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茎黄芪
豆科黄芪属植物
斜茎黄芪(Astragalus laxmannii Jacq.)是豆科,黄芪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100厘米。根较粗壮,暗褐色,羽状复叶,叶柄较叶轴短;托叶三角形,渐尖,小叶片长圆形、近椭圆形或狭长圆形,上面疏被伏贴毛,下面较密。总状花序长圆柱状、穗状、稀近头状,生数花,排列密集,总花梗生于茎的上部,较花梗极短;苞片狭披针形至三角形,花萼管状钟形,萼齿狭披针形,花冠近蓝色或红紫色,旗瓣倒卵圆形,翼瓣较旗瓣短,瓣片长圆形,子房被密毛,有极短的柄。荚果长圆形,6-8月开花,8-10月结果。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20-100厘米。根较粗壮,暗褐色,有时有长主根。茎多数或数个丛生,直立或斜上,有毛或近无毛。羽状复叶有9-25片小叶,叶柄较叶轴短;托叶三角形,渐尖,基部稍合生或有时分离,长3-7毫米;小叶长圆形、近椭圆形或狭长圆形,长10-25(35)毫米,宽2-8毫米,基部圆形或近圆形,有时稍尖,上面疏被伏贴毛,下面较密。
总状花序长圆柱状、穗状、稀近头状,生多数花,排列密集,有时较稀疏;总花梗生于茎的上部,较叶长或与其等长;花梗极短;苞片狭披针形至三角形,先端尖;花萼管状钟形,长5-6毫米,被黑褐色或白色毛,或有时被黑白混生毛,萼齿狭披针形,长为萼筒的1/3。花冠近蓝色或红紫色,旗瓣长11-15毫米,倒卵圆形,先端微凹,基部渐狭,翼瓣较旗瓣短,瓣片长圆形,与瓣柄等长,龙骨瓣长7-10毫米,瓣片较瓣柄稍短;子房被密毛,有极短的柄。荚果长圆形,长7-18毫米,两侧稍扁,背缝凹入成沟槽,顶端具下弯的短喙,被黑色、褐色或和白色混生毛,假2室。花期6-8月,果期8-10月。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地区。俄罗斯、蒙古、日本、朝鲜和北美温带地区都有分布。生长在向阳山坡灌丛及林缘地带。
繁殖方法
浅播:斜茎黄芪种子很小,播种时深度不宜过深,以免影响出苗。宜浅播,1-2厘米,浅复土,种子易顶土,出苗率高。播量宜少斜茎黄芪种子千粒重为1.5-1.7克,每千克种子有50-60万粒。一般情况下撒播每667平方米播种0.5千克,条播每667平方米播种0.15-0.25千克。
播种:斜茎黄芪四季均可播种。在气候温暖的地区,春播、秋播均宜;在气候寒冷,生长季节产短的地区宜春播。在干旱、风沙地区,一般在雨季前播种为宜。
注意事项:种子小、破土出苗力弱一是注意整地时,要细碎疏松,地面不平难以抓苗;二是最宜浅播,深播不易出苗。
栽培技术
追肥:在整个生长过程中都要随时除草,尤其返青后和每次收割后都需及时除草以利再生;在生长旺盛期追施速效肥料对增产有利。
收割:作为青饲料,应在株高50-80厘米或每生长50-60天收割一次,总体上以一年内收割2-3次为宜。两年后,每年刈割2-3次,第一次在7月上旬,第二次在10月上旬。
主要价值
种子入药,为强壮剂,治神经衰弱,又为优良牧草和保土植物。
斜茎黄芪本身含有亚硝基、生物碱、酚类、鞣酸、皂苷等毒素物质,有不良气味,茎秆较粗,一般家畜不喜多食或者利用率很低,单独饲喂效果不理想,所以生产实践中可通过采取一些调制措施,降低毒害作用,提高饲用价值。斜茎黄芪作为饲草的主要加工利用方式是调制干草、加工草粉和青贮,在生产中,还可以将其与其他牧草混播,不同物种生长较为均衡,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效应和最低的投入产出比家畜饲喂时,将斜茎黄芪与其他牧草组合,不仅可以提高家畜对饲草料的采食量和利用率,还能优化饲草料的整体营养水平用不同比例玉米与斜茎黄芪的混贮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单贮相比,混贮能够使斜茎黄芪中的蛋氨酸含量升高,有毒有害成分含量降低,为理想的混贮处理;在斜茎黄芪中添加甲酸和蔗糖进行青贮,使斜茎黄芪中硝酸盐含量下降了70-77%,亚硝酸盐含量亦显著下降。因此,在孕蕾至初花期刈割,将斜茎黄芪调制成青干草、草粉或混合青贮饲料与其他牧草混合饲喂,可以有效避免资源浪费,弥补饲草短缺,提高应用价值。
参考资料
斜茎黄耆.中国自然标本馆.
斜茎黄耆.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3 15:28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