起源
在贵州省西南部,“盘江八属”这一说法,指的是如今贵州西南部
南盘江和
北盘江流域的广袤地区。
历史有些巧合,现在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正好有七县一市,辖下县市正好符合“八”之数。于是,特别是年轻朋友误认为“盘江八属”就是如今的黔西南州,实际上,“
盘江八属”于民国时期才形成。
众所周知,清代咸丰、同治年间,以贵州西南部的南北盘江流域为中心,暴发了声势浩大的白旗军起义,史称“红白旗战争”,具体时间为1858年到1872年。
由于起义军以回民为主,当时兴义以西云南省内正好有著名的回民
杜文秀起义,于是贵州西南部的白旗军就有西进云南与杜文秀军汇合的军事计划。此时兴义强横的
下五屯刘氏
团练横亘云贵之间。
自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起,将清王朝推到内忧外患,焦头烂额的境地。道光三十年(1850年),西北回民领袖马化龙、马永禄等,派遣文武兼备的二阿訇马宗全到贵州,联络反清志士,侍机组织起义,形成西南、西北相响应势态,以图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1865年(清同治四年),贵州西南地区正值动乱年代,爆发白旗起义,战争如火如荼。
从咸丰十年(1860年)到同治元年(1862年)三年间,由于清廷对云贵总督和贵州巡抚任免频繁,对黔省的白旗义军和张秀眉的号军顾及不瑕。白旗义军发展达十余万之众,先后攻占永丰州(今
贞丰县),兴义府城(今
安龙县)、兴义县和册阳(今册亨)等地。
1864年(同治三年)二月初五,清军、刘氏团练第一次收复兴义县城。此战,下五屯刘氏官字辈兄弟中的老二刘官霖战死于兴义南门外,老大
刘官箴两次亲率团练鏖战东门,战功卓著。县城克复,刘官箴因“功”受到清政府的嘉奖,保署安义镇左营游击,官阶正三品。
之后,由于
刘官箴制造了著名的“兴义教案”,阻止了法国天主教势力渗入黔西南,深为法国方面不满,逼迫清政府严肃处理。为了给法国方面交待,
刘官箴最终被谋杀于捧乍。刘氏团练的军权由其三弟
刘官礼继承。
同治五年七月二十四日(1866年9月2日),白旗军马仲部第二次攻占兴义县城。之后,刘官礼在其根据地下五屯永康堡与卸任知县陈世镇、左营游击徐遇恩谋划,由
刘官礼调集各乡团练全力攻城,第二次收复兴义县城。此战,刘官礼因军功得保同知,总办兴义五属团务,清政府还擢升其四弟刘官德署左营游击加副将衔。
1914年(民国三年)元月,新城改名新县,同年七月,又改名兴仁县。
册亨县的情况,较之兴仁,同样复杂。之前,册亨地区属广西行省,清雍正五年(1727年)划入贵州,置册亨同知管理,属新建的永丰州。
南笼起义后,永丰州更名贞丰州,册亨同知亦属之。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兴义县是平定嘉庆三年(1798年)南笼起义后所设。现兴义市巴结镇(今
南盘江镇)箐口村有一通落款嘉庆九年(1804年)的高寨晓谕碑,就记载有:……访查得巴结、者安二亭前在册亨地方……这通碑刻清晰的记录了黔西南地区部分行政区划的变迁。
直到民国三年(1914年),才将册亨设置为册亨县。望谟县的设立,时间就要晚得多了,直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才设该县。
宣统元年(1909年),普安直隶厅改名为盘州厅,1914年,盘州厅撤销。
历史背景
民国成立后,民国三年(1914年)一月,盘州厅撤销,正式设立盘县,同时新设立了兴仁县、册亨县,民国政府撤销兴义府,设立
贵西道。至民国九年(1920年),贵西道撤销,各县直属贵州省管辖。
中华民国初期,贵州省的实权掌握在著名的兴义系军政集团手中,兴义军阀以1913年刘显世任贵州省长为开端,在贵州长达13年的统治之后,由于兴义军阀中的新派和旧派内讧不断,逐渐被桐梓系军政集团取代。但这两个时期,国民政府均无法染指贵州军民两政,转机出现在
红军长征之时,国民政府借助追击南下的红军进入贵州,国民党势力彻底取代贵州军阀势力。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5月,控制了贵州的国民党政府开始在贵州实施行政督察专员制度,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批准,贵州全省共划分为11个行政督察区。第三行政督察区辖兴仁、兴义、安龙、贞丰、安南、普定、册亨、盘县共8个县,“盘江八属”自此正式形成,也称为“盘八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根据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复,设
兴义专区,1982年,成立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至此,“盘江八属”指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七县一市”,即
兴义市和
普安县、
晴隆县、
安龙县、
兴仁县、
贞丰县、
册亨县、
望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