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引相(coupling phase),两
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相应节段的交换。
基本信息
相引相(coupling phase)
两
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相应节段的交换(如图1所示)。在形成配子时,
初级性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在减数分裂的第1次分裂(减数分裂Ⅰ)的前期,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形成四分体,且在基因座A和B区间内的两非姊妹染色单体的某一对应点发生了断裂和错接,即发生了互换。结果在减数分裂Ⅰ的两个产物中,改变了两条染色单体上的基因连锁关系。在减数分裂Ⅱ的4个产物中,有两个(AB和ab)的基因连锁关系与亲本染色体的相同,它们来源于未参与互换的非姊妹染色单体,称为亲本型或非互换型;另两个(Ab和aB)的基因连锁关系与亲本染色体的不同,它们来源于参与互换的非姊妹染色单体,称为非亲本型、互换型或重组型。对于有两个连锁基因座的双因子杂种,
非等位基因间的连锁有两种情况:若两显性基因(A和B)在一条染色体上,相应的两隐性基因(a和b)在另一同源染色体上,则称为相引相;反之,称为
相斥相。
连锁遗传现象
1.香豌豆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贝特生)
花色: 紫花(P) 对 红花(p) 为显性;
花粉粒形状: 长花粉粒(L) 对 圆花粉粒(l) 为显性.
杂交组合:
组合一:相引相
结果:
F1两对相对性状均表现为显性,F2出现四种表现型;
F2四种表现型个体数的比例与9:3:3:1相差很大,并且两亲本性状组合类型(紫长和红圆)的实际数高于理论数,而两种新性状组合类型(紫圆和红长)的实际数少于理论数.
组合二:相斥相
结果:
F1两对相对性状均表现为显性,F2出现四种表现型;
F2四种表现型个体数的比例与9:3:3:1相差很大,并且两亲本性状组合类型(紫圆和红长)的实际数高于理论数,而两种新性状组合类型(紫长和红圆)的实际数少于理论数.
2,连锁遗传现象.
杂交试验中,原来为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在F2中不符合独立分配规律,而常有连在一起遗传的倾向,这种现象叫做连锁遗传现象.
二,连锁遗传的解释
1.每对相对性状是否符合分离规律
表明各个单位性状的遗传是受分离规律支配的!
2.为什么F2 的分离比不符合9:3:3:1
推测:F1形成的四种配子数不相等
证明:测交试验
3.测交法试验
赫钦森(C. B. Hutchinson, 1922)玉米测交试验
籽粒颜色: 有色(C),无色(c)
籽粒饱满程度:饱满(Sh),凹陷(sh)
测交:相引相
测交:相斥相
试验结果分析
F1产生的四种类型配子比例不等于1:1:1:1;
亲本型配子比例高于50%,重组型配子比例低于50%;
亲本型配子数基本相等,重组型配子数也基本相等
-为什么如此
-贝特持当时未能解释
-6年后(1912年)
果蝇眼色与翅长的遗传试验:
眼色:红眼(pr+)对紫眼(pr)为显性;
翅长:长翅(vg+)对残翅(vg)为显性.
相引相
P pr+pr+vg+vg+×prprvgvg
↓
F1 pr+prvg+vg ×prprvgvg(测交)
Ft pr+prvg+vg 1339
prprvgvg 1195
pr+prvgvg 151
prprvg+vg 154
相斥相
P pr+pr+vgvg×prprvg+vg+
↓
F1 pr+prvg+vg× prprvgvg(测交)
Ft pr+prvg+vg 157
prprvgvg 146
pr+prvgvg 965
prprvg+vg 1067
4.连锁遗传现象的解释
连锁遗传规律:连锁遗传的相对性状是由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控制的,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具有连锁关系,在形成配子时倾向于连在一起传递;交换型配子是由于非姊妹染色单体间交换形成的.
控制果蝇眼色和翅长的两对非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同源染色体上.即:
相引相中,pr+vg+连锁在一条染色体上,而prvg连锁在另一条染色体,杂种F1一对同源染色体分别具有pr+vg+和prvg.