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依赖论
经济学术语
又称相互依存论。以世界各国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理论。随着通信、交通、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相互依赖已成为国家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尽管这种现象早已存在,但作为一种系统理论形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最早提出相互依赖论的是美国经济学家R·库珀,他于1968年出版了《相互依赖的经济学》中首先提出。
解释
相互依赖是当今国际社会最流行的用语,很多人都常用这个词,但很少有人去探究这个词的含义,更不会去想它与人类的冲突、战争和和平有什么样的联系。按照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的观点,依赖指的“是为外力所支配或受其巨大影响的一种状态。简而言之,相互依赖即彼此依赖。世界政治中的相互依赖,指的是以国家之间或不同国家的行为体之间相互影响为特征的情形。
著作文章
该理论的发展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经济交往日益扩大,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等为背景。70年代以来,阐述该理论有影响的著作很多,如美国学者K.W.多伊奇的《国际关系分析》、E.莫斯的《相互依赖的政治学》、R.基欧汉和J.奈合著的《跨国关系与世界政治》和《权力与相互依存──转变中的世界政治》、J.斯佩尼尔的《国家运用的策略》、M.斯蒂瓦特的《相互依赖的时代》等。但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当数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及他们的著作《权力与相互依赖》,此书1977年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国际关系理论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相互依存的世界将会减少战争”的断言遭到了以摩根索为首的古典现实主义者和以肯尼思·沃尔兹为首的结构现实主义者的批判。
理论要义
该理论的要点可概括为以下10个方面:①强调国家关系的脆弱性和敏感性,认为美、苏是最强的国家,但军事上又是最脆弱的,在核时代的条件下互为“人质”;②国家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趋于全球化,特别是能源、人口、环境、粮食、裁军、发展等问题,单靠个别国家的努力已无法解决;③国家间关系在重视“高级政治”(指国家安全和军事争夺等)的同时,“低级政治”(指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等)的地位日益突出;④各国再也不能闭关锁国,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⑤“复合”相互依赖愈显重要,尤其是随着多渠道的跨国联系深入发展,合作的趋势逐步超过冲突的趋势;⑥武力在解决国际争端中的作用日益减弱;⑦缓和取代冷战,均势取代遏制;⑧研究对象从发达国家间关系扩展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关系;⑨主张在国际体系中建立平等关系,以取代传统的等级制;⑩相互依赖趋势将对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起溶解作用,成为通向没有国界的未来世界国家的“中途站”。
70年代以来的相互依赖理论有两个明显的趋势:①从单一型发展到复合型,即从研究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到研究包括政治、经济和军事在内的相互依赖关系;②从区域性发展到全球性,即从限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到研究包括发展中国家的全球范围的相互依赖。以南北关系为中心研究相互依赖关系的论文、著作及调查报告,在70年代大量涌现;80年代以来,学者们更加关注南南合作问题及其对南北关系的影响,它已成为相互依赖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复合相互依赖理论
在西方国际关系研究中,国家间的“相互依赖”概念源远流长。该概念是“一个古老的国际概念,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卢梭和马基雅弗利”。后来的学者理查德·科布登、诺尔曼·安吉尔、卡尔·多伊奇、理查德·库珀、奥拉·扬等都对相互依赖进行过研究和论述。1977年,罗伯特·基欧汉与小约瑟夫·奈合作出版了《权力与相互依赖》,创建了复合相互依赖理论。该理论堪称西方相互依赖思想的集大成者,因而同时成为了其他各派理论批评的主要对象。如果从国际关系理论史的角度看,该理论对国际关系的研究有着重要贡献。
与全球化的关系
将全球主义定义为世界的一种状态,它关涉各大洲之间存在的相互依赖网络,并通过资本、商品、信息、观念、人民、军队等与环境和生物相关的物质(如酸雨和病原体)的流动和影响联结在一起。全球化或“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指的是全球主义的增减。
全球主义与相互依赖空间上极为广泛的网络相关。相互依赖指的是“以国家之间或不同国家的行为体之间相互影响为特征的情形。”因此,全球主义是相互依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有两个特征:(1)全球主义指的是联结网络(多边关系),并不仅仅指单一联系。我们称美国和日本之间存在着经济和军事上的相互依赖,但不说美国和日本之间存在着全球主义。美日相互依赖是当代全球主义的组成部分,但它本身并非全球主义;(2)如果一种关系被视为“全球性的”,则它必须包含洲际距离,而非简单的区域网络。
与战争的关系
相互依赖着的国家必定会发生冲突,并将不时地陷入暴力中,因为它们的关系没有任何控制。如果相互依赖的发展速度超过中心控制的发展速度,那么,相互依赖便会加快战争的到来。
理想主义
理想主义的相互依赖论认为,在相互依赖已成为世界基本特征的背景下人类会避免战争,走向和平。因为:第一,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的发展使大国间战争的可能性缩小;第二,各国财富的增加或保持必须依赖其他国家,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必然导致政治上的相互依赖,政治上的相互依赖又会反过来促进经济的相互依赖,别国间的冲突可能损害本国的利益,这种荣衰共担的局面会使国际关系趋向和平与合作;第三,国际组织、跨国公司能在一定程度上维系国际体系的和平与稳定;第四,经济合作和文化交融甚至将拔去“国家主权的獠牙”,形成世界共同体。事实上,据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全世界共爆发160至190场战争,平均每年4至5起。仅死亡军人就达720万人,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总数。另据统计,从冷战结束到1997年左右,共发生战争40起,其中民族矛盾13起,占32%;领土纠纷10起,占25%;权利争夺17起,占43%。在相互依赖程度化已经相当高的时代里,战争如此频繁,相互依存会减少战争的观点无法解释清楚这种现象。可以说,大国之间的核战争不会爆发,但常规战争是大战不打,小战不断。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的相互依赖论认为,相互依赖不会导致和平,接触越紧密,发生冲突的机会则越多,内战和国际战争就是发生在有着密切关系的人们之间。因为:第一,相互依赖带来的是更多、更新、更复杂的问题,这必然增加国际社会中利益冲突与动乱的机会;第二,相互依存的发展比相互依赖的管理机制的发展更快,没有足够理由证实相互依赖能导致世界共同体的出现;第三,跨国经济活动有种种难于根治的问题,跨国公司使发展中国家的财富更多流入发达国家,而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动不断引发金融危机;第四,相互依赖不能限制国家主权,也不能彻底改变各国追逐权力与国家利益的基本现实。按照这种观点的逻辑推理,古代的战争和近代的殖民战争多数不应该发生,因为当时战争的双方并没有紧密的接触。其实,古代和近代所发生的战争比现当代还要频繁。可见,战争发生的几率与相互依存的程度并不成正比。
折中主义
折中主义的相互依赖观认为,相互依赖可以引发战争,也可以带来和平,是战是和关键取决于相互依赖是否对称,对称的相互依赖可以带来和平,而不对称的相互依赖则可能引发战争。问题是不对称度要达到何种程度才会导致战争的爆发,这是一个极不明确的概念,在实践中也是很难估计和操作的。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5:38
目录
概述
解释
著作文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